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示!2023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什么是它们?|新知

文博时空2024-03-24 08:53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安富建 3 月 22 日,2023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出炉。

经过对入围终评的 22 个项目再次评选,最终 10 个拿下今年的考古界“奥斯卡”。

每一个考古发现,都有填补空白、刷新认知的亮点。

基于整理线上直播的评审会及发布会各位考古学家的评议内容,文博时空为十大考古发现“划重点”,看看它们为什么能够入选?

按时代从后往前排序,入选的项目分别是:

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2018 年至今开启的中国“深海考古”最突出成果;“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运载珐华器、乌木

二、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霍州窑有史以来首次考古发掘;填补“细白瓷”生产的缺环;梳理霍州窑宋、金、元、明、清发展脉络

三、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秦代大型礼制性建筑群;国内罕见、规模宏大、格局规整;可能是秦始皇西巡的宗庙祭祀场所

四、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方国”都邑所在地;规模堪比殷墟王陵的大型墓葬;中国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可在当地铸铜的陶范

五、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早商时期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首次发现商王都“郑州商城”高等级墓地(青铜器数量及种类最多、玉器最多、金器最多、殉狗坑最多);带围沟的墓地成为帝王陵定制

六、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首次在豫东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首次在河南境内揭露大汶口文化高等级墓地

七、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最早的磉墩;一座礼制性质的高等级建筑;中国最早水坝(文博时空专访项目负责人陶洋等人,讲述寻“坝”之旅《无人机“神助攻”,三位考古学者的“寻坝”之旅 | 独家》)

八、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对地处长江水系和环太湖水系之间的关键枢纽地带研究;填补了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研究的地域空白;为中国文化圈和良渚文化的形成提供证据

九、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构建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从距今 7500~3000 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南岛语族起源的重要线索

十、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构建起山东地区距今 10~1 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首次揭示出 10 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充分利用

以上十大新发现,你最感兴趣哪个?

01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中国深海考古的里程碑。

“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于 2018 年 1 月成立。2018 年 4 月,首次深海考古探索;2022 年 10 月,在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之间的海底大陆坡上,发现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

在 15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展,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的离按航行路线的缺环。此前,水下考古发现基本在在港口、近海地区的离岸的航行路线(距离海岸线只有几十米)。

两艘船相距 12 海里。项目负责人宋建忠认为,这是一出一进的两艘船。

其中,一号沉船的出水物,以陶瓷器为主(明正德年间),大量出水的珐华器,正是兴盛于明代;二号沉船主要是乌木(明弘治年间),这种名贵木材的原产地是斯里兰卡、印度南部等地。明代权贵阶层多用乌木制作的家具。史料记载,嘉靖皇帝抄没严嵩的家产的清单里,有乌木筷子多达 6891 双。

明中期严格执行海禁政策,这两艘船极可能是民间私人贸易商船,即走私船。两艘沉船的行驶路线,可能跟郑和下西洋走的路线相互重叠。

此次考古活动,意味着我国“深海考古”的“特种兵团”的正式练成。

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的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的系统、科学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的工作。

这标志着我国的深海考古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重要的里程碑。

02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霍州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白龙镇陈村,是入选的 22 个初评项目当中唯一的瓷窑遗址

霍州窑开展了有史以来首次考古发掘

霍州窑是金元时期北方标志性窑场之一,但是此次发掘前外界对产地等详细情况的了解,仅限于明代《格古要论》有“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相关记载。

从考古学角度初步梳理出霍州窑自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金代已走向的成熟。在此发现基础上,建立了北方地区瓷业基础研究的标尺。

填补了“细白瓷”生产的缺环。至元代,北方地区窑场普遍衰落,而霍州窑以高档的细白瓷制品一枝独秀。这也是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的最后一个高峰。到了明代,整个中国的窑业被景德镇一统天下。霍州窑仍在供应藩王的高档用瓷。

