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违约风险,银行准备好了吗?
2013-10-18 13:35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李晓丹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如果说“钱荒”考验了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决心,那么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压力将是对中国央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又一次考验。

经济观察报 李晓丹/文 中国经济正在回暖,这与投资密不可分。铁路、机场、大型基础设施等投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冷却”之后,已经明显可以看到这些曾被认为是走投资老路的项目开始“解冻”。

16日,人民银行网站以就当前货币信贷形势答记者问的方式挂出新闻稿,就前三季度货币金融数据、9月末的“钱紧”、房贷、利率市场化、年内信贷取向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答问”。

“答问”对信贷走势做出了明确表态并且给出了警示:信贷此前保持了“合理适度增长”,前三季度信贷和融资“增长较快”;当前显示的苗头是“近期贷款增速相对还是较快”,而预期未来“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

现在,我们的担忧是:在GDP保持7.5%左右的增速之下,银行如何对较高的资产负债进行管理? 其中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银行业信贷质量正在下滑;二是银行是否准备好应对信贷大幅损失的准备。即便第二个问题还只是假设,但从目前的经济运行和企业财务状况,包括之前不断暴露的地方债务风险,金融体系对信贷违约风险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从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来看,对信贷风险的未雨绸缪也是十分必要的。淘汰过剩产能是眼下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而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投资角度来看,过剩产能的行业往往是民营资本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主要行业,一轮产能淘汰下来,以个人资产担保和政府背书的企业将面临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即便是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明确表示要扩大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比例,但还需要相关具体政策的指导和所涉及项目的实际情况而定,所以短期内资本的投资取向基本可以明确,大企业仍会保持在过去优势较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因此,在此期间,银行所承受的信用风险会大幅增加,再加上预期未来“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银行对自身的风险管理应该继续加强,特别是对私人部门的负债规模和杠杆率要进行更高级别的监控。

反过来从信贷质量管理来看,商业银行和股份银行应该已经看到了信贷违约风险,在未来的信贷划拨上还是会偏向于支持那些与政府基础工程和大型企业有关的领域和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加速企业淘汰,是信用违约风险暴露加速。

这一点从中国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标准普尔最新的一份针对中国151家大企业的调查显示,业务状况最好的前几个行业是汽油业、电信业、公共事业,而建筑工程业、基建业、房地产业的财务风险从2012年的很大调整为较大,出现一定好转。

在经历了今年6月的“钱荒”之后,信贷及金融体系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的状态,而这一期间中国经济出现了也保持了可以说是好于预期的平稳,这与金融体系的抗压性增强有很大关系。在经济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产业调整已经开始,预测相配套的金融稳定和平衡机制也需要逐步完善。如果说“钱荒”考验了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决心,那么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压力将是对中国央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又一次考验。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全景统计
全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