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迈出升级的那一步前,他们在犹豫什么?

田进2022-11-26 09:1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2022年,尽管整体机床需求遇冷,但新能源汽车和国产化替代所带来的需求,依然让华中数控进行了多次可谓大手笔的扩产投资。

2022年9月,占地40余亩的华中数控(温岭)研究院正式全面运营,目前已为70余家台州市机床企业进行了华中数控系统配套;2022年3月,在佛山拿下104亩建设用地,拟总投资数亿元建设智能机器人创新产业园;总投资规模数亿元、占地面积130亩的湖北鄂州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

在各个产业园建设过程,即使上市公司相比一般公司融资渠道更广,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也感叹,投资经费解决的过程可谓困难重重。“大小实体企业向银行贷款,特别是中长期建设贷款,审批上都非常严格、困难,总被认为制造业毛利率太低。”

这样的掣肘同样发生在更多制造业企业中。

作为一位从事制氧机生产的制造业企二代,苏洲洲的企业本想在今年投资新厂扩充产能,但高昂的土地成本和部分市场的恶性竞争影响了其投资的步伐。“我们其实想投资扩产能。但现在难就难在前景不明朗,企业不敢破釜沉舟地拿积累多年的资金去投资。一旦市场行情不好,两代人的经营可能会功亏一篑。”苏洲洲说。

投资是制造业企业产能扩张、技术升级的必经之路。中国制造业投资正在迎来近八年最旺盛的时期。2014年开始,制造业投资增速从两位数跌落,并开启多年的缓慢下跌。而2022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则超过20%。

这意味着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正在产业升级的路径上迈出关键一步。

这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径,融资、土地、市场变化,种种因素都会在某个时点给制造业企业主的决策带来影响,并或多或少改变着这种演进的速度。

或许,其中大部分困扰是升级路径上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企业需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去克服,但部分困扰也可以通过更好的政策环境来改善,让制造业企业主们更无后顾之忧。

11月初,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参与了浙江多地的企业调研,一些制造业企业的反馈让他感到担忧。

周德文说,多数企业反馈正在面临最严峻的一年。一方面无钱可投;一方面即使有资金,投资意愿也比较低。临近年底,以前企业会积极盘点今年的营收提升情况,但现在都开玩笑讲,能够付清银行的贷款利息就已经很不错了。

20%的滑落与抢占市场先机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其发展水平影响着航空航天、汽车、3C产品制造等领域,因此,机床市场需求起伏往往与下游的制造业企业繁荣程度息息相关。

自2011年机床行业需求从历史高位开始回落后,机床企业承压运行近10年。同样的,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在那十年间进入下滑通道。反转发生在2021年,去年不同层次的机床产品销量均迎来大幅增长,甚至让市场欢呼迎来了新的增长周期。

只是,2022年机床需求的再次遇冷,让众多机床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投资方向。

陈吉红介绍,今年机床行业整体行情并不好。在3C、工程机械等领域普遍使用的金属冷加工类机床整体需求下降了10%-20%,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低端机床产品需求下滑更是显著。“主要还是因为机床下游的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实体企业的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对机床产品的需求显著降低。但高端机床产品等方面的需求,却是逆势上扬。”

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和高端市场的需求则在上升。陈吉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华中数控5轴数控系统的销量由往年的数百台增长三倍以上,甚至在年底有可能突破数千台。与华中数控合作的华工激光,其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床销量也在2022年实现了三倍以上的增长。“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许多零部件需要更高效率、更智能化的五轴联动机床进行加工,进而催生高端机床需求的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因为国外技术封锁,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面临诸多限制,即使能进口,交货周期往往长达12个月且没有保障。两方面因素给了中国高端机床更多机会。”陈吉红表示。

也是在这样的分化行情之下,华中数控在2022年进行了多次可谓大手笔的扩产投资。陈吉红说:“最近几年,机床行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确实不乐观,但我们仍敢于去投资。”

曾经,机床主要服务于传统能源汽车领域,改革开放后,大量国外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因为汽车行业为流水线作业,对机床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国外汽车品牌基本选择沿用原来的供应商(包括机床供应商)。也因此,中国机床行业在伴随国产汽车等机床用户重点行业协同发展、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步履缓慢,困难重重。

陈吉红表示,传统能源汽车的国产机床应用是中国机床行业一块心痛的地方。新能源汽车的扩张正在催生新的高端机床应用,如果中国机床企业能抢占先机,追逐、抓住这些机会,对于机床行业的高端化将是一项长期利好因素。

