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筹物业年会】北京市规划院茅明睿:观测了北京6000个居住小区生活圈的发现

姚瑾玲2017-09-26 15:0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姚瑾玲 如何更好地理解社区和生活圈这两个概念?在9月26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7年中国蓝筹物业年会”上,北京市规划院云平台创新中心秘书长茅明睿分享了其对社区生活圈的认知。

以下内容据茅明睿的演讲整理:

我们一直在说社区,什么是社区?我发现,社区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非常大的混乱。

比如说北京的回龙观,我们在互联网搜索回龙观社区,回龙观三个街道有几十个社区,到底是指一个社区还是几十个社区?

实际上社区的概念是由三个圈套构成。第一个由财富边界控制的,叫居住小区;第二个由政府基层管理的单元,是行政社区;第三个是我们说到的由社区居民心理认同而导致的一个心理社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社区,就不能简单拿一个产权边界说它,它是由心理要素、经济要素、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共同构成的社区。

我们研究社区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研究:一个是这个社区居民的空间行为,例如居住、就业、消费、休闲、交往、上学等行为;第二个是社区行为空间,比如物业产权边界、公共服务覆盖、交通可达性等等。

社区居民行为可以有三个综合圈:第一个是基础生活圈,第二个是通勤生活圈,第三个是扩展生活圈,我们要想更好服务于社区的居民,就要从他们的三个生活圈了解他们。

过去农业时代的社区,它的基础生活圈和通勤生活圈是一个单元,在村里居住,村边上劳作。拓展生活圈不在居住空间里面,他到镇上和乡里去赶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大院社区是第一次构建了通勤生活、基础生活和扩展生活三维一体。到了现在,我们的社区已经零碎了。

最后来说,研究社区时不要局限某一个具体的物理物质,当你要了解你的对象时要从时空行为和行为空间研究。

所以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社区研究的指标体系。从行为空间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他的步行可达,测算基于社区的中心他分别步行5分钟、10分钟、15分钟可以覆盖什么范围,这个范围有什么服务。

我们在北京构建了6000个居住小区生活圈的观测平台,可以实现对于北京的每一个居住小区计算里面的居民通勤特征、活跃特征、人口结构、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的手机价位、居民使用什么手机。

进一步来说我们观测他们的行为。举个例子,这个我们平台呈现的气泡状的边界就是远洋山水,这里面每个点代表远洋山水居民一次行为定位,不同颜色点代表不同消费水平居民的定位。通过他们我们发现这个远洋山水的居民最密集定位点出现在远洋山水小区的边界以内,就是这个红色的最高频定位点和亮蓝色的边界;我们还发现第二个颜色,橙色的空间,大概会覆盖到远洋山水以外很多的区域,比如说万达广场、地铁站,最有意思的是右上角有个武警总医院,那是个三甲综合医院,所以远洋山水居民到武警总医院进行健康医疗服务。

步行15分钟生活圈是这样的气泡,有些行为在这之外,比如华联商场、万达广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都是经常去的地方。还有我们发现远洋山水边上有一个瑞达大厦,远洋山水居民经常在周末出现在瑞达大厦,他们有很多员工住在远洋山水,他们周末会去加班。

最有意思的是,隔远洋山水两站地铁的地方叫景藏健康大厦,这里有巨人学校、高思教育和学而思,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

大型商业设施提供综合性的生活服务成为社区居民高频的出入点,即使远洋山水15分钟步行可达里面有再多的医疗设施,也不能替代居民对三家综合医院的信仰,这是我们一些基本的观测。我们不仅观测一个小区,现在已覆盖3亿5000万人,覆盖的每个小区都可以这样去分析。

除此之外还有他们的休闲行为,比如在远洋山水北侧有一个雕塑公园,这是收费的,我们发现低收入人群在雕塑公园当中的行为比较少,高收入人群也不太去,去的最多的是中产阶级,而且我们发现中产阶级在当中形成一个环状的行为轨迹,为什么?中产阶级爱跑步。我们也可以监测他们在哪跑步,在哪上班,我们可以计算不同的人群通勤距离,以及他们消费活动在什么地方出现。

基于这种观测我们可以干什么?第一基于社区观测平台行为,我们可以实现对于服务设施、存量资源和公共环境的监测,对我们运营进行优化;第二,基于行为空间的分析,我们可以从空间形态、交通联系、服务可达性进行问题诊断;第三,通过居民空间行为观测,实现对于基础功能圈的监测、活力监测可以优化我们资源配置;第四,通过空间行为分析,可以通过从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拓展生活圈进行城市更新策划。

今年我们在北京的多个场所进行国际设计周的展览,在这个设计周当中我们启动一个计划叫社区线粒计划,观测大栅栏的街道流量和动线以及其他的指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