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宇:新实体、新融合、新动能

2017-08-10 14:00

8月5日,由经济观察报、新金融家联盟联合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及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当金融遇见科技——第三届新金融大讲堂”在北京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落下帷幕。

1502343378(1)

此次活动现场邀请到了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创始人王广宇等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代表,通过金融、科技、监管、信用、企业等方面的探讨和解读,集合多方智慧,探讨金融与科技的未来发展道路。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服务实体企业是金融的天职,但是服务于什么样的实体企业?当金融遇见科技的时候,产业和金融的融合怎样去做,以及金融科技怎样为下一步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创始人王广宇出席活动,并以“新融合、新实体、新动能”为主题发表演讲。

演讲全文:

王广宇: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很高兴参加新金融大讲堂,当金融遇见科技,会发生什么事情?前面专家给了非常多的精彩看法,我换一个角度讨论一下,所有人讨论服务实体企业是金融的天职,但是服务于什么样的实体企业?当金融遇见科技的时候,产业和金融的融合怎样去做,以及金融科技怎样为下一步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新融合、新实体、新动能”是我今天分享的主题。

国际清算银行的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金融增长会成为实体经济的拖累》,从这篇文章的标题,大家都能理解他观察的现象,金融增长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金融的蓬勃增长和实体经济的繁荣是同时存在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增长跟实体经济中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稳定、长期的负相关。当金融部门增长过快时,对实体经济会形成拖累。第二,当一个国家的信贷增长和金融部门的就业在初期阶段,往往会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两者关系存在一个阀值,金融部门就业过度超过这个阀值时,往往会带来实体经济的减缓。第三,整个金融部门对那些有形资产比例过低的产业,研发支出力度过高的产业,通俗一点就是指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会更明显。在新兴经济体中,金融部门的增长对实体的影响更大。这篇文章刚刚被翻译过来,在这一期的财经杂志上,大家可以看一看。

为什么大家反复讨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现实是金融部门很赚钱,曾有金融家讲赚钱赚到不好意思,反过来实体经济非常差。大家都讲实体经济非常艰难,比如说工业、制造业的困境,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难,出现资金空转,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如果你问很多实业企业家在忙什么,他们会告诉你在忙投资,实业的信心都在下降,这些是实体经济遇到的显著困难。但是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任何一个大国的国之根本,特朗普上台以后提出让制造业重回美国,他对制造业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同样不可能放弃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让什么样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我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便全力以赴去发展新型实体经济,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实体经济或者实体企业,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学意义,我列举了几条。不一定完整,真正的实体经济一定要满足四个要求,第一满足客户真实的需求。最近几年很多中国的消费者到日本买家用电器、马桶盖等,这意味着消费者有这样的需求,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生产的产品达不到这种需求,我们如何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满足并提供给消息费 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个,怎样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中间有创新和能力的提升,能够体现我们的工匠精神,创造那些让每个消费者引以为傲的,非常满意的产品。第三,容纳更多的人才就业,特别是在当前怎样让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在企业里创造更多的价值,广泛容纳现代人才就业,这是新实体经济的一个特征。最后一个特征,新实体经济必须形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经济,让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蓝天变得越来越蓝,水变得越来越绿,而不是以牺牲蓝天绿水为代价创造GDP。

对新实体经济来讲我们提到四个关键点,第一点要以新技术作为发展动力。我们看到的企业没有一个不是以技术的突破,或者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在先进技术方面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从商业成果在转化为每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第二,每个企业重新思考商业模式的建设,不要忽视了商业模式这个问题。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面向什么样的消费者提供产品,面向什么样的利益相关者去分配利益,怎么样在一个企业的用户、员工、股东之间进行利益分配,这是每个企业必须思考的。第三个角度,新实体经济要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过去,往往一个企业要做到很大的规模才能面向全球化发展,但是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企业生下来就是全球化的企业,可能这个企业原材料来自于欧洲,工艺来自于美国,研发团队来自于中国,怎样在这样的阶段凝聚企业的资源,形成市场对资源的分配也非常关键。最后,新实体经济需要培养新一批的企业领袖。改革开放到今年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了,第一代、第二代的企业家很可能从年龄和职业生涯快要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的企业家如果不具备全球化的能力,不具备掌握技术和重建商业模式的能力,将很难带动企业转型为新实体经济。这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四个关键。