因此,陈吉红说:“今年市场的分化,让机床企业们都在思考,怎么样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叠加新的市场和政策氛围,起码让我们觉得应该是到了加强基本建设投入的阶段。所以在当前节点上,我们还是希望加大力度去增加投资。”

当然,扩大投资背后,仍有很多问题等待着解决。以最为关键的资金来源为例,陈吉红说,相比于一般企业,上市公司筹资渠道更多。但在银行融资上,大小实体企业向银行贷款,特别是中长期建设贷款,审批上都非常严格、困难,总被认为制造业毛利率太低,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投资的经费解决困难重重。今年以来出台了若干扶持实体经济贷款的政策,政策落地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但现状应该会进一步改变。

政策层面,10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抓紧研究支持制造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设备更新改造的政策,金融机构对此要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向上的厂房与向下的竞争

2022年下半年,苏洲洲决定在明年年初将公司现有的三层厂房再加盖一层。作出这项决定的关键原因是,公司的制氧机产品在近几年迎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90年代初期,苏洲洲的父亲便开始在这块2万平米的土地上建造厂房,从给医疗器械公司做塑料外壳等配件到生产制氧机整机并逐步走向高端化,这家公司过去30余年的成长路径,基本复刻了中国制造业所曾经历的转型升级。

苏洲洲说,如果可以,希望不是以加盖工厂的形式来扩张企业规模,更喜欢紧挨着现有厂房购买一块土地来建设大平层钢架厂房。

从消防隐患、电梯建设成本、上下楼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他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加盖厂房可能带来的不利之处,但土地成本这一项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投资决策,最终拍板选择了成本更低的加盖厂房——以他当前工厂所在地区为例,如要达到预期产能,再购买工业用地成本需要6000万元,此外土建成本约6000万元。

苏洲洲表示:“1.2亿元的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是小数目,假设企业产值为2亿元,毛利率为20%,再把经营期间的新设备、持续研发投入以及厂房折旧等算进入,净利润可能连5%都不到,这意味着收回投资需要12年。企业如果真正拿积累的1.2亿元去投资,可能就是破釜沉舟之举,一旦未来市场行情变差,企业数年的苦心经营就会功亏一篑。现在企业的风险就大在这里。”

他说,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单层厂房显然更有利于高效率、大规模的生产。

这不是苏洲洲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的浙江省,大量制造业企业在十几年前就被迫停止平摊式扩张,而是选择向上生长。早在2008年年初,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提出要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此后一年内,“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一般应建造3层以上多层厂房,不得建造单层厂房”的要求被写进浙江、山东等几个经济大省的官方文件中。

现在,在苏洲洲工厂所在的浙江某县市,五六层高的工厂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苏洲洲也考虑过将工厂迁往中西部地区,为此他也专门实地调研过。调研的结果是,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完整度以及运输便利性让工厂只能留在东部制造强省;如果在内陆建设分厂,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有限,分厂会让工厂的管理成本变得非常高,难以集中化生产。

对于为何不选择花费更低的租厂房来发展,在苏洲洲看来,这不是一家想做百年制造业工厂该有的选项。

在采访中,苏洲洲数次谈到工匠精神。他说:“租赁厂房做制造业也有做得不错的企业,但对制造业的忠诚度肯定有伤害。制造业讲究延续性,只有扎根在一个地方,人才、技术、经验才能一点点积累、迭代。这是百年传承企业应该有的操作。”

现在,苏洲洲已经从父亲接手这家企业十余年。回看企业这几年的发展,除了土地成本上升,市场的向下竞争也同样扰乱着这位制造业二代的心绪。

当前,制氧机主要分为两类。其中1L-2L流量制氧机归属于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需备案即可生产,一般适用于脑力工作者(如学生、白领)的短期补氧;3L及以上流量制氧机归属为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办理医疗器械注册证,即医用制氧机,一般适用于病理性吸氧人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

苏洲洲介绍,1L-2L流量制氧机价格多在1000元/台以下,3L及以上流量制氧机价格多在1800元/台以上。疫情期间,制氧机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网购成为制氧机一个关键的销售渠道,但普通消费者无法在线分辨两类制氧机的区别,保健制氧机销售商也会刻意模糊两者的功效区别,因此网购产品时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便宜的保健制氧机。“1L机相当于把制氧机的原材料、配件缩减到极致。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而言,根本没办法起到长期治疗作用。”

苏洲洲很怀念早几年的制氧机市场。那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做制氧机产品,比拼的是谁家的原材料配备更充足。但现在,为迎合低价市场,大量企业把制氧机原材料缩减到临界点。

