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关注青少年眼健康问题

帆书(原樊登读书)2024-03-24 19:18

帆书(原樊登读书)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先生。首先恭喜您在2022年当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而且在2023年6月到捷克布拉格参加大会,获得了勋章和证书。您能给我们回忆一下,当时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范先群:国际眼科科学院是一个学术团体,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拔著名的眼科专家进入这个团队,到2023年已有33个国家的87位院士活跃在这个组织里面。其实我不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我是第六位。这个组织是1975年成立,到2004年中国才有第一位眼科专家——赵家良教授,成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这个过程将近30年。后来我们国家又有了几位专家,分别是不同的专业,有青光眼的、有白内障的、有视网膜的、有小儿斜弱视的,包括我是眼眶病、眼肿瘤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在各个亚专业上,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我觉得这是国际对我们的认可,也是我们对国际眼科学的贡献。

主持人:一般说到眼部疾病,其实老百姓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五官科,您研究的专业之一叫做眼眶病,您跟我们能谈一谈它的范畴或者是专业领域到底是包含哪些眼部疾病?

范先群:一般讲到眼科疾病,我们可能听到的最多的是近视眼,其次就是白内障,还有视网膜病变,包括老年性黄斑病变、青光眼,可能大家听到的是这些常见的眼科疾病,但是有一类眼科病它不常见,但是它病情比较重、危害比较大,我们叫眼眶病。那么大家问眼眶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中间这一块就是眼眶,就是包含着眼球的这个部位,眼球就在眼眶里面。我们一个人的垂直正中线有两个眼眶,它是一个四棱椎体型的,像漏斗一样,前半部分是眼球,后半部分是眼球的血管、神经,到眶尖部视神经就通到脑子里面去,然后把生物电就传达到脑子形成视觉,最后到大脑皮质视觉中枢,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在眼球里面有很多病,就是白内障、青光眼,但在眼球的前面有眼睑,眼球的后面有眼外肌、视神经、血管,还有眼眶的结构骨头等等,它们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疾病,相对来说发病比较隐秘,发现得比较晚,病情比较重,治疗比较难,所以是一类复杂的眼科疾病。

主持人:其实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非常小众,那您当初怎么会选择这个领域来进行研究的呢?

范先群:应该叫它眼科的疑难杂症,因为我是研究生毕业以后,在九院眼科工作,当时硕士毕业以后,我很想去读博士,但我们眼科当时没有博士生导师,我当时就选择了我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张涤生院士。我选择他做导师的时候,他已经80岁了,我就等于是眼科医生到了整形外科去读博士,所以我读博士就是一个学科交叉的过程,把眼科和整形外科交叉起来。当时我想我选什么课题,既然是整形外科,它牵涉到功能的修复和重建。当时我们国家车祸比较多,车祸发生后,整个面部撞得面目全非,眼球会撞凹到里面去,整个面部结构都会损害得很严重,那我想我就研究这个病,研究眼眶病。

主持人:其实眼部这个位置区域本身它就很小,做手术难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您也是在不断地和您的团队进行一些创新,比如说您的团队是自主研发了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范先群:因为我研究眼眶病,但是上世纪90年代做的时候,国内做眼眶病的医生还比较少,也就意味着好多的东西要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摸索。没有很多高超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包括我们刚刚讲的眼眶骨折,病情非常严重。我们就开始用导航来引导手术设备、手术器械来操作,把骨头固定到它应该到的地方。后来又采取把导航和内镜合二为一,在交大医工结合交叉基金的支持,开始研究。导航用的是图像的数据,内镜用的是影像看到的图像,我把它合二为一,那就意味着我看到的东西,就用导航告诉你看到的是什么,就等于给内窥镜装了一个指南针,给指南针装了个眼睛,所以就极大地使我们眼眶手术的水平,往前走了一步,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提高。目前我们的科学研究都是想把人工智能、把信息技术、5G,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去,把医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就是我们提到的新医科。这一块未来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越来越快,给医学带来的变化将是很大的,也是我们期待的。

主持人:您除了研究眼眶疾病之外,还有一类就是我们说的眼肿瘤,您能给我们普及一下吗?

范先群:其实人体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器官都有肿瘤,只是发生比率的高与低。我们眼睛的肿瘤,是可以长在眼睛前、眼皮上,可以长在眼球里面,也可以长在眼球后面,也可以从眼睛长到脑子里面,从脑子长到眼睛里面,它是各个部位都有的,但是它的发生率不高,所以大家生活中听到的比较少。对于眼肿瘤刚刚开始研究的早期,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很好的技术,一旦发现眼球里面有肿瘤,就长得比较大了。

所以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我们既然做这个研究,就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到底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肿瘤?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成果、很多的文章,可能在推动技术研究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包括我们正在研究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的技术。

第二,我们研究的眼动脉介入化疗技术,在九院眼科有一个团队,就做这个治疗,眼科医生自己来做,可能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希望通过这个治疗,把小朋友的眼睛保住,保眼睛、保视力。

主持人:从您前面对这些技术的阐述、还有整个过程,我觉得您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您能跟我们谈一谈是怎样的信念和勇气,让您能够一直坚持不走寻常路吗?