对新实体经济来讲,有一个重要的推进器是产融结合。产融结合这个词讨论过很久,当前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说一讨论实体经济就把虚拟经济挂在对立面,什么是虚拟经济?金融就是最大的虚拟经济。但是金融到底是不是实体经济的敌人?或者是不是野蛮人?我觉得不是,放眼全世界你找不到一个实体经济发展很好金融发展很弱的案例。没有华尔街就不会有硅谷的成功,没有风险投资就不会有硅谷这些创新型公司的出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金融是实体经济最好的伙伴而不是敌人。正是因为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支持,才会从激励创新的角度,给予创业者超高回报的角度,以及能够推动整个社会责任投资的角度帮助实体经济从传统形态走到崭新的形态上去。

我们对发展实体经济,对投资业界、对金融市场来讲必须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怎样调动更多的社会投资,特别是民营投资真正的投资到实体经济中去。彼得·蒂尔他写的一本书叫《从0到1》,中间描述了一段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在一个不思进取的经济体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企业家赚了钱会存在银行,银行拿这着些钱不知道怎么回报就会把他投到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也不知道投到什么地方去就投了这些企业的股票,这些企业的股票融了资之后企业家又把钱存到了银行。这样的循环一旦形成之后,我想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不会有前途的。怎样调动投资者的信心,特别调动非国有经济体系,民营部门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更多从法制环境和产权保护的角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每个投资者投进去的时候都要考虑资本退出问题,用法制和产权保护等一整套的体制,为投资者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让金融和资本市场更多的激励创新者和创业者。应该让更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得到超额回报,只有他们得到超额回报,才有科研人员日复一日的创造和发明新的技术,只有创业者和企业家能够在他们上市或得到资本回报时,才有更多人去冒险去创业。双创这件事情不是仅靠呼吁出来的,成功者的激励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产融结合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说英特尔这样的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典范不光给全世界供应芯片,它的投资部门形成以芯片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条投资。UPS作为全世界领先的物流公司,怎样跟金融部门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GE这样的公司,怎么样利用金融部门,包括和沃尔玛合作去发展消费金融的产品,形成整个企业的生态。苹果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消费产品供应商,在本身公司金融资产的运用方面也有非常经典的案例,苹果有上千亿美金存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上,但是他在美国每次为投资者分红时都会发行债券代他去分红,可以看一下它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中间有非常高明的金融和财务的知识在里面,每个成功的公司都是产融结合的案例。

最后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就是高科技,特别是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制造是新实体经济的希望所在。中国去年的GDP服务业超过了51%,如果没有完全的制造业,这个国家可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体。怎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们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来看智能制造确实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但这一点也不太确定,其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一系列的前沿技术确实有可能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制造体系,比如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但这些技术跟传统的作业人员怎样结合,它的应用和演变能不能产生巨大的业态,也不太确定。第三是当前多边世界冲突,以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及大众商品的格局都有可能导致他的变化。所以在最新的一份报告里提到,在2030年的时候,全世界的智能制造体系可能会出现四种变化,第一种是颠覆式的增长,也有可能出现中断式的现状,以及破坏式的增长或休止式的增长,这四种情况完全可能是冲突的,但并不是受制于智能制造本身,而是受制于智能制造技术和整个经济格局的变化。

在今天的智能制造或者新实体经济中,必须谈到颠覆性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国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目标,到2030年希望在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应用能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也提出来六项重要任务。但是当前我看过一个研究,在谷歌这个领域放眼全世界来看,中国范围内搜索人工智能的力度和强度远远超过美国,我们也要反思人工智能他的价值当前是不是被过分热炒了?还是说他真的能够跟更多的实体经济结合,才会衍生下一代商业。

总之,新实体经济要投之以资本,报之以科技,成之以人文。我们过多的看中科技而忽视了科技革命和资本革命对社会人文的影响,但是这个问题往往决定这个国家以及未来长期的经济增长。我所在的两个机构,华软资本本身是专注投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公司,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是民间智库,定位在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指引之下,按照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方面做一些研究,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作一些贡献。欢迎朋友们关注我们的研究和活动,再次感谢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