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老大”福田谋新局:补强南方市场、改变新能源与出海模式

濮振宇2024-01-23 13:29

经济观察网记者 濮振宇 “一台重卡从国内出口到国外,价格贵的折合人民币六七十万,所以终端金融是销量规模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与日本汽车的全球化相比,现在在产品、网络布局、合作伙伴上都不差,差的就是这种(金融手段)。日本汽车出海是主机厂绑定商社,金融杠杆效应能帮助日本汽车快速拓展市场。”1月19日,福田汽车营销副总裁刘旭光说。

在当日福田汽车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包括刘旭光在内的福田汽车管理层向经济观察网等媒体介绍了福田汽车2023年的经营发展情况,涉及新能源业务管理模式调整、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经营策略等。

缓和“北强南弱”市场局面

2021年至2022年,国内商用车市场整体需求疲软,销量低位运行。2023年,消费市场需求回暖,加之各项利好政策,商用车市场加快复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商用车销量为403.1万辆,同比增长22.1%,其中货车销量为353.9万辆,同比增长22.4%;客车销量为49.2万辆,同比增长20.6%。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福田汽车实现销量为63万辆,同比增长37%,增速高于中国商用车市场22%的整体增速。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超4万辆,同比增长84%;出口量超13万辆,同比增长49%。

货车方面,2023年,福田汽车轻型货车销量为45.29万辆,同比增长45.38%;中重型货车销量为11.68万辆,同比增长14.8%。客车方面,2023年,福田汽车中型客车销量为1521辆,同比增长9.03%;轻型客车销量为5.31万辆,同比增长42.12%。

刘旭光表示,轻型货车是福田汽车最具优势的业务板块,福田汽车将轻型货车市场分为三部分,一是传统的轻卡市场,二是皮卡车,三是3.5吨以下的货车,目前很多消费者资金比较紧张,所以3.5吨以下的货车市场增长非常快,福田汽车抓住了这样一个机遇。

“北京公交是福田汽车的战略合作伙伴,除了北京公交,2023年福田汽车在其他区域也有较大突破,包括南方一些城市,如江西九江、浙江嘉兴等。”刘旭光表示。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福田汽车在2023年蝉联国内商用车市场销冠,市场份额为15.57%,第二名至第五名分别是市场份额10.71%的东风公司、市场份额9.95%的上汽通用五菱、市场份额8.02%的中国重汽和市场份额7.85%的长安汽车。

虽然是行业销冠,但福田汽车在国内市场一直面临“北强南弱”的问题。刘旭光表示,福田汽车在国内各区域的表现分为三档,其中在黄河以北的市场占据绝对优势,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市场基本属于均势偏强,在长江以南的13个省份相对比较弱势。

据介绍,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福田汽车开始筹划南方市场的破局,2023年通过针对南方市场投放数十款专属产品、优化“湘赣粤”三大工厂产业化布局等方式,福田汽车全年在南方市场实现销量11.6万辆,同比增长54.1%,市占率13.8%。

开发专属新能源平台、扩大出口

“我们去年初取消了智蓝新能源事业部,因为只有智蓝做新能源的话,力量很薄弱。智蓝新能源事业部取消之后,我们把新能源业务分配给各整车事业部,大大提高了各整车事业部做新能源的积极性。”福田汽车党委副书记蔡恩禹说。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达到17.5%。对此,福田汽车营销总公司副总监方宜士表示,外界此前可能认为新能源重卡市场比较乏力,但2023年重卡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也达到了7%。短驳的港口、钢厂以及自卸类、搅拌类的新能源重卡车型最近两年在迅速增长,未来三年可能城市用车的重卡新能源车型占比也能迅速提升。

在新能源车型研发方面,福田汽车副总裁、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鹿政华表示,福田汽车正在推进新能源专属平台的产品开发,抛弃传统“油改电”的产品,平台架构完全按照新能源产品的特点设计。如传统商用车由于有发动机舱,驾驶室需要设计得很高,上下车不方便,纯电车型没有发动机舱,驾驶室可以设计得特别低,上下车能像公交车一样便利。

除了新能源,海外市场也是福田汽车的布局重点。据介绍,福田汽车新能源产品2023年实现了对45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其中,在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市场实现了批量订单,客户包括当地的物流企业。

福田汽车海外事业部供应链副总裁代洪凯表示,目前福田汽车针对出海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创新模式,即推进产业化布局和深度属地化经营。2023年福田海外加速产业市场的布局,在印度、泰国等市场开展产业投资项目,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走出去,从“产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升级;在意大利开展卡车技术输出项目,实现中国商用车品牌首次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

“国外很多区域大客户占比很高,老旧车辆的处置是他们的核心诉求之一。我们现在正在建立基于全球的二手车处置能力,国内和海外之间已经打通了全球二手车调拨和买卖的能力。”刘旭光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关注汽车产业政策、行业企业转型等,对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关注较多,擅长分析报道。
联系邮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号:pzy36996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