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数问答之四:与科创50指数有何异同?

庞溟2020-07-31 16:06

庞溟/文 7月27日,恒生指数公司推出恒生科技指数。而就在两个交易日前,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首个指数,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科创50指数”)23日正式亮相。

有投资者担心两大指数先后登场,有可能引起对比和竞争。在笔者看来,两大指数的推出,旨在及时反映各自上市证券的总体表现,为市场提供客观表征市场的投资标的和业绩参考基准。两大指数之前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有望给两大市场带来良性竞争。

笔者认为,两大指数在现阶段先后推出,并非刻意针对彼此,而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选股样本足够构建出具有代表性的、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指数产品,使之在在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上的覆盖率较高。

开市一年的科创板先后迎来140家公司挂牌上市,总市值约2.8万亿元,合计融资2179亿元。科技板块在香港股票市场增幅也非常迅速,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的科技公司数目从2017年的137间,增加至2020年6月底的163间。而且笔者估计,恒指公司设立恒生科技指数的用意之一,是能以未来在港上市的科技巨头或者回归港股的中概股中的优质标的逐步取代现有成份股中排名比较靠后的股票(参见《恒生科技指数问答之三:与纳斯达克指数有何异同?》)。在科技巨头陆续宣布登录港股和中概股回归热潮中,越早设立相关标的,无疑越有主动权、定价权、话语权。

恒生科技指数的选股范畴,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指数选股准则并会考虑合资格公司是否利用科技平台进行营运、研究发展开支占收入之比例及收入增长。经上述筛选后,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将被纳入成为指数成份股。科创50指数的样本空间,包含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及红筹企业发行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存托凭证,由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组成,反映最具市场代表性的一批科创企业的整体表现。

可以说,两大指数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科创属性浓厚,成份股收入增长率均超过20%,研发开支占收入比例均为6%左右,显著高于各自市场的其他综合指数(参见《恒生科技指数问答之一:为什么会吸引资金关注、追踪与配置?》)此外,两大指数也借鉴了纳斯达克100指数、MSCI指数等其他指数的经验,采用流通市值进行权重计算,每季调整一次,对大市值公司设置差异化的纳入时间安排,并且允许具有特殊股权架构的公司、第二上市或者发行存托凭证的公司纳入指数。

不过,两大指数在细节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

恒生科技指数严格说来属于主题型指数与市值加权型指数的综合,而因为科创板本身已经是一个主题型的板块,科创指数属于这个板块中的市值加权型指数。两个指数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个股权重上限,以避免个股权重过大对指数产生影响,但具体细节有所不同。恒生科技指数目前对单一公司的市值占比上限定为8%,科创50指数对单一样本设置10%的权重上限,前五大样本权重之和不超过40%。恒生科技指数的主要行业分布是资讯科技、通信服务与可选消费,科创50指数的行业分布主要是在电子、机械设备和计算机行业。科创50指数年初至今的波动率超过50%,相比之下,恒生科技指数的波动率更低。

(作者为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香港大学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证券公司宏观/策略研究主管,从事全球及中国宏观研究、资产配置策略、定量研究、主题研究。 兴趣领域为:转型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及其微观基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货币与财政体制、地区发展及地区间竞争;财经、社科、历史等主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