03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这处名曰“第一庭院”的建筑遗址,最大特征是异常规整:中心有夯土台,四边有长方形附属建筑,四角有曲尺形的附属建筑。这在偏早期的历史里难得一见,形制与后来的与汉代德阳庙和王莽九庙建筑样式极其相似。此外,俯瞰与汉代“规矩镜”的外形接近。

作为国内罕见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礼制性建筑群,四角坪遗址出现于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具备如此风格和气派的建筑,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进行过一次西巡,曾前往礼县所在的“陇西郡”,也是秦人的发祥地。项目负责人初步认为,四角坪遗址可能是一处宗庙祭祀场所,这是为秦始皇举行告庙仪式而修建。

近年来,事关祭天、祭祖大典的秦汉国家祭祀制度相关遗址多有发现,比如血池遗址、吴山遗址等。文博时空专访动物考古学家袁靖,曾对雍郊血池遗址大量殉马进行研究,复原了诸多祭祀细节(《动物考古学家袁靖:入“坑”三十年,细讲那些精彩瞬间|访谈》)等。

值得注意的是。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东北约 2.5 公里处的四格子山顶。这里的海拔高达 1867 米。

04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位于陕北榆林清涧县寨沟村。

考古发现,这是一处“方国”都邑所在地,和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处于同时期。在黄土峁之上有大量复杂的建筑设施,殿堂建筑、大墓分布在不同的山包(峁顶)上,形成“多峁一体”格局。

出土的马车、马车器、玉器等与殷墟上层物质文化高度相似,说明方国受到了商王朝的强烈影响。有专家推测,这极可能是史书记载的商代方国“鬼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发生过变化——从敌对的“鬼方”变为后来的“鬼侯”。

发现一处大型台城式夯土建筑。这是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建筑,坐落在一处山包上。建筑形成回字形格局,并有下沉式的空间,内部铺有地板。参评专家评论,“这些都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发现 11 处“甲”字形大墓。

最大的墓葬规模(瓦窑沟M8、瓦窑沟M3),可以和殷墟的王陵相媲美,甚至高过很多殷墟王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清涧寨沟遗址墓葬的规模巨大,但是都是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地。按照墓葬规格,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和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属于当时高等级人群专用,比如商王。如此看来,方国还是接受了商代墓葬规制的影响。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考古发现中国年代最早的“双辕车”。

到商代晚期,在殷墟突然出现了马车,这些马车的来源一直受到关注。

在清涧发现了大量商王朝系统的马车,形制接近。但是,“双辕车”是第一次出现。如此一来,“双辕车”的历史从汉代推至了商代晚期。

发现了丰富的青铜器遗存。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带的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青铜器,但是从未找到明确的考古背景,此次发现终于全面揭示。

其中,出土的一个巨大的钺,规模堪比鼎鼎有名的“妇好铜钺”(小屯墓地出土)以及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亚醜钺”(苏埠屯墓地出土)。

出土的陶范,表明各个方国的青铜器可以在当地铸造,而不一定来自商王朝的赏赐。

难能可贵的是,有出土的陶范甚至能够和出土的青铜器合上。

青铜礼器从种类、形制不是商王朝系统,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地处陕北的清涧寨沟遗址和欧亚草原关系更加密切。

不止青铜礼器,还有大量金器、玉器的形状,无不极具“异域”特色。

05

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郑州商城,是商汤在推翻夏王朝建立商王朝时所建的都城。郑州商城曾经出土过两件著名的青铜方鼎“杜岭一号”和 “杜岭二号”,是商代前期铜器中稀有的王室遗物。

此前,中小型墓地多有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发现高等级墓地。这次发现的高等级墓地,拼上了商王都文化要素一个重要的版块。

郑州商城遗址自 1955 年发现至今 70 年来,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及种类最多、玉器最多、金器最多、殉狗坑(6 个)最多的墓葬,也是早商时期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

发现早商墓葬用扇贝形(扇贝、金、铜)覆面的丧葬仪式。

近年很受关注的三星堆“黄金面具”,寻找它的来源以往多与西亚相联系。而比三星堆早一两百年的商王朝,已经有黄金覆面的习俗。这为研究三星堆黄金面具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考古发现,在商代前期,殷墟青铜礼器基本的器类和组合已经出现了

