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期经济转型政策的调整
导语:普京的治国方略或基本政策仍是两条:政治上集权化与经济上自由化

陆南泉

2004年5月26日,普京在其连任后第一次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俄罗斯在发展中走过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破了过去的经济体系,习惯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被打破,出现了尖锐的政治和社会冲突,社会经历了严重困难。第二阶段是清除旧建筑坍塌的废墟,同时成功地制止了危险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普京认为,在不久前才开始走向发展现代化俄罗斯国家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俄罗斯才有可能高速发展和解决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才有了足够的经验和必要的手段,可以为自己提出真正长期的目标。

显然,俄罗斯发展的第一阶段指叶利钦执政时期,第二阶段指普京总统的第一任期,而第三阶段则指的是起始于普京当选第二任总统以及以后的梅普与普梅时期。

在普京第一任期内,从政治方面来讲,通过政治治理与社会整顿,使俄罗斯社会从无序、混乱走向有序和政局相对稳定;强化了中央权力,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成立了7个大联邦区,由总统任命联邦区的全权代表;建立了国家权力垂直体系;叶利钦时期联邦主体通过的法规中有3500多项不符合俄罗斯宪法和联邦法律,到2001年有4/5已得到修正。(《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从经济方面来讲,俄罗斯经济从严重的危机状态摆脱了出来,走向复苏,进入了经济增长期。在普京第一任期的4年内,GDP累计增长近30%。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9年职工月均工资为64美元,养老金仅为16美金,并且经常不能按时发给。而到2003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加到180美元和60美元;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从1999年占总人口的 29.1%下降到 2003年的22.5%;失业率从1999年的12.6%下降到2003年的8.4%。

从外交方面来讲,4年来,普京在对外政策作了很大的调整:十分明确地要求外交政策要为国家发展争取有利的环境服务。强调“稳定的经济——这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的基础。”(《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普京执政以来,一再强调对外政策领域所做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国内发展经济这一主要任务。这个思想,也是普京调整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强调外交工作要奉行对外扩大合作、减少与外部世界冲突,在实际的外交工作中奉行灵活和实用主义的政策,积极争取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接轨,努力争取参加WTO。在普京第一任期,中俄关系也有了明显发展。

普京取得政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对他的治国思想、方略与政策调整进行分析,可能会提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普京实现的总目标与治国思想

普京在2000年5月就任俄罗斯第一任总统时,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普京面临的形势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经济问题尤为突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京提出了富民强国的竞选纲领,大声疾唤——战胜贫困,改善民众生活,洗刷掉国家贫穷的耻辱,还国家以经济尊严。

为了实现富民强国的经济纲领,普京一方面坚持叶利钦时期转轨的大方向,即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另一方面,针对叶利钦时期转轨中存在的问题,对在政治、经济转轨的具体政策等方面提出新思路与新方针,把转轨的重点由过去主要是摧毁旧制度转向主要是建设新制度。

普京的治国思想,是他1999年底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纲领性文章中提出的“俄罗斯思想”。

(关于 “俄罗斯思想”基本内容的论述,详见《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0页)它包含的内容是:“爱国主义”,即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历史和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强国意识”,强调俄罗斯过去与将来都是“强大的国家”,这“决定着俄罗斯人的思想倾向和国家的政策”;“国家观念”,即认为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社会团结”,强调俄罗斯人向来重视“集体活动”,“习惯于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十分明显,“俄罗斯思想”实质上是带有浓厚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是“国家”的观念,即突出国家的地位与作用,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和强国地位。关于这一点,普京在2000年7月8日向俄罗斯联邦会提交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得更加明确。他说:“俄罗斯惟一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在普京看来,针对叶利钦时期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应遵循下列方针:“——使国家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结构合理化,提高国家公务员的专业素质、纪律性和责任性,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以选拔优秀专家原则为依据改革国家干部政策;

——为在俄罗斯建立一个生机勃勃、能使政权保持平衡并得到监督的公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司法权力机关的作用和威望;

——完善联邦制关系,其中包括预算财政领域的关系;

——同犯罪做积极主动的斗争。”

普京认为,为了使俄罗斯成为强大的国家,应使经济成为有效的经济。

治国方略与政策

为了论证普京的治国思想通过什么样的治国方略及政策得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判断俄罗斯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人们给普京本人和在他治理下的俄罗斯贴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标签。

不少人把普京推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基本政策,归结为实行“可控的民主”与“可控的市场”,还有人把“可控的民主”与“可控的市场”称之为普京的发展道路即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道路。