他表示:“曾经,我们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性价比将进口制氧机挤出国内市场。现在,一些国内中高端制氧机企业已经扛不住市场诱惑去做1L-2L流量制氧机。如果这种市场现象持续恶性循环下去,消费者最终会对国产制氧机失去信心。不久后,国内消费者和经销商或许就会怀念曾经那些高品质进口制氧机。”

订单起伏与高端化抉择

2022年,罗小华的公司通过竞争,获得了美国多家大型家装建材超市(包括Homedeopot、Lowe’s)的新订单,这对公司的产品质量与产能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罗小华是广东渼洁集团总裁,这是一家以出口为主的卫浴产品制造商。

罗小华介绍,疫情期间,下游客户的销售也面临很大挑战,为此对方更愿意选择有竞争力的工厂。“和海外竞争对手相比,在行业利润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工厂产业链完整度、生产效率等更有优势,所以客人愿意把订单转给我们。”

其实,过去几年,罗小华的工厂也一直在高端化上做投资。

为严控产品质量和成本,罗小华逐渐扩展卫浴产品产业链。如在与卫浴产品质量、档次密切相关的电镀工艺上,公司特意购买了一家电镀工厂以提升制造水平,当前产品也已不需要委外加工。2022年10月,预计投资2.89亿元开建新的卫浴产品研发生产项目。在原有工厂上,公司逐步淘汰旧产线,在生产制造能力、效率、精细化及品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制造业产能升级的步伐也体现在宏观数据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0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9.6%,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0.4%;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其中研发设计服务投资增长22.5%。

但投资总伴随着风险,海外订单的不确定性困扰着每一家外贸企业。

在过去三年,广东渼洁集团先后经历了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海运一柜难求、订单数暴涨暴跌,作为一家主要向欧美出口卫浴产品的企业,广东渼洁集团在外贸第一大省广东,既普通又典型。每当欧美市场出现冷暖变化,这些外贸企业管理者也成为国内最先感知的那批人群。

在2022年一二季度卫浴产品订单数略微少于往年同期的基础上,广东渼洁集团三季度意想不到的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为降低成本,罗小华只能将670余位员工的工作节奏由此前的每月休两天变为每周休两天。他说,在东莞,因为欧美需求订单的下滑,工厂三季度实行每周休三四天的情况很普遍。

在市场调研和与客户沟通中,罗小华发现,订单需求起伏的主要因素自己也无力控制。他说,因为欧美客户对于市场的错误判断,导致在2022年上半年囤货比较多,因此三季度就把订单需求降低下来;其次,卫浴产品和房屋装修建设紧密绑定,欧美在2022年经历了持续的高通胀,各方面原材料、人力成本都在提高,导致大型项目的房屋建设消费出现降低;第三,个人对家庭生活设施的改善,已经在此前的居家办公阶段基本完成,因此对卫浴产品的需求也在下滑;消费者对未来经济预期不乐观,也导致了整体消费欲望降低。

一些宏观数据的走低也传递出非乐观的信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1月-10月民间投资仅同比增长1.6%,且累计增速逐月走低,数据的走低代表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对未来预期不乐观。

张燕生还提醒道,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总值已经从曾经的半壁江山跌至前十月的33.4%,数据背后的隐患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制造业吸收外资如果更多是靠外资存量资产再投资,那将是一个非常坏的信号。我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制造业吸收外资还在持续增长,但更多是过去四十几年的旧模式的延续,即成本驱动型、资源驱动型。未来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效率驱动型外资投资大幅度下降,这也将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上半年,罗小华也奔走在欧美各大商场寻找新的订单。正是在这次走访中,他发现,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创新能力越发重要。

罗小华表示:“在2021年美国经济逐步复苏之际,我们就可以看到,客人对产品创新有着更多要求,新产品需求量在明显上升。为此我们也更坚定做技术创新,包括采用新的工艺、购买新的设备等,不再像过去十年那样只满足基本型号的产品需求。”

罗小华说,中低端卫浴产品现在竞争还在加大,利润率进一步被压低。“中低端卫浴产品生意持续性也很差,总是有人比你定价更低,企业产品的可替代性很高。我们在东莞、深圳和惠州的工厂,成本也会比其他地方更高,中低端产品根本没办法持续做。”

随着承接新订单以及欧美整体订单需求的上扬,罗小华公司的订单需求也在10月份开始回归至往年正常水平。

对于未来,他也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说:“银行反馈给企业的信息是,国家层面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如果需要相应贷款基本能贷到。但目前我们的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对未来海外市场整体需求也不是很乐观,因此在投资扩张方面持谨慎态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