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 5月28日讯 黄河岸边有人家。在“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8号村台冯留海老人的新家,这里距离黄河岸边仅有1公里远。黄河养育了一方儿女,可时不时“发脾气”,也让岸边的百姓们头疼不已。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遭遇过大小洪水40余次,频繁被淹,村民就在“洪灾—重建—再洪灾—再重建”的悲情轮回中,与黄河相依相伴。一座座参差不齐的房子建在高低不等的土岗上,行走在村里就如在山谷间穿梭,这是黄河滩区之前的村庄。
一次黄河水患把房子淹塌,村民就得垫一次台子盖一次房子,一次次地,滩区百姓陷入了“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钱”的生活怪圈。安居难、出行难、上学难、娶亲难、致富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滩区人。
为了给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2017年,山东投资368亿元启动黄河滩区居民大迁建,涉及沿黄7市16县(区)。四年间,先后有2万多名党员干部、10多万建筑工人投入到这场投资规模最大,支持政策对优,涉及人数最多的群众安置工程中来。
据了解,东明县一共建了24个村台,其中长兴集乡8号村台占地807亩,从2017年开始建村台,直到今年3月14日四个村庄1141套安置房建设完成,4602名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家。
新村台按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站、消防站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绿化、亮化、美化特色鲜明,也是美丽村居的样板。
村民冯大爷今年58岁,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他的大儿媳宋瑞芳,现在在8号村台超市当服务员,两个孙子、一个孙女正是上学的年龄,下学期都可以在村台就近上学了。另外,冯大爷家里有10亩地,种麦子、种花生、种红薯,农闲时还能打点零工。冯大妈在家也不闲着,和街坊邻居一起,编织工艺品,原材料是工厂提供的,制作大小两件套能赚5块钱加工费。
在这里,还有一种中药叫“虎杖”,黄河滩区土质好、无污染,特别适合它的生长。当地与中国农大对接,推广虎杖种植8000余亩,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远销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光是虎杖产业园就可以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人均月收入2000到3000元。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如今,驱车行驶在山东黄河两岸,一边是滚滚黄河水,一边是林茂粮丰的北国江南,一大批现代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迅速崛起。菏泽牡丹、鲁西黄牛、沾化冬枣、黄河口大闸蟹……一系列“黄河牌”农产品正在成为山东农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沧桑过往,皆为序章,山东60万滩区群众现在都有了一个“稳稳的家”。千里黄河滩,旧貌换新颜。黄河,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编辑:刘雨暄 陈龙 杨本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