在我看来,说得简单一点,所谓“可控的民主”是针对叶利钦时期的无政府主义由此造成的社会无序而言的。如果不克服这种状况,就不可能使政局稳定并建立起必要的社会秩序,经济也不可能得到稳定发展。“可控的市场”(有人指这是普京构建了可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亦是针对叶利钦时期失去国家调控的无序的与混乱的市场经济而言的。“可控的民主”和“可控的市场”实际上只是在俄罗斯,在针对叶利钦时期的情况才具有意义,是普京根据俄罗斯的具体情况所推行的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政策。所以,把“可控的民主”和“可控的市场”视为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或视为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道路,都是缺乏理论根据的。从普京推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政策来看,一直是坚持实施以体现俄罗斯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治国方略和政策,因此,他的治国方略或基本政策仍是两条:政治上集权化与经济上自由化。

普京执政以来,为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强化国家权威,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化不断加强。其原因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主要是由于在叶利钦时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腐败盛行,贪污腐败和团伙犯罪已经达到创记录的地步;地方主义泛滥,中央对地方严重失控;对恐怖主义束手无策,车臣问题是个典型例子;逃税的影子经济猖獗;大量资金外流,等等。普京认为,产生这些弊病的根源是国家的软弱无力。因此,普京在政治领域的整治政策是,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增强中央的集权。这也是普京每次讲话反复强调国家作用的基本原因。

为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普京提出的方针是,坚持整顿权力机构的秩序,并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政治制度;改善联邦主体的条件和建立发展俄罗斯的法律保障。

从普京执政的第一个任期情况来看,在国家权力的整顿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化了联邦中央的权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对新闻媒体控制与引导,2001年4月26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了《新闻媒体法修正案》;推进政党制度建设,2001年通过《政党法》;采取措施排除寡头对政治的干扰;加快司法改革,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下决心加快行政机构的改革,目标是消除官僚主义、官员腐败和管理低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普京在2004年3月15日凌晨当选连任后,同媒体见面时就强调:“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以使任何官员也不能以国家利益为掩饰中饱私囊”。“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复杂、处于发展转折关头的国家,没有最高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是不可想象的。这将导致混乱,所有的人都将受害。这是不能允许的。”

普京连任后,在谈到改革时,一再强调最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强有力的行政改革,并且很快着手进行,对政府进行大改组。政府内阁成员由30个精简为17个,政府副总理由原来的4人减为1人。行政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从制度上来强化打击官僚腐败与提高管理效益,也是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发展与经济转轨的顺利推进。任何一项经济转轨政策(哪怕是非常完善的政策)要取得效益,如果遇到行政体制的严重阻碍,那也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中央集权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发展到极权,乃至独裁。对于这个问题,普京一再强调,他决不会回到斯大林时期的那种体制轨道上去。普京早在1999年12月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强调指出:“现今俄罗斯社会不会把强有力的和有效的国家与极权主义国家混为一谈。”他在回答对昔日俄罗斯帝国的强盛是否有“怀旧感”的问题时,他回答说:“没有,因为我认为,帝国治理形式不会长久,是错误的。它导致垮台”。(《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笔者认为,俄罗斯政治上的集权化不大可能发展为极权化或变为独裁政治。

普京执政前后两个任期期间,虽然经过治理,社会不断走向稳定,经济连年增长,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有些问题日趋严重。例如,犯罪案件不断上升,恐怖事件连续不断,2004年两架客架同时坠毁,莫斯科地铁车站自杀性爆炸与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等,使俄罗斯民众越来越感到恐惧和缺乏安全感;政府管理部门效率低下,腐败严重;车臣问题的最后政治解决也非易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处理好寡头的关系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需要通过加强国家权力,强化中央垂直领导等手段,来提高人民解决以上种种社会经济问题的信心。

普京实行的政治集权化政策,是在俄罗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措施。当俄罗斯社会经济有了较为稳定的基础,政治集权化最终就可能服务于民主进程的发展。当然,这个转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普京提出的治国思想——俄罗斯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经过时间考验的俄罗斯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100年考验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因此,今后俄罗斯社会的发展,排除政治民主,或者说一味的实行“可控的民主”方针,这在理论上也很难说得通。正如在2004年5月普京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所说的:“我国人民的意志和俄罗斯联邦的战略利益要求我们忠于民主价值。”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还远不能说已完全定型,今后一个时期(如十年)内,仍有影响政治体制的不少不确定因素,如总统的地位与权限最终如何确立,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党制,今后政府内阁是一种具有较大独立性的责任内阁,还是靠总统班底运行权力;联邦与地方之间如何实现均衡的分权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俄罗斯今后政治上集权化的发展趋势,将从多方面产生影响。应该看到,俄罗斯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大致形成了权力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框架。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各种关系的磨合,政治体制更大的可能是走向更成熟化和法制化。