出土了镶嵌黄金的绿松石牌饰。这兽面形的牌饰,和著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牌饰一脉相承。

郑州商城的这些高等级墓地的四周有围沟(兆沟),而且围沟完整,基本是呈圆角长方形。此次发现将后代的帝王陵长期沿用的带围沟的墓葬形式,最早追溯到了商代前期

此外,围沟南北各有复杂的栈桥式通道相连。

此次发现对商代前期的冶铜工艺、墓葬制度、埋葬习俗、祭祀礼仪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06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首次在豫东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

首次在河南境内揭露大汶口文化高等级墓地。

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 23 座,这批墓葬级别高随葬品数量丰富。目前已提取各类陶器 400 多件,玉器 151 件以及石器、鼓鼓、角器等。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的葬俗独特,存在多组墓葬间“有意打破”的现象。

具有礼器的性质的“玉覆面”现象,是该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直观反映

该遗址整体属于大汶口文化形态,但是呈现出了复杂的多样性。

07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

新发现的位于屈家岭东北部的熊家岭早期坝年代已经确认:距今约 5100 年,成为发现的中国最早且明确的大型水利设施

这座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要素,集抗旱与防洪、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等功能于一体。

由“水坝、蓄水区、灌溉区、溢洪道”组成的完整水利系统

在此次水坝发现的过程中,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请见文博时空专访项目负责人陶洋等人对细节的解读:《无人机“神助攻”,三位考古学者的“寻坝”之旅 | 独家》)

新发现有一个 510 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房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级教授赵辉曾评价:“在屈家岭遗址最高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型宫殿式的建筑,建筑技术相当高级。屈家岭遗址所反映的社会,其实是一个相当高级的社会。它是一个江汉地区的史前文明。”

510 平方米大房子正射影图

这里也发现了已知最早的磉墩(整座房址承托木柱的础基)遗存。此前发现的磉墩遗迹有明确记载的出现在河南省新密市古城寨遗址。古城寨遗址,一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已进入有史籍记载的夏代纪年,远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

08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磨盘山遗址处在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上。

磨盘山遗址坐落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东岸,北侧的郎川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环太湖水系,使得该遗址正正处在重要的地理节点上。

在新石器时期,几大文化曾在这个枢纽地带交替出现。从号称“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距今约 7000 年~6000 年),到崧泽文化(距今约 6000 年~5300 年),之后是良渚文化(距今约 5300—4000 年)。

但是,这一带此前未曾开展相关考古工作。地层堆积丰富的磨盘山遗址,地处文化传播走廊,是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的关键遗址。此次发掘填补了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研究的地域空白

针对四大问题展开:

一是马家浜文化的来源和演进问题;二是崧泽文化圈内诸区域文化的交流问题;三是良渚文明兴起的背景和太湖西部的文化走廊问题;四是中原王朝在皖东南地区的经略问题(商文化如何抵达太湖南部)。

良渚文明的玉器受到凌家滩文化的直接影响,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磨盘山遗址提出了太湖南道的可能。磨盘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成为探讨中国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参考。

此次发掘主要揭露了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时期土台墓地等,共清理出墓葬 300 个。墓葬数量和密度在同类遗址中非常少见。

这成为文化演进、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工和等级分化研究的重要材料。

09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对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发掘,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跨越 4000 年(从距今 7500 年~3000 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可以了解当地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居址的基本面貌。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居址空间的利用模式,揭示了该地区 7000 年以来的史前聚落的聚落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揭示出一个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农业发展模式。

曾有专家推测,平潭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这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

10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 80 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

跋山遗址群主要遗址分布情况

出土、采集文化遗物 4 万余件,包括石制品 3 万件、动物骨骼 1 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

此次发掘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 10~1 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构建起了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堪称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

呈现了系统完善的海带地区“晚更新世”时期古人类文化发展和旧石器技术发展的过程。

首次揭示出 10 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充分利用(象牙制铲形器)。

跋山遗址第一期地层出土象牙制铲形器


图片 | 安富建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