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领域欲复制领克模式 吉利新增子品牌“几何汽车”

周菊2019-04-13 15:1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菊 领克之后,吉利意图将这种模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复制。4月11日,吉利汽车宣布旗下第三品牌——几何汽车正式发布,该品牌在发布后将与吉利品牌、领克品牌并行的一级子品牌。吉利汽车表示,几何汽车新车型将基于吉利全新的GE平台打造,对标主流合资品牌产品。据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除了新推出的车型,未来吉利汽车的纯电动车型都将归到几何品牌旗下。

业内认为,吉利其推出几何品牌意在脱离吉利品牌的束缚,复制领克的成功模式,以助力其“蓝色吉利行动”和“20200战略”目标的实现。“蓝色吉利行动”是吉利在2015年提出的,承诺到2020年让消费者用传统汽车的成本购买新能源汽车;“20200战略”则提出吉利集团到2020年实现产销200万辆,且90%以上为新能源汽车。

此次发布会上,几何汽车首款全新车型——几何A正式上市。新车定位紧凑级轿车,推出NEDC500公里和410公里两种续航里程共6款车型,两种续航补贴前价格为23万-25万元、21万-23万元,而在2019年6月25日之前,其补贴后的价格为17万-19万元、15万-17万元。价格变化的原因是,根据2019年的新的补贴政策,2019年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降将至2.5万元,且地方补贴将取消。6月25日后,如果吉利不提供额外的补贴,几何A补贴后价格或可能上升至18.5万-22.5万元。

基于新平台正向开发的几何A采用了新的设计理念较为简约时尚,已经看不到吉利品牌燃油车的影子。而在功能上,几何A搭载了许多新配置和新科技,如如2.6㎡的曲面全景天幕、HUF的隐藏式门把手、RCW后方碰撞预警系统、安全带震动技术。此外几何A还搭载了业内较为领先的L2级别智能驾驶系统。根据据吉利在现场表示介绍,几何A有12项配置同级独有,有14项同级领先,有9项豪华越级配置。这种越级打法与此前领克品牌较为相似,也是自主品牌通常会采用的方式。

领克品牌成立于2017年,是吉利汽车为冲击高端化推出的全新品牌。新品牌在摆脱了吉利品牌经济型定位束缚,成为吉利高端化突围的重要尝试。的情况下,旗下车型在颜值、配置等方面实现较大提升,同时价格较巨性价比,因此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反馈。2018年,领克品牌在第一个首个自然年实现销售销量12万辆,已成为是自主品牌冲击高端的成功样本之一。

独立运作后的几何汽车并不是首个在电动车上进行高端化的自主品牌。在资源聚焦、产品打造方面将有更大优势,且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也为电动车高端化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目前,北汽新能源、广汽新能源等车企均提出品牌向上的战略,并推出续航里程更高、配备最新智能互联功能的高端车型,如工况续航里程达415公里的北汽新能源EX5以及工况续航里程达500公里的Aion S。,比亚迪也在近期推出续航500公里的新一代唐EV600D,。

与燃油车不一样,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自主品牌在价格上轻松的突破30万,甚至40万的天花板。借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自主品牌正在车似乎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品牌高端化,不过。目前,只有北汽新能源ARCFOX和吉利的几何汽车都对高端品牌进行了品牌独立。另外在新造车企业中,天际汽车也有电咖和天际两个品牌。

尽管如此,几何汽车要复制领克的成功仍面临挑战。领克品牌在推出时,瞄准了自主品牌与中高端品牌之间的市场空档,在竞争者较少的情况下迅速实现卡位。但在数千亿资金涌入的新能源市场上,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企业,都在争抢最后的窗口期,他们推出定位各异、黑科技加身的炫酷产品,同时不断在创新服务模式,随着新造车企业已陆续进入量产交付,身处风口的几何汽车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脱颖而出变得没那么容易。

此外吉利新能源与几何汽车在渠道上如何协同合力也面临挑战。根据吉利汽车的规划,几何品牌到2020年将建成300个4S店+ 300个品牌体验中心。

不过几何A的预售订单倒似乎是是给出了正面的反馈。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截至几何A上市前,几何A的国内总订单为9300辆,海外订单达到1.8万辆。吉利表示,未来几何A将面向欧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全球用户销售,进军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

根据吉利汽车的规划,其在2019年将实现151万辆的销售目标。除了几何A,吉利汽车还将在年内推出首款基于CMA架构打造的运动SUV——星越等6款全新车型,以及近10款改款车型。在新能源方面,吉利将推出帝豪GL PHEV、领克02 PHEV等十余款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而新发布的几何汽车到2025年将推出十余款全新纯电车型,覆盖轿车、SUV及MPV多个品类。

在过去的2018年中,吉利卖出了150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68549辆,占比4.57%。这距离其90%销量占比显然还有很长的距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