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直击记账清算下的货币金融裂变

王永利2018-02-12 11:38

经济观察报 王永利/文 为什么经济快速货币化?为什么货币会引发危机?

直击记账清算下的货币金融裂变历程,我们可能会发现货币金融的奥秘,惊诧于记账清算的魔力,叹于货币金融史上从“有形”到“无形”的货币变革。

货币的无形化已是既定事实或大势所趋,只是很多人还浑然不觉。货币不只是你手中持有的现金(有形货币),今天的货币更像一个会计概念,形成以银行存款表示的货币数字,其背后的推手是“记账清算”。正是记账清算推动货币由有形货币转化为无形货币。

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枢纽,货币是金融的基础和灵魂,那么,清算体系则是货币流通和金融运行的血脉和经络。用历史的眼光去看,有形货币与现金清算的存在已有数千年,货币记账清算的产生和发展不足百年,二者并不均衡,但实践中,通讯和信息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令记账清算的影响与作用在潜移默化间不断被快速放大。

以致于忽然有一天,我们惊觉,倘若没有收付清算和货币投放及其运行体系上的深刻变化,金融的实力和影响力,以及全球化投资、贸易和金融交易等,根本无法达到当下的水平!

可见以记账清算的发展为切入口,深入探析货币金融与清算体系的逻辑与规律,或能找到那把解开货币金融奥秘与魔力的钥匙,甄别谬误,有效推进货币金融体系变革。

货币假象

“货币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最大。”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事实也是如此。但很多时候,人们对货币的认知有限,大多数人往往被货币假象所蒙蔽。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以货币为灵魂与核心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创新,绵延数千年仍生生不息、日益繁荣,绝对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奇迹。随着市场经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交通通讯(信息)等相关技术不断进步,货币金融的表现形态、主体功能、运行方式、运行体系等仍在不断演变,并且不断扩大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演变既有力地支持了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又经常会因为币值的大幅波动而造成社会财富隐形而深刻的重新分配,甚至引发经济金融的剧烈动荡乃至政局和社会的严重危机;既呈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极大的推动力,也会爆发出对经济社会可怕的破坏性。货币和金融可谓充满神秘和魔力!

今天,货币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生存和经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货币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正因为货币早已成为伴随人们生活生存和社会运行最常用最普遍的东西,人们更容易对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特别是当货币从有形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等)转化为无形货币(存款货币、数字货币)之后,人们越来越少直接持有现金和使用现金进行收付,对货币越来越淡漠、乃至不关心。更多的人和社会资源投向金融,更多的大学开设金融课程,金融在全世界都成为最热门的行业和学科。

但在表面火热的下面,却往往是重视金融而忽略货币,注重货币金融的应用和热点问题的解析与应对,而忽略货币演变的真相、货币金融的逻辑,盲目追求金融发展和获利而过度脱离甚至损害实体经济,在推动金融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在积累越来越严重的危机隐患,直至引发全球性金融大危机和经济大衰退。

甚至在2008年爆发的那轮全球性金融大危机之后,人们仍习惯性地对货币金融及金融危机做一些表面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治标而不治本的政策建议,实施一些惯用的刺激性应对举措,结果尽管一时或局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全球和长远角度看,却往往积累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必然使问题积累到超出利用和平方式和正常手段所能控制的范围,而不得不依靠残酷的战争或者外力(重大灾害等)来解决。

因此,重新探索货币的奥秘,有效掌控金融的魔力,准确把握货币金融的逻辑与规律,严控金融风险底线,发挥好货币金融的积极作用,控制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对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口,就是准确把握记账清算及其对货币金融的深刻影响。

记账清算

这需要从“记账清算的产生、基础设施和运行体系,以及其如何推动货币形态和投放方式深刻变异”三方面说起。

从现金清算向记账清算转化

在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从最初各种实物货币的产生到规制化法定化的金属货币,再到金属本位制下的纸币(纸质代币),进一步发展成为脱离金属本位制(“货币脱金”)、在信用货币体制下独立运行的纸币,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货币从出现到发展成为独立运行的纸币(信用货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和运行方式,但总体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实物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可以统一归结为“有形货币”。与“有形货币”相对应的,货币的收付流通也主要是以商品交换或经贸往来引起或主导,是由交易双方直接进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的货币实物(现金)收付清算,这样形成了货币最基本的清算方式——现金清算。

