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备受关注,其中蕴含的政策信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今年以来,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强化逆周期调节,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推动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下一阶段,央行将在多方面协同发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灵活施策,精准发力
在货币政策思路上,央行强调持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落实 5 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这些政策在外部冲击背景下及时稳定了市场,有力支持国内需求增长和经济合理运行。而且,政策传导迅速,效果显现较快。
对比此前表述,央行将 “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 转变为 “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专家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已有一揽子政策出台,后续重在落实;另一方面是外需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依据宏观数据灵活调整政策力度。
聚焦消费,激发潜能
提振消费是当下经济工作的重点。央行在报告中突出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引导金融机构从供需两端满足各类主体的资金需求。报告专设专栏关注消费,显示出宏观政策对促消费的重视。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新变化,传统商品消费增长遇阻,服务消费需求旺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体系较为完善,金融机构创新多样。央行设立 5000 亿元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旨在加大对重点服务消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不过,专家指出,碎片化消费支持政策效果或短期化,促消费关键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消费发展指标体系。
利率改革,稳步推进
近年来,央行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去年明确 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今年调整 MLF 招标模式,淡化其政策利率色彩。
《报告》回顾 MLF 十年发展,其历经从辅助工具到总量型工具、兼具利率工具属性,再到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的过程。未来,央行将推动 MLF 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的基本定位,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与其他工具协同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目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逐步畅通,形成了完整的利率体系,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各类市场利率,促进消费和投资。
防控风险,健全市场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支持增强,但收益率波动带来风险。央行在报告中设专栏阐述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制度建设。国债虽无信用风险,但会因市场利率变动产生价格波动,长期国债受影响更大。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受外部因素影响,不过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未变,央行新政策也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在防范利率风险方面,市场认为制度建设仍需完善。在投资者结构上,鼓励大银行增加债券交易,平衡市场供求;交易品种上,可借鉴发达经济体围绕一揽子债券交易的模式;税收制度上,对现有优惠政策进行优化,抑制部分金融机构的短期交易行为。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政策实施、消费支持、利率改革和风险防控等多方面释放重要信号。随着这些政策逐步落地,将推动经济在稳定中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来源:本网综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