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时代系列之重估医疗:医药生态下的投资变局

范大龙2020-02-14 13:07

 
 

随着摩尔定律的失效,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技术红利全面衰退,经济低增长的阵痛已显现多时。当人们还在乙亥年末辗转筹措、克己求真之间找寻渡劫之法,一场疫情按下了经济运转的暂停键。一时间,各个条线的产业链上下停滞,商业停摆。

这股巨大的不可抗力扭曲了原本的发展轨迹:认知被颠覆、供需被重塑、场景被打破。但不可否认的是,旧有的利益关系正在产生新的连接:面对国家紧急召集的医疗物资生产,中小民营企业发挥了核心关键作用;社区电商充当了基础设施般的角色,被重创的旅游业被倒逼重整产业链……可以预见的是,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制度性沉疴会迎来破壁拐点,短板处的基础设施会被提上新的日程。当我们还在伴随变革而来的巨大阵痛中难以自持时,重估产业的无数可能或许就是自救的一剂良药。

时间窗口正在打开,资本配置的行业结构势必会因为这场疫情发生重大调整,真正有价值的公司仍将不断涌现,发现社会价值、推动社会成长的投资才能长青。无论是企业战略的长期主义、重估杠杆、重估多元化、非市场战略,都是重估的应有之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判断,经济观察报推出“Re时代”系列,以求在这个时代节点正本清源、厘清现实、穿透价值。——编者

 
 

范大龙/文 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是对整体中国医疗创新体制和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于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卫生防御机制的挑战。经此一疫,国家无疑会更加重视医疗行业,甚至将此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国民也会更加重视医疗健康。面对疫情冷静分析,根本问题是要快速研发出治疗药物。在此之前,检测防护基本以医疗器械为主,而疫情的控制则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综合实力体现。

医药生态投资变局

治疗看创新药研发体系,短期防病提升免疫力利好血制品,根本防控靠疫苗。

对于新冠基础医学的认知,有赖于核酸的提取和测序,从而进一步指导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配合毒株的提取、培养和疫苗开发,钟南山表示,现有至少有7个针对病毒RNA聚合酶或蛋白酶的小分子药物。

但不仅需要从临床前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临床的药代、药理、毒理、有效性等临床试验的数据统计分析。目前吉列德的创新药瑞德西韦已开始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临床用药。但在人体应用前仍需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

创新药的核心逻辑是大投入,长周期的投资让技术领先,市场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垄断。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超3万亿,以创新药为主的全球TOP10药企平均净利润率19%。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正在经历从“仿创结合”到“创新驱动”的医药供给侧改革。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新药研发国。

研发创新药的关键是研发成功的概率以及后期市场的销售力度。研发成功的概率有人才、商业环境等多种因素,随着人工智能的药物挖掘等新技术发展,小研发型企业比大企业研发的成本小、效率高。

从全球格局看创新药产业链,头部药企的创新驱动力更多来自于外延并购,头部药企主要依赖于自己强大的销售网络。而销售端,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扩面、辅助用药监控到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和谈判,为创新药从医保中腾笼换鸟争取更多的支付动力。

同时,创新药也迎来大量海外开放,临床价值高的靶向抗癌药大部分已经进口,加剧国内创新药器竞争。开放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改革,临床审批已经从18个月锐减为2个月,但比起澳大利亚5天审批时间还有一定距离。上市审批加速,建立优先审评机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全球创新药产业链的格局变迁,也带动创新药外包服务的飞速增长,临床研究CRO的核心逻辑是持续订单能力和研发的验收质量和速度。如果疫情延长,肯定影响国际订单。长期看,临床研究CRO发展长期驱动力是创新药研发项目增多,研发费用外包比例增加,所以临床CRO长期利好。

国内CDMO市场复合增速达到18.6%,约占全球市场比重的9.7%。CDMO的核心逻辑是国际产能转移和国内创新药量产,所导致的持续稳定放大的订单和产能的提升。如果疫情得以控制,CDMO行业可以赢得市场份额、资本利好和社会关注度。如果疫情延长,开工必受影响,影响国际订单和交割。CDMO行业将会遭受信任危机和客户的流失。长期看,CDMO的行业驱动力不变,传统的大分子、小分子赛道的企业头部效应明显,而疫情也会加大国家和药企对新兴疾病创新药的研发力度和速度。

血液制品行业的核心逻辑是牌照管控,采浆总量和吨浆产量效率和研发品种数量。静丙、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是提升免疫力的神药,可提高重症患者生命质量。

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临床治疗上大量使用血制品用于预防及治疗。血液制品上市公司股价大涨,不过如果疫情延长,由于疫情带来的血浆量短缺会越来越显现出来。长期看,新版医保目录调整了静丙的临床适应症,未来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而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是未来的大趋势。

疫苗是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核心逻辑是市场空间大,产品生命周期长,经济效益高。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国家队是研发主力。但从开发周期看,即使是mRNA疫苗,也很难在疫情结束前实现产品临床应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更多是为了预防未来可能的疫情发生。长期看,每一次疫情都会推动疫苗企业快速发展。

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新药,疫苗没有研发出来之前,中国传统中医药大行其道。这基本上是每次疫情的惯例,今年双黄连口服液一盒难求,而原材料端和疫情有关的药材价格都翻了几倍。

从中医的角度,人体的阳气足则免疫力强。疫情属于寒湿疫,冲破人自身的抵抗力,这时候应该用温热类药物去寒湿、解病毒,显然双黄连不对症。在如今的西医医疗体系下,中西医结合更被大多数人认可。民国前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也对抗过无数次瘟疫。所以对待中医药行业,不要过度诋毁。中医药的问题,出在名老中医的传承和药材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作为治未病、提高免疫力上的价值,给中医药企业的消费品化带来新的增量。