但现金清算需要大量地铸造或印制、携带、运输、检验、交割(移交货币实物)和销毁货币,成本和效率等越来越跟不上经济交往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交易频率不断提高的需要。于是,随着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清算机构(银行为主)作为中介,通过对交易双方存款账户的增减记账进行货币收付清算的方式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形成了与现金清算相对应的记账清算(转账清算)方式。

记账清算的基础设施和运行体系

记账清算的运行,首先需要有清算中介机构,这一般是银行。其次,需要收付款人在清算中介机构开立清算用的存款账户(备付金),记载账户所有人的姓名(户名或户头)及相关需要用以验证户主身份真伪的信息与密码、账号等,这是记账清算体系的核心内容。再者,需要账户信息载体、信息传送渠道(邮局、专用电子网、公用信息网等及其配套设施)和相应的清算办法等。这几部分相结合,就构成了记账清算基础实施和运行体系的基本架构。

记账清算所运用的账户信息载体和相应的清算办法等,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也相应推动记账清算不断发展。

如最早用存单、存折、汇款单等可以办理存取款;用支票、本票、汇票等,可以办理转账支付。由于各种纸质票据的印制、保管、签发托收、入账等过程,时间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催生出银行卡。通过专用电子信息渠道,直接从收款人的读卡器(POS机)中将卡号、密码、金额等相关信息发送至发卡中心,发卡中心马上对信息进行验证,合格后通过原渠道反馈,收款人的读卡器即可打出结算清单,持卡人签单确认后,交易即可办理,发卡中心则会扣减持卡人账户的款项,转到收款人账户。这种电子渠道的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随着互联网、加密应用的发展,存款账户的信息可以不再需要卡、折、票等物理载体,能够直接信息化,并将手机作为账户信息载体、读码器和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入口,在办理交易需要的支付时,付款人直接用手机扫码读取相关信息(包括收款人账号和款项金额等)并输入密码,按下确认键后,手机随即将信息发送至账户中心,经验证合格并反馈给收款人信息后,交易即可办理,并由账户中心办理款项的转账清算。

随着账户信息载体和信息传送通道的变化,清算的具体操作和处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清算操作,如相关信息的输入、验证、清算处理和结果反馈等,不再需要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和人员参与,而是由当事人自己输入、系统自动验证和处理,将金融功能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实体经济中一体化、自助式、智能化处理,推动货币金融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货币金融功能得到更好发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风控强化)。收付清算成为金融科技应用最集中、对货币金融影响最突出的环节或领域。

这里需要额外提醒的是:基于手机支付的原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移动互联、加密应用的发展,银行卡、身份证、社保卡、公积金卡、工作证等各种物理信息载体,都可能集中到手机上(条件是发卡或证的信息中心必须开放信息,并通过手机进行信息连接和查证)。手机将成为互联网社会最重要、功能最集中的终端入口。这将带来经济和社会运行、信息采集和运用、金融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等方面深刻的变革!

记账清算还需要收付款双方存款账户的物理连接或网络连接。如果收付款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开户行)开立账户,则银行作为中介,可以直接办理转账和记录。但如果收付款双方不在同一银行开户,则还需要其开户银行之间相互开立清算账户,或者共同在第三方银行开立清算账户(这个银行也叫做“碰头行”)。如果大量银行之间直接相互开户,则总体上需要开立的账户会非常多,不利于账户有效管理。因此,一般首选建立“清算中心”的模式,即所有的银行都在清算中心(如中央银行或专门的清算机构)开立账户即可。

记账清算需要通过清算中介、账户信息和收付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才能完成,这一过程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监控的严密性、有效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此,监管部门一般都应该对吸收清算存款、作为清算中介的机构,以及清算账户信息纬度的充足性和准确性(防止假冒诈骗等)、账户信息载体和信息传输通道的安全性等进行严格审查,形成严格的监管规定。比如,对清算中介的资信情况进行评判和分级管理,对清算机构开立的清算账户进行评判和分级管理,甚至根据不同清算通道和工具的安全性进行分类(其中,最基础的账户要求最高,必须由开户申请人与开户承办人当面办理,在承办人监视下填写开户资料,当面核对信息真实相符后才能开立),相应实行的不同限额管理等,以保证客户信息和资金的安全,防范可能的风险。

总之,在记账清算体系中,清算机构、清算账户、清算工具及其运行方式是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容易变革和改进的是清算工具及其运行方式,围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严密风控”的宗旨,可以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科技不断推动清算工具及其运行方式的创新。

