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晓晓 在阿里巴巴集团CEO王坚看来,要让大家理解大数据与企业的关系,有三件事少不了:一个是互联网,亦即大数据,因为互联网公司一定是一家数据公司;当发现自己是数据公司后,突然发现少了个把数据变成财富的东西,就是云计算——必须用最低的成本从数据里得到价值;再一个就是计算一定要变成公共服务。
阿里巴巴在2008年的一次会议上,明白自己是一家数据公司,并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这对公司后来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阿里巴巴卖东西,是为了数据,这也是淘宝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消费者的习惯掌握在我们自己企业的手里。”王坚说。
他认为,阿里巴巴做的小额贷款,最是体现出互联网数据的价值。“以前要贷款,银行最重要的是调查信用,或者要抵押,就这两种。”王坚说,银行调查信用,采用的是传统看数据的方法,这方法和互联网无关,那么,我们怎么用互联网的数据来变成一个企业的信用呢?如何运用平台上沉淀下来的数据,而非我们去收集的数据?这些是沉淀下来的数据在过去是没有用的,但是我们把它变成模型,变成信用以后,就变成这家小企业的财富,才会使我们由300多个员工给70万人做贷款,变成数据的效用跟价值。
“千万不要觉得大数据是从数据变成大数据的”,王坚强调,过去没有互联网,没有计算能力,你能够得到的数据,称之为信息。今天因为有了互联网的巨大计算能力以后,你可以得到很多数据,而不仅仅追求今天的数据价值,它可以在第二天带来更大的价值。
“只是收集信息,今天看来不会变成你的财富了,而去年得到的、看起来没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变成财富,这是阿里巴巴很重要的理解。”王坚说。这样的思维,对阿里巴巴的组织结构冲击也很大,过去用这样的方法做事,今天会想换一种方法。
同时,王坚认为,阿里巴巴对数据的理解还是非常原始的,换个角度说,阿里巴巴对数据的理解不会超过苏宁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我们还在非常原始的状态,在这个刚刚开始的行业没有专家”,王坚说,大家要走出的误区有两个:一是把过去的数据再谈大一点就是大数据,二是脱离了互联网和云计算去讲数据。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对此也指出,大数据不是大,而是“有意义”的意思,是判断的基础,尤其是在跨行业时,这个数据的价值会更大。
“重视大数据不一定能产生价值,这是大部分的情况,数据能够产生价值是少数人的行为,和今天做商业是一样的。不要被大数据迷茫了,但是仍要对数据有敏感性,要重视数据,这和创新是一样的。数据越关联越有意义,而关联数据本身就需要你的能力。因为计算方法学本身需要比数据获取,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刘积仁说。
“大数据最大的机会不在于原来的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最大的机会是在原来的制造业。”王坚认为,因为今天所有的制造业都在生产互联网终端,而互联网公司没有能力生产终端。制造业的能力不再只是体现材料,而是数据,比如马航的一台发动机在运行的时候,它的运行障碍都会被传回来。在制造终端,是过去的互联网公司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另外,在心理上,王坚强调,“必须要承认数据加机器比你聪明。以前人加小数据就可以做很好的商业决策,但是新的大数据时代是数据加机器,这就是改变,这就是新时代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