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服贸会】助力“双循环”新格局 第六届“金融大讲堂”圆满落幕

2020-09-12 19:18

2020年9月9日,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携手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共同主办“第六届金融大讲堂”,在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启幕。

“第六届金融大讲堂”,以“守望初心·行稳致远”为主题,邀请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金融发展趋势与机遇,共同探讨“普惠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科技”、“数字金融”、“金融开放”等热点议题,研判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金融发展要点与趋势。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金融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均造成了巨大冲击,稳就业和保民生成为经济的首要任务。稳就业的重点是扶持中小企业,在各方政策合力下,中国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情况逐月好转,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转好。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过程中,中国经济迎来了超大规模市场更趋成熟、国内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常态、“两新一重”投资全面提速、先进技术产业链快速崛起、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等一系列机遇。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如何做好金融业服务,支持国内国际贸易特别是双循环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届“金融大讲堂”邀请到了央视发现之旅频道《魅力中国》栏目主持人、制片人,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投资促进局副处长叶美毅作为主持人。

1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致辞,“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的新复苏、新格式、新循环,在国内大循环的主题和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的大逻辑和大经济布局下,金融业以及金融发展的举措,该如何推进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2

经观传媒副总裁、《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致辞,“疫情之后,经济处在一个复苏阶段,金融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金融业要致力于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融资,带动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在"六保"与"六稳"相关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另外一方面金融领域的专业机构也在继续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稳定的财富管理服务,为老百姓的钱袋子提供更加丰富的资产配置,实现保值增值。”

3

在主题演讲环节,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作了题为“‘稳金融’保障经济良性循环”的主旨发言。

4

蔡鄂生表示,目前全球都在量化宽松,市场的资金量非常大,怎么能够通过金融服务,通过资本市场,通过开放,把这些资金吸引到中国市场上来,这要做一个考虑。“我们现在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大门开的越来越大,欢迎大家来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蔡鄂生也提及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风险问题之一是不良贷款。“按照国务院要求,要给企业让利1.5万亿,在这个情况下怎么做好呆账核销和服务,是目前银行解决‘六稳六保’问题的一个关键点,但是主要还是如何保证企业的基本面的问题,这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带来了“发展资本市场·助力经济发展格局转型”的发言内容。

1

李扬表示,中国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债务驱动型经济: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必然要增加债务,提高杠杆率,金融风险因此累积;要管控金融风险,必然需要控制债务、降低杠杆率,经济增长因此将感受向下压力。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从金融体系来说便是发展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形成企业权益,其自身就是降低杠杆率的积极因素。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要破除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非此即彼”的僵硬观念,李扬认为,中国需要发展的是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市场。中国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事实上承担了中国资本形成的重任。让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一是允许银行投资;二是允许银行在一定限制下进入资本市场。如果这条路可以打开,再加上大力发展资产管理行业,困扰中国40年来资本市场规模过小的问题就会相当程度上解决,。这对于推动我国发展格局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能够提供非常有力的金融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普惠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克崮,带来他对“维护小微借贷市场健康有序,促进小微经济体蓬勃发展”的思考与分享。

2

刘克崮认为,最高法新规对民间借贷利率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态度、较为简单的方法、较为陡峭的变幅,在正面作用发挥的同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作用。这些负面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会加重小微企业等小微经济体的融资难,所以建议在新规落实实施,或者说司法实践的工作中,能够注意这些问题的解决,深入总结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实际利率适应现实中生产和消费性借贷的差别、借贷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别,借贷额度大小的差别,避免一刀切,更好的发挥民间借贷对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融资的补位服务作用。

“降低保护上限应尽量采用渐进式,不宜太急。”刘克崮表示,消费贷和生产贷要区别,其中,生活消费型民间借贷容易出现非理性借贷问题;对生产经营类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给予地方一定的浮动权,中国各地差异非常大,金融服务的深度、充分度、覆盖度都很不一样,不一定全国统一;另外,可以根据借款额度的大小确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亚洲区首席投资官李耀带来了题为“金融部门如何支持‘双循环’新格局?”的发言。

3

李耀在发言中畅谈“双循环”新格局,他说,“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样的双循环很大程度上,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慢慢开始了,出口相对于我们的GDP的比重实际上在2008年开始下降,外循环很重要,但是中国内部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中国占全国整个出口的比例是不断上升,中国的体量是越来越大。但是,中美大脱钩使得这样一个双循环的战略变得更加现实。”

提及数字货币,李耀表示,数字货币大规模的出现之后,很大程度是给支付体系、清算体系带来剧变,在全球化的大场景下,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的沟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前,中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在逐步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方面,则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相信在以上嘉宾的精彩思想碰撞,将有助于行业内外找到金融行业进一步行稳致远的新路径。

金融创新动能来自实体经济

中央高层多次强调加快形成“内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行业也需要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求。

今年的“金融大讲堂”,嵌入《新金融案例年度报告》发布仪式,由经济观察报与出版社共同为读者揭幕,这一凝聚了行业最前沿动态,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案例,希望为业界带来更多新的启发与思考。

尽管疫情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冲击,但全球金融科技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较好,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依然是全球“领头雁”,更多城市和地区加快金融科技产业布局。 

在本次“金融大讲堂”的主题对话环节,由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主持,与五位重量级对话嘉宾“就银行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高手过招”。

4

在对谈中,毕马威中国区金融科技的主管合伙人黄艾舟表示,就观察来看,大部分的头部消金公司,大银行的普惠金融部,金融科技的应用已经到了一个很成熟的地步。“普”已经基本已经到位,但是“惠”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先锋领航投顾CEO张宇认为,当前,投资人和机构、互联网平台,或者监管都更充分的向线上化发展。在资管新规下大家都是同台竞技,没有跨机构的信息差。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银行所提供的产品,都在更透明、更开放的平台上接受投资人做的选择,因此,投资人的保护又是新的问题。

中国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资深业务总监卜广庆表示,应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把民生需求和相对充裕的资金供给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谈到,从需求端来看,为了更好的服务内循环,金融体系要做的是如何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购买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消费金融,二是如何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占比。

同盾科技副总裁李伟东表示,作为科技公司最大的使命是希望通过科技,一方面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这个叫“普”。“惠”就是价格的问题——怎么样能够令整个贷款的成本降下来。

金融创新不应也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形态和方式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向着线上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期待,本次“金融大讲堂”也为这些问题带来新的答案。

在疫情期间,众多明星企业慷慨解囊,捐赠大量急需的防疫物资,体现了企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展现了关爱社会,甘于奉献的精神。“第六届金融大讲堂”盘点了部分令人难忘的时刻,对积极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机构、发掘新兴科技在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推动技术的应用普及中卓有成效的案例,最终甄选荣誉名单如下:

1

“第六届金融大讲堂”至此圆满落下帷幕。“行稳”方能“致远”,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努力,监管的尽责与媒体的监督。本次参会各方面学者专家、机构人士均表示,未来将继续携手合作,共同为“双循环”新格局的建设建言献力,为金融业带来最高研究水准和最具市场前瞻性的思想盛宴。

万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