记账清算推动货币形态和投放方式深刻变异

在记账清算成为主体的情况下,货币就不再仅仅表现为实物形态的现金(现钞及辅币),而是更多地表现为非现金实物形态的银行存款。这种以存款形式表现,以货币数字反映的货币也可以被看作是存款货币或数字货币。这就推动货币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深刻变化甚至是蜕变或裂变——从有形货币转变成为无形货币。

在记账清算方式下,不仅银行贷款等派生货币的投放可以记账方式直接记入收款人账户,表现为存款货币,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账方式进行,即在购买货币储备物时,直接将对应的货币记入出让方的账户即可。这就大大减少了现金印制和流通的数量,货币的去现金化态势越来越明显,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货币已经不再只是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现金的样子,而是越来越多地变成无形的数字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讲到货币时,脑子里只想到央行印制和投放出来的现金,就已经不准确了。讲到央行扩大货币投放时,就使用“开足马力印钞票”的字眼,就投放印钞机印制钞票的图像或画面,已只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严格讲,同样是不准确的。必须明确:当今的货币总量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还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存放在银行的存款(不含吸收存款的银行相互之间的存款),简单的表示就是:货币总量=现金+存款。

这一变化,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现金印制和流通的数量,降低货币流通的成本,提高资金清算的效率,严密货币流通的监控(记账清算每一笔都有转账记录,可以实现资金流通全过程的核查,强化反洗钱、反恐怖输送、反偷税漏税等方面的监管),而且有利于从源头上将货币(资金)更多地集中到清算银行,增强银行投放贷款等资金运用的能力和效率,促进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推动金融加快发展,并提高货币总量调控的灵活性。

金融三阶段

记账清算的发展,不仅使货币的形态和投放方式发生了变异,还产生了一个影响深刻的变化——货币所有权的流动与货币现金的流动发生分离。

在记账清算下,货币的流动和收付清算,是通过中介(银行)进行的,而不是收付双方直接进行的;清算中介是通过调整相关各方存款账户的记录,以增减债权债务的方式进行资金清算,而不需要动用真正的货币现金。所谓货币流动,实际上是货币所有权的流动,而不是实物货币(现金)真正发生了流动。

货币所有权与货币现金流动的分离,又进一步推动金融从以货币的印制、流通和收付清算为主体功能的初级阶段迈向以资金融通为主的成熟阶段,并推动金融活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形成“虚拟经济”的范畴,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进而发展出金融发展相互传承、不断提升的三个重要阶段或层次:

货币金融。在现金清算下,货币的流通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贸易往来等实体经济活动进行的。除一般的经贸往来产生货币收付外,还可以有直接的货币借贷或投融资(即直接融资)行为,但规模有限、影响不大,也很难派生新的货币。这一阶段实际上金融处在以货币为中心,以货币的印制、流通、收付清算为主体功能的阶段,可以称作“货币金融”,属于金融的初级阶段,运行主要以现金清算为依托。

资本金融。在记账清算下,货币的运行可以不必完全依附于商品或劳务的交易,能够相对独立地用于投资、借贷等货币融通和运行,甚至通过间接融资还能够派生出新的货币。货币流通不再以商品实物或劳务的运行为主导和根本,而是以社会投融资的需求为主导和根本,这就推动货币演变成“资本”或“资金”,越来越能够独立运行,并能够通过间接融资派生出新的货币。货币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推动金融加快发展。金融进入以资金融通(包括股权投融资、债权投融资、可转换或结构型投融资等多种方式和工具)为主体功能的阶段,可称作“资本金融”,属于金融的成熟阶段。这需要记账清算的支持。

交易金融。由于货币所有权的流动与货币现金的流动发生分离,衍生出新的货币载体或金融工具(证券化),又进一步推动各类资产,以及资产的收益权或未来现金流等的货币化、证券化、交易化,衍生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及其交易活动,从而极大程度地激活社会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投融资需求,以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分散和转移风险等方面的需求,推动货币金融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成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推动金融从直接的资金融通(发行和购买股票、债券、结构性投融资产品等)为主体功能,进一步发展到以各类资产的收益权或现金流做支持的证券化产品的交易,以及大宗商品的期货、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等为主体功能的阶段,可称作“交易金融”,属于金融的高级阶段。

金融从“货币金融”发展到“资本金融”再上升到“交易金融”,是不断传承、融合和提升的,其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记账清算的发展和革新。

货币跨境流动的真相

记账清算延伸到国际经贸往来和资金清算中,就产生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一步涉及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对外资产负债、本国货币投放、货币国际化等诸多重大领域的管理。