另外,从国际背景来看,当前的俄罗斯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根本不同。俄罗斯走向极权必然会遭到西方的反对。再说,俄罗斯如果把自己重新孤立起来,不融入世界经济,要达到振兴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当然,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推行民主政治的过程将是曲折的,不会是很顺当的。普京在2004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年轻的俄罗斯民主在其形成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谁今天不愿意承认这些成就,谁就不够诚实。但我们的社会体制还远远谈不上完善,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正处于起点。”

关于经济,可以说,普京实行的是“自由经济”政策与发展方针。他强调的战略是,通过政治上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与加强中央权力,保证俄罗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1999年11月普京就明确地说:“我相信,只有市场经济能让我们实现目标。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改革一直进行下去,直至市场经济能够全面运作时为止。”2000年1月18日,普京在新一届杜马的讲话也表示了俄罗斯将广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他敦促国家杜马批准久拖未决的土地私有化。同时,普京强调,这种市场经济不是像叶利钦时期那样的野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文明的、建立在法律与平等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也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一般原则要求的“自由经济”。

有关实行“自由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方针,是普京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他在2000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利用国家工具保证各种自由——个人自由、经营自由、发展公民社会机构的自由。”“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减少行政干预,增加经营自由——生产、买卖和投资的自由。”2001年7月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我们明白俄罗斯努力方向是什么,即追求经济的自由化,杜绝国家对经济的没有根据的干预。我要说明一点,只是杜绝没有根据的干预,不是完全取消国家的调节职能,而是要杜绝没有根据的干预。”他还接着说:在经济领域,始终不渝地反对经济官僚化,而主张经济自由化。

为了实现其“自由经济”的改革方针,针对叶利钦时期存在的问题,普京还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普京在其《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管理体系,让无所不包的国家从上至下为每个企业制定出工作细则,而是让俄罗斯国家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确立社会发展最佳目标和合理参数,为达到这一目的创造条件和建立各种机制。”他还强调:“在确定国家调控体系的规模和机制时,我们应遵循这一个原则——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

第二,在经济转型的方法上,今后“只能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实施”,切忌90年代机械搬用西方经验的错误做法,强调俄罗斯必须寻觅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第三,重视社会政策。普京强调:“对俄罗斯来说,任何会造成人民生活条件恶化的改革与措施基本上己无立足之地。”普京还指出,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是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制定新的收入政策,新政策的目的是在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基础上确保居民的富裕程度稳步提高。普京十分重视职工工资与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提高;

第四,反对重新国有化;

第五,要有经济发展战略。在过去实行经济自由化、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切实可行的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此,普京强调,为了使俄罗斯有信心走出危机,走向振兴之路,增强国内凝聚力,需要制定15——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有效地实行其“自由经济”的改革方针,普京在200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下政策措施:

保护所有权。国家应当确保股东能够获得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防止资产流失。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应当得到保护,他们的住房、土地、银行存款及其他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应当得到保障;

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不允许一些企业被国家处于特权地位。因此,应当取消各种毫无根据的优惠及对企业实行毫无理由的各种直接与间接的补贴;

使经营者不受行政压迫,国家应始终避免对经营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应当发挥法律的直接效率,将部门的指示减少到最低限度,消除对法规文件进行双重解释的现象。此外,还应简化企业登记、鉴定、拟定投资项目等活动的程度;

减轻税负。目前的税制加剧了普遍的偷税漏税和影子经济,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俄罗斯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当前,俄应该把没有生命力的金融机构清除出银行系统,保证银行活动的透明度。证券市场应当成为募集投资的真正机制,资金应当放到最有前途的经济部门;

实行现实的社会政策。这是俄罗斯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最为重要的任务。

总之,普京在总结叶利钦时期经济转轨的深刻教训基础上,为了实现其富民强国的纲领,强调要以“俄罗斯思想”作为今后治理俄罗斯的思想,与此同时,使经济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俄罗斯经济转型已过20多年。在这期间,经历了叶利软与普京时期,后进入梅普时期,或者说后普京时期,现又进入普梅时期。这期间,出现过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与经济快速增长的不同阶段。俄在应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措施的同时,下决心着手推行经济现代化政策。在当今与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俄罗斯经济现代化主要问题是要着力解决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

关于俄转型与国家经济现代化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篇作专门论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