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越现实,越要讲情怀

言咏2017-06-07 14:45

经济观察报 言咏/文  在“中产阶级教育鄙视链”的刷屏中,一个儿童节又过去了。孩子以及与之相伴的教育是恒久热烈的话题,容易引起关注、共鸣甚至争议。

但是,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从北京的学区房血拼到上海的民办校幼升小“高考”,从衡水中学入浙争议到成都整治学而思风波,这些热点话题背后所隐含的关键词都是——“升学”。那些巨资买入老旧学区房或者带着孩子披荆斩棘趟过“幼升小”丛林的京沪父母们,为的是让孩子进入好小学、好中学,从而更大概率地进入好大学。衡水中学和学而思们这些年节节胜利的扩张,正是迎合了家长的需求。焦虑的家长和趋利的商家彼此应和,彼此捆绑,又把焦虑层层扩大,层层推高。

是的,当我们谈论教育时,眼光经常拘囿于此。尽管我们知道,教育的价值不应该这么单一,但那“其余的东西”还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时间一长,我们甚至自己也将之遗忘。很多人责怪制度,是不完美的高校选拔制度倒逼父母“劳孩伤财”;很多人责怪现实,是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绑架了家长的选择。当谈论到视野狭隘的教育带来的弊病时,总有人说“现实如此,又能如何”;当你倡导去焦虑化时,总有人反驳“说得容易,做到很难”;当辩论起“成功的标志”时,大部分人会认同“名利”——即便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有些冲突,也会在“大环境如此”的感叹中接受。这些心态都被带入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而影响我们的选择,在教育的道路上,太多的时候我们都在向现实妥协,向功利妥协,而缺少一种叫“情怀”的东西。

在这个年代谈论情怀是不讨好的,甚至是容易被耻笑的,但我还是想谈论它。一种过于理想主义的教育会让孩子未来面对真实世界时茫然失措,而一种过于现实主义,没有一点情怀色彩的教育则会让他们的人生失趣。一段有趣味的人生绝不是单靠财富名利就能给予的,一个有趣味的人也绝不是功利为主导的教育所能成就的。人生的趣味与对真善美的感受力有关,与对人类丰富情感的敏感力有关,与对大千世界的体验力有关;人生的趣味与真正兴趣的发现和葆有有关;人生的趣味与好奇心及生命热度的不丧失有关;人生的趣味甚至与独立的思考力、笃定的判断力有关。

但所有的这些,或许都是教育中“无用”的那部分给予的——读一些“无用”的书,看一些“无用”的影像,做一些“无用”的事,甚至发一些“无用”的呆。其实不是无用,只不过无法用是不是考上了好大学这些有形的标准去衡量,但它会慢慢渗进孩子的生命,并在长远的一生中持续发力,丰富他们的心灵。浸淫美国多年、归国后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总是不遗余力地强调“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因为他看到了教育中存在的短期功利主义倾向,而在他看来,所谓“有用”和“无用”,大多是短期和长期之别,而教育不仅是为了毕业后找工作,更是为一生做准备。

因此,当我们谈论教育时,不妨把眼光偏过来一点点,也看见教育中“无用”的那一部分。不完美的制度以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不足以成为我们无视它的理由,相反,正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已经够“现实”了,我们才更要提醒自己,加一点点“情怀”,会让教育的这段旅程更为丰富、更有温度,更加涓涓细流,穆如清风。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