例如,美国的一家企业A向中国的企业C进口商品,需要支付1000万美元货款。在记账清算模式下业务处理流程是:A向其开户银行(BOA)发出付款通知,请其从自己的存款账户上将资金划转给C在其开户银行(BOC)的账户;BOA收到通知,将款项从A的账户上扣减,转入BOC在本银行的账户上,并作相应的账务记录:减少(借)A的存款、增加(贷)BOC的存款,同时向A和BOC发出扣款、入账通知;A凭借扣款通知,登记增加(借)进口商品、减少(贷)银行存款;BOC凭借入账通知,登记增加(借)在BOA的存款、增加(贷)C在本银行的存款,同时将款项转入C的户头上,并向C发出入账通知;C凭银行入账通知登记增加(借)银行存款、增加(贷)销售收入。这样,整个资金的收付清算即告完成。

必须注意: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只是通过账户记录和增减债权债务的方式进行,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流动(没有真正的1000万美元现金流到中国)。

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四种结果:

形成了货币跨境流动的假象。所谓的美元流出,只是美元的所有权流出,美元现金并没有流出,相应增加了美国的外债,增加了中国在美国的债权(这可以是在清算银行的存款,也可以用以进行资金拆借、购买债券等,形成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外国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越多,美国的外债就会相应越大,其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就会越强。

外汇储备只能用出去 (用于进口、投资或转让、拆借等),而不能把外汇拿回来。一国用美元向美国进口或投资,就会减少其美元储备,形成所谓的“美元回流”,实际上只是减少对美国的债权,美国相应减少对外负债,没有美元现金的实际回流。如果一国用美元向其他国家进口或投资,或者将美元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则是将美元所有权转让给其他国家,对美国没有多少实际性影响。

有利于缓和国际间投资贸易失衡引发的金融矛盾。正因为记账清算使货币所有权流动与货币现金的流动发生分离,国际间投资和贸易的严重失衡不会再像现金清算那样,引发逆差国家货币的严重短缺、顺差国家货币的严重过剩,并由此激化双边的国际矛盾,甚至引发相互战争。

产生了“外汇储备可能倍增流动性的机理”。记账清算体系下,一国货币流出变成他国外汇储备,对货币发行国金融机构而言,只是将内债变成了外债,实际上并没有减少整体的流动性。但在获得外汇所有权的国家,所有者却可能将外汇出让给银行(特别是央行),将外汇作为货币储备物而扩大本国货币投放,相应扩大本国流动性。将两个国家放在一起整体看,外汇储备就可能倍增流动性。这也是随着全球外汇储备的扩大,全球流动性随之扩张的重要原因。

风险相伴相生

在货币金融和清算方式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始终相伴相生的一个因素——“风险”,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从最初的货币粗制滥造、假冒伪劣、被偷被骗被抢风险等,发展到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操作违规风险等,再到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合规和社会声誉风险等,乃至与国际化的汇率风险、资金安全风险等。清算越快速高效,货币金融越发达越活跃,风险就越突出、越重要。准确识别风险、有效控制风险的能力,成为货币金融健康发展、发挥正能量的重要保证,成为金融机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控制的好,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好地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金融可以从中获得应有的合理回报(从有效资源配置创造出来的新增财富中分得约定的回报,是金融生存和发展合理性的根本所在)。但如果风险得不到有效识别和控制,金融就可能将社会资源配置到错误地方,不仅不能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财富,反而可能造成社会财富极大的破坏或浪费。金融就会产生负能量、成为坏金融,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所以,既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推动货币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又必须不断增强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包括需要切实加强货币清算和货币金融的科学监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货币脱金、记账清算、刺激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乃至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亟需深化改革。但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影响极其深刻,其改革必须防止产生更大的问题和风险。比如,对2009年开始出现,现在已经异常火热,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轰动的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及其相关的金融活动,就值得高度关注。