传统医药行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疫情带来的。之前“4+7带量采购”的灵魂砍价足以让传统药企惊醒。但他们仍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销售体系,或尝试性外延式生长、直接收购或用投资的方式在体外孵化创新药。

医疗服务生态投资变局

短期分级诊疗缓解医疗压力,长期会加大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和建设,市场化医疗服务机构是有力补充。虽然吸取了非典时期大量的经验,今年疫情能快速反应、全国统筹布局。但突发疫情也放大现有卫生制度不完善,疫情会加速分级诊疗推进,避免更大范围的交叉感染。

武汉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二级医院总计569家医疗机构。是武汉市公布的61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总数的数倍,可以极大缓解这些医院的压力。

疫情会增加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疫情爆发后,除武汉紧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外,全国已有20多个省近60家医院要建设单独隔离院区,危急重症ICU。同时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国家投资114亿元建设医疗救治网、投资117亿元解决国家级和省级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的硬件问题。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民政部陈司长号召,能开发一个服务社区抗疫情的软件,比捐十个亿还管用。疫情的防控中医疗供应链系统的重要性凸显,两票制下,专业的医疗三方物流是企业降低成本、专业化经营的未来趋势。目前,中国缺少专业的医药三方物流服务商。疫情下医药物流企业,不仅缺物流车辆和司机,更缺疫情供需信息的充分性,所以给了京东、阿里巴巴跨界的机会,解决最后一公里。

医疗服务的核心逻辑是政策导向为主,市场需求和升级为辅。医疗服务投资要认识到所投企业应该是对现有医疗体系的有力补充。

新医改提出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体系,服务医疗机构的投资机会在第三方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机构,比如为火神山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为雷神山、火神山等医院提供检测服务。从效率和效益上来讲,第三方检验优于医院自己检验。医保控费压力下,医保与第三方检验实验室结算模式的改变、部分院检划转等,将给第三方检验市场空间带来倍数级增长。

医疗器械生态投资变局

短期口罩、防护服等基础医疗产品稀缺。检测方面需要大量检测效果高的检测试剂,长期有利于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医疗的快速发展。

口罩和消毒液等常规医疗器械短期受疫情影响,需求旺盛,但受返工及原辅包材的供应问题,生产量是近期的主要问题。各地纷纷新建生产线,加快返工,长期产能过剩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用于病毒筛查的主要还是PCR检测。疫情将推动PCR实验室的大量建设和普及,进而继续延续分子诊断板块的高增长速度。但检测精准度的技术壁垒还有待提升。

医疗器械行业受政策、技术、市场、资本、疾病等多重因素影响。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前,集中带量采购正逐渐由药品领域向医疗器械领域蔓延,高值耗材降价已是大势所趋。疫情暴发后,国家主要精力都放在疫情防控上面,对高值耗材有一定推迟,对体外诊断有一定的缓冲机会。但控费仍然是医保刚需,这些政策趋势并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

市场层面,疫情带来发热门诊、危急重症ICU病房、单独隔离院区等医疗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将带来大量医疗器械的采购。便携医疗器械,如POCT、移动DR、便携超声以及血球仪、血氧仪、监护仪、传染防护耗材等医疗设备及耗材需求巨大。加之中国比美国的药械占比本来就很低,进口替代等多因素,市场有很大增量。

技术层面,除了迈瑞、联影等少数几家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国内大部分企业产品和技术差异化不大,因此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各家主要拼销售。带量采购政策下,同质化产品比拼的就是成本。行业优胜劣汰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并购整合格局。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在产品创新上,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思路以及产品细节,还需要在新材料和关键组件上有突破。

新技术新模式新蓝海

相比之下,无人比人更安全。AI医疗、医疗机器人、5G、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可能会出现一片新蓝海,推进IT 互联网企业跨界竞争。

隔离了物理空间,线上的医药电商火爆,与疫情有关的产品卖断货。为避免进入医院就诊发生交叉感染,政策鼓励患者到互联网医院进行问诊,视为分级诊疗有机组成部分。互联网医疗大量使用和医药电商政策有望松动,也培育了市场。5G技术的普及也为大大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发展,

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医疗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AI 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助力颇多,如预警、预测、检测、测温等。医疗 AI 过去的应用场景多是智能读片、辅助诊断,都是作为某个科室医生的补充,应用习惯还需培育。AI健康管理又太独立于医院系统做C端市场。

这次疫情,各类医疗机器人避免医护感染,引导医疗服务机器人。在线客服疫情防控机器人、消毒机器人、送药机器人、远程问诊机器人都参加战疫。开拓新的应用场景,即融入医院中去,但相对独立于医生。

AI 机器人不只是局限于手术机器人等少数几个领域,还会有智能检测机器人、采血机器人、智能医疗物流机器人等,未来 AI 机器人将逐渐为医院的软硬件系统做迭代,未来新建设的医院也会充满科技感。

本次疫情要求全国统筹布局,联网防控,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云化,医疗信息与政府信息平台对接的需求前所未有旺盛。医疗信息化孤岛情况有望部分被打破。而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形成大量医疗大数据,长期驱动逻辑上利好医疗AI。

从长期看,医疗生态的发展逻辑、基本走势不受影响,鼓励创新、仿制药替代、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仍是大方向。医疗公司两极分化会加剧,有临床价值的创新医药公司,市场占有规模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会胜出,长期还是要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疫情是黑天鹅,来了做最坏的打算,做好的努力。可怕的其实是灰犀牛,人们或许面对死神威胁时,才能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放下惯性思维,回归初心和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

(作者系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