社交基因缺乏 阿里“来往”难往来
2013-10-08 11:29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杨阳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第一个做的是天才,第二个做的是人才。现在居然又来了第三个:刚刚飘过易信,又出了“来往”。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阳 张小龙终于帮助腾讯树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创新”,也让微信成了腾讯第一个被中国互联网其他公司抄袭、山寨的产品。

第一个做的是天才,第二个做的是人才。现在居然又来了第三个:刚刚飘过易信,又出了“来往”。

但此次业界不再一窝蜂地下载试用评论。这款没有杀手级功能的IM,想要大红大紫起来并非易事。事实上,如果从需求上看,现有的产品完全能够满足使用,“来往”对用户来讲的必要性就缺失了。

IM可算是中国互联网最难复制的产品。2003年前后,网易发布泡泡,丁磊亲自督战,砸下重金推广泡币,希望吸引用户延长在线时间,但后来泡币开始贬值,最终,2010年网易宣布停止服务。

而阿里在移动端的技术储备确实并非腾讯那样深厚——“来往”在三星NOTE2上居然出现闪退。当然,除了技术不过关以外,“来往”这款没有杀手级应用的产品也没有SNS的基因:

第一,“来往没有关系链”——腾讯最宝贵的是什么?是QQ好友关系链,你的朋友都在上面,不得不用。QQ用户是腾讯最好的推销员,朋友用QQ的越多,你就越离不开QQ。

微信比QQ更厉害,不但解决了QQ幼稚低龄的天然弊端,还建立起了基于手机号的新一层关系链——更加真实,更加绑定,用户更跑不了。

但即便是有杀手应用的易信,现在还有几个在用?一个IM,用户新鲜劲一过,活跃度没了,就只能慢慢等死——犹如米聊。

此前有过IM梦想的公司众多:新浪通过收购得到了即时通讯软件UC,现在成了公司内部IM;百度“hi”也曾经山雨欲来,现在也是公司内部沟通工具;还有一个叫IMU的公司,做了一个“壳”,试图把MSN和QQ打通,但由于腾讯“不搭理”而死掉了。

是的,这就是第二个理由:如果QQ、微信不跟别的公司IM互联互通,那么别的IM就几乎没有社交价值。后来的IM很难拉得走人——网易用免费的短信都没做成功,大多数人下一个看看,试试,便放在一边。

话说回来,再看阿里本身的基因。

2005年前后,阿里巴巴从外部空降了几个高管,貌似要真心实意倾情经营雅虎中国。其中有一位是前新浪副总裁沈建明,她当时负责雅虎中国的公关和三个产品,下辖的产品中包括雅虎通、雅虎邮箱等。没用很久,沈建明将雅虎邮箱做到了中国用户量第一,甚至超过了网易,雅虎通也做得很大,但是后来突然就叫停了。

当年的BD透露:是马云叫停的,因为他要发展阿里旺旺。“接收雅虎的时候,把最宝贵的工程师都调到阿里巴巴去了,然后雅虎内部就剁吧剁吧大卸八块——抱养的孩子怎么可能受到重视?雅虎中国门户后来日益衰落……”

但是阿里旺旺呢?

至今也没有发展成为一个SNS型的即时通讯工具。因为淘宝上的卖家和买家大部分情况是一锤子买卖,下次换个卖家聊别的产品,没有持续沟通的需求,电子商务和视频一样,是内容导向型的,用户谈不上忠诚度,哪里有目标就去哪里。因此,旺旺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QQ和微信那样的基于好友、亲人关系的长久型IM。

除了会和“旺旺”形成内部资源竞争外,“来往”在关系链上也略显匮乏。那么阿里巴巴是否能够让用户从零开始在“来往”上重建关系链?

很难!这就是第三个很客观的理由:用户照顾不过来!

谁会把QQ、微信上的关系重新导入一遍?就连易信都没有把通讯录一键导入的功能,那么“来往”主打熟人?私密社交,当然更不敢:如果是数千人的通讯录,一个一个加到“来往”里,需要多长时间?

但如果只邀请少数几个人,那还叫什么SNS?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受困于QQ和微信,常常在两个IM中跳来跳去,但有时看完了才明白,群里讨论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且经常是同一批人在两个IM里交替说话……大多数人已经真没精力再照顾第三个IM。

基于以上三点,“来往”前景可以说并不美好。

唯一的一个“变数伏笔”是,网易运营易信的公司还留了一部分股权准备容纳新的IM,准备互联互通用,易信这个尚未浮出水面的股东会不会是“来往”?

如果这两家联手能够呼吁、逼迫甚至通过法律、行政手段逼迫腾讯开放QQ与之互联互通那将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就有了借势的希望。

如若没有,那么“来往”的命运可能仍然只是——轻轻地它“来”了,接着又轻轻地“往”,留不下一片云彩。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