不少人对这种以“区块链”新技术做支持,总量限定、去中心化、去监管的“数字货币”充满期待甚至迷信,认为这将取代长期存在的法定货币体系,成为全新的货币体系,并将对金融乃至经济社会运行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价格的大幅上升,又进一步吸引更多人和资金进入这一领域,成为2017年全球货币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在比特币面世近十年、各种网络数字币层出不穷、大量资金涌入进行交易和转让的情况下,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货币金融理论界以及金融监管和司法部门对此并没有明确说法,监管严重欠缺,带来社会上对货币金融认识上的严重模糊。网络数字币的价格高涨正在聚集极大的泡沫,其规避金融监管的做法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实际上,比照黄金的原理,总量提前设定,甚至每个时间段货币产生的数量都提前设定的设计思路,根本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本身就不符合货币发展的方向。没有认知金本位退出货币舞台的根源,本身就是一种倒退。完全由网络系统内生的“货币”,只是一串加密数码,甚至连黄金本身的自然价值都不具备,却因为“挖矿”而要消耗大量能源。由于其属于系统内生资产,在区块链搭建的封闭体系内,完全可以做到保真保实,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实现数字资产(“价值”)的点对点转移。但这种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是存在严苛条件的,如果不是网络系统内生资产,而是线下现实世界各种不同的资产,如何实现其线上交易?大量不同的区块链网络平台并存,如果没有统一的网络协议,跨平台的价值转移如何安全快捷合法进行?如果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不能兑换成法定货币,其价值如何实现?

可见,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只能是一种网络“商圈币”(是代币,有特定的价值和使用范围),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不可能成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作为“商圈币”,只能在特定的网络商圈或平台上使用,而不能随意作为其他商品的标价和交换媒介使用。

金融监管可以不对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兑换或募资等过多干预,只需要将监管重点放在其与法定货币兑换的环节即可(对法定货币的流通进行监管是理所当然的)。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数字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必须建立法定货币兑换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实名制),并做到原账户、原货币进出,符合金融监管反洗钱、反恐怖等方面的要求,否则,要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在这方面,金融监管必须切实跟上,严防可能产生的风险。

互联网推动清算与货币金融新变化

清算方式是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宽带传输、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智能合约、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从以电脑(IT)为主,发展到以互联网(Net)为主。互联网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大大提升,已经开始进入随时随地互联、万事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新时代,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等,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开放,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分工和合作共享。

推动社会资源的利用,从以所有权为基础,发展到以使用权为主导,催生出新的共享经济新模式,大大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社会资源运用成本。推动越来越多的金融功能融入实体经济中,一体化、自动化、自助式运行,推动金融发展轨迹出现重大转变:由长期以来脱实向虚转为脱虚向实,开始回归实体经济,并推动金融发展出现很多新的创新和模式,货币金融的功能会更加强化。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运行方式、表现形式等会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操作的业务和岗位会大大减少,各种票、卡、证等有形的载体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机构网点、营业柜台、操作人员、自动柜员机(ATM)等也必然会逐步被取代,推动货币金融迈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金融科技应用最重要的领域就是支付清算,包括电子支付(不能因此就叫“电子货币”,电子支付是渠道特征,而非货币特征,“电子货币”的叫法是不恰当的)、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等,都是与记账清算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推动金融回归实体经济,而支付清算体系则成为实体经济运行与金融运行相互连接和融合、两方面资源相互转化的重要环节,是产融结合的重要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厘清错误认识

现在,该诘问业界对记账清算的无知或误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和严重问题。这可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两方面予以诠释。

显而易见,如果对记账清算所产生的货币所有权流动与货币本身的流动相分离的结果没有清晰的认知,而是固守着现金清算的直观印象,存在货币真正流出、流入的幻觉,就很容易在跨境资金流动、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问题上产生误解和错误行为。

国家外汇储备管理方面

例如,近年来一直有人在指责:中国以20%~30%的回报招商引资,取得的外汇(美元)交给银行后,银行又投放到美国,只能获得2%~3%的收益率,存在极大的损失;美国海外净资产是负的3万多亿美元,每年海外净收益却可能在200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海外净资产是正的2万亿美元左右,每年海外净收益却是负的数百亿美元,海外净资产的收益水平相差甚远。因此,有人呼吁控制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并把国家外汇储备拿回来,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发展。

这些说法或观点,听起来很震撼,但却是对记账清算的无知或不理解,实际上是根本不成立的,是错误和有害的。记账清算方式下,外汇储备真正的货币(头寸、现金)根本就不可能拿回来,而只能停留在货币发行国,属于结算清算过程中被动沉淀的资金,其运用的收益率必然受到所在国金融市场的一般收益率水平的限制,是商业银行所有资金来源和运用中最便宜的一类。而招商引资所获得的资金,属于股权投资或风险投资,其需要的回报率都是比较高的,与外汇储备沉淀资金的收益率不可同日而语。