范先群:应该说谁都想走走过的路,好走,举个例子来说,每个医生都想去做白内障手术,那很好做。我36岁就做眼科主任,但是我想如果九院眼科要想发展,后来居上,就要独辟蹊径,就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学科交叉,选择了眼眶病、眼肿瘤,这个比较难的疾病的治疗。我想可能只有走不寻常的路,做别人不愿意做或者没有做的事情,才能做得更好。

主持人:可是走不同寻常的路,就意味着有风险、有难度,您觉得您这份坚持和选择,对当代青少年的科学探索之路,有什么启迪?

范先群:我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中国人一代比一代强,年轻人有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强的能力,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愿意去艰苦地探索,可能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还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奉献精神,我想只要具备这几方面,那么应该讲条条大路通罗马。

主持人:其实今年在交大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您也是做了一番发言,也提到了责任,说到“责任是能力、是精神、更是品格”,你觉得责任对于医者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范先群:我觉得对一个医者来说,责任两个字特别重要。我们说“人命关天”,病人来找你看病的时候,把他的生命托付给你,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没有比这个更重大的事情,所以医生容不得半点的闪失。我每次给青年人上课的时候,我还强调一句话:“如果你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放到首位,你不断地钻研,肯定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很好的专家。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定你能够走多远、你的路能够走多长。”

主持人:今天您给我们青少年准备了什么书籍,给我们分享一下。

范先群:我推荐这本《有医说医、生命健康七堂课》。因为这本书是当时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郭莲教授、张峻副书记一起主编的。我写过一个推荐,在上面就写了四句话:“漫画科普、图文并茂、浅出易懂、寓教于乐。”这本书是关于人们生命健康的一些问题,但它展示的形式大家看到是漫画,很生动,用漫画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一些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所以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小册子。希望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翻一翻。我们作为医生,除了做好自己的医教研工作,还应该在科普上有所作为,普及人民群众医学方面的一些科学知识、医学素养,使大家能够更好的防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从我们以治病为目的,转到以健康为目的,起到一个很好的预防作用。

主持人:我们筛选了一些网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家孩子现在刚上小学,但班里有一大半同学都已经戴上了近视眼镜,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近视眼?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用眼习惯呢?

范先群: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我们近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因为我们2021年有一个统计学数据,我们国家小学毕业生的近视眼发生率是多少呢?52.7%,一半小朋友戴了眼镜,但上海可能比外地还要高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还是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看书时间太多,放下课本,有时候还要去看看电子产品,还有课外的读物。

第二,现在小朋友的户外的活动时间太少,在阳光普照下从事体育锻炼更少。我们眼科医生主张,一天有一节课或两节课的户外活动时间,在阳光照射下、紫外线照射下活动,这个对近视的预防也是很有好处,所以这就叫环境。

第三,小朋友看书多怎么办呢,医生主张看20分钟或者是40分钟,要休息一会儿,让眼睛向远处眺望,给眼睛一个休息,或者闭目养神一会儿。真正看书的时候,我们要端正姿势,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20厘米,要离桌子保留一拳,人要坐正;写字的时候、笔和纸的距离也有讲究。这些我们一直告诉同学们,但坚持下去特别难,尤其是小朋友,可能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医生共同来努力。

第二个问题:范院长,我的孩子刚考完高考,他一心想成为一名医生,但我们觉得医生这个行业太辛苦了,您有什么建议吗?

范先群:其实,任何一个职业想要做好都辛苦,这个世界上没有轻轻松松能够达到的事情。当然医学生念书的时候,他五年的课本堆起来,比我们要高一点点,学习的东西比较多,因为你的知识要在脑海里面。治病救人不能说我快点看看书怎么写的,那不行,那来不及,有些东西必须背下来,必须掌握到、必须养成习惯,所以他有一个艰苦的实习和锻炼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逐渐养成的,真的养成了,好像没有医生觉得自己很辛苦,我觉得它就是一个我应该做好的工作,其实医生的成就感是很强的。每当我把病人看好,如果病人来复诊的时候,病人感谢医生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就是医生的成就感,所以医生有他自豪和荣耀的地方。我还是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医学这个专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贡献。

第三个问题:您除了教学、搞科研,还要看门诊、做手术,您是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呢?您业余时间有什么爱好?

范先群:我做医生已经35年了,也经历了很多的阶段,渐渐做下来有自己固定的时间。像我每个礼拜、礼拜三我在看门诊、礼拜四我做手术,这个时间最好不要侵占掉。然后其它时间,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我要为医学院的发展负责。因为我们交大医学院,要建世界一流医学院、世界一流医学学科,那也有责任和使命。基本上晚上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我就会在实验室,跟我的学生们在一起来钻研、来讨论、来解决问题,所以基本上时间就这么安排的。业余时间好像都在实验室,如果还有空,我就会看书,不是有一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认为阅读使人快乐,我特别喜欢看一些历史或者是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我觉得它对增强人们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修养很有价值。

主持人:感谢范院士,给我们青少年更多鼓舞。希望未来有一些孩子,因为听了您的一番话,走上科研的道路,为我国的医学事业添砖加瓦。

 


【帆书(原樊登读书)】栏目稿件,未经授权,禁止搬运。纸质图书,请关注【经观商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帆书(原樊登读书)】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