招商引资的投入产出分析,还必须把招商引资在国内产生的实际效益,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和以开放促改革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都纳入进去才能真实并做出准确判断——如果招商引资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远远大于招商引资的回报,则毫无疑问要积极推动招商引资。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鼓励的重大政策,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对促进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当然,如果招商引资所产生的综合收益已经不能满足其综合成本,则需要及时调整招商引资的策略,提高门槛,保证合理收益(在这方面,我们的政策调整明显迟缓,习惯于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规模考核,而忽视了其实际效益的考核)。

同时,要知道,海外资产的结构、海外负债的结构存在很大不同,资产和负债性质不同,根本不能将海外资产、负债及其收入、支出进行简单相抵,并用不同国家的海外净资产、净收益进行比较。比如,美国的海外负债,绝大部分是美元储备国被动地将美元存放美国,其收益率是很低的;但美国对外资产,却大部分是风险投资或股权投资,其收益率一般都是很高的。实际上,如果扣除海外美元储备形成的外债,美国海外投资类净资产就会是正的3万亿美元左右了。这样,尽管美国对外负债远远大于海外资产,但海外资产的收益却可能明显高于其对外负债的成本,所以,尽管美国海外净资产为负的3万亿美元以上,但其海外净收益是正的2000亿美元左右,完全是正常的。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策略

我们曾经把主要精力放在海外人民币现钞的收兑和现钞库的建设,而没有认识到理应限制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动,并大力推动非现钞化的记账清算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们曾经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上,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记账清算情况下,人民币流出境外实际上是人民币的所有权流出,人民币并没有真正流出,而是停留在境内,真正应该建造的全球人民币清算和交易总中心应该在境内,而不是在境外。支持人民币(所有权)走出去,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并防止由于人民币大量流出造成境内流动性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最重要的应该是加快金融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开放,推动金融交易(包括大宗商品交易)更多地以人民币计价和清算,通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交互发展和相互促进,切实增强中国金融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应该清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基础是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重点在国内,而非境外;金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重点在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而非简单的金融机构的增加和开放;中国要实现金融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必须注重以我为主、突出人民币主导地位的新型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建设,应该围绕中国发起和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开放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配套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石油等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和清算的现货与期货及其衍生品交易的发展等,有效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应用。

同时,人民币成为其他国家货币储备的越多,中国人民币的外债就会越大,对外汇使用和储备的替代作用就越强,对整个国家外汇储备管理、海外资产和负债管理、人民币货币投放与总量控制、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正本清源

现在需要明确的是,货币发展演变并非到纸币阶段就停止了,而是仍在发生更加深刻快速的变革。对货币金融的认知,不能只是停留在有形货币阶段,而必须迈进无形货币阶段,准确把握记账清算的发展对货币金融产生的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记账清算的产生和发展,推动货币从“有形货币”转化为“无形货币”;推动货币所有权的流动与货币现金的流动发生分离,特别是货币跨境流动的表象与实际发生分离;推动货币的投放方式、表现形式以及货币总量的构成发生变化,推动金融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立,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对应;推动金融从“货币金融”发展到“资本金融”再上升到“交易金融”;推动外汇储备、货币国际化、对外资产负债管理等一系列重大领域的深刻变化。而且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记账清算运行方式和货币的数字化仍在不断演进,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甚至可能改变金融长期以来的发展轨迹,推动金融功能越来越多地融入实体经济一体化自助式运行,推动金融由“脱实向虚”转为“脱虚向实”。

总之,记账清算的产生和发展,对货币金融产生了脱胎换骨般极其深刻的影响,推动货币金融产生了划时代的跨越式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记账清算、货币脱金、刺激性货币政策使用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货币金融的活力和影响力,在推动经济金融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货币储备物质量标准、货币总量控制标准和国际货币监控体系等,也打开了关押魔鬼(风险)的“潘多拉”盒子,释放了货币金融恶魔般的负面作用,带来了长期以来深藏其后、鲜为人知的非常深刻而危险的问题,甚至人们至今还在无意识地继续刺激和放大这些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各国乃至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需深刻变革。

更甚者,即使是在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内,由于清算工作本身涉及面比较广、比较分散,而且都属于基础性业务,属于后台操作性工作,一直未得到金融界的充分重视,进而使其对记账清算的发展及其对货币金融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对这一货币金融史上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未得到充分的论证与解释,使货币金融的认知和理论研究与其实际运行发生严重偏离。

货币裂变之下,上述状况的长期存在,已对货币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困扰和误导,亟待尽快扭转局面。

(作者系前中国银行副行长、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

 

王永利,经济学博士,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Swift首任中国大陆董事,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深圳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全药网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对货币金融、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期货及衍生品、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数字币与区块链等,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