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茶餐厅”)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7.19港元/股,募资约12亿港元,成为继小菜园后第二家港股上市的休闲中式餐饮品牌。这家以“高性价比+融合菜”闻名的初代网红餐厅,自2021年起历经四次递表失败,第五次终获资本市场入场券。
绿茶餐厅的资本“破冰”
作为初代网红餐厅的代表,近年来,绿茶餐厅的营收也是一路高歌猛进。据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2022—2024年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38.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7.1%;净利润从0.17亿元跃升至3.50亿元,净利润率提升至9.1%。截至2024年底门店达489家,计划2025—2027年新增563家,目标突破千家,重点布局下沉市场。募资的63.3%用于扩店,剩余资金投向供应链与IT系统,试图以规模化对冲单店效率下滑。
然而,光鲜数据背后,绿茶餐厅的核心经营指标持续承压。据招股书显示,翻台率从2023年的3.30次/日降至2024年的3.00次/日,客单价从62.9元下滑至56.2元,单店销售额同比下降9.8%。招股书对此解释为,由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普遍改变,以减少外出用餐的支出及次数,导致整体人均消费的下滑和翻台率的降低。
此外,核心市场华东、广东、华北收入分别下滑11.2%、12.6%、6.8%,仅靠其他地区24%的增速勉强支撑。考虑到广东和华北并未发生重大黑天鹅事件,发行人如此表现实属不该,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发行人在这两个市场区域的竞争力已经大幅下滑。
为了破解增长困局,绿茶餐厅想出两招:一是猛开店,二是做外卖。在绿茶餐厅的募资计划中,高达63.3%的资金将投向扩展餐厅网络,目标2027年总门店数突破1000家,重点布局下沉市场。此外,随着近年来外卖行业的崛起,绿茶餐厅也顺势抓住这一机遇,试图将外卖业务打造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扩张背后的“三重困境”
绿茶餐厅创始人王勤松曾强调,翻台率是盈利的生命线——日翻台4次保本,7次盈利。但近年来,其翻台率已从巅峰时期的6-8次降至3次以下,客单价甚至低于疫情前水平。尽管通过门店扩张维持收入增长,但“以量换质”模式难掩效率下滑。2024年所有地区同店销售额同比减少10.3%,华东、广东两大市场翻台率低于2021年水平。对比同行小菜园,绿茶在客单价更低(56.2元vs 68元)的情况下,翻台率(3.00次vs 3.10次)与市占率(0.7%vs未披露)均显劣势。
激进扩张与现金流压力。绿茶计划三年内新增563家门店,下沉市场占比53%,但这一策略面临挑战。根据招股书,绿茶集团冲击上市,是为了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开设新店、优化供应链、提升运营效率等。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开店速度快,关店的速度也在加快,且单店营收正在下滑。在2024年前三季度,绿茶集团新增75家门店,但关闭门店也达到了15家,占到了新开门店的13%。因为绿茶门店多集中在核心商圈,相较于小菜园,其租金、装修费、运营成本往往更高,资金回笼慢。此外,2023年现金及等价物余额锐减45.85%,上市前大额分红,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流动性的质疑。在未谋划战略性的整合、优化消费体验之前,便采取分红措施,似乎暴露出股东利益与企业长期利益的不平衡。
品牌老化与产品争议。尽管年均推出超160道新菜,但消费者认知仍停留在“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等经典菜品,未能形成持续爆款。除了新品压力,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餐饮企业口碑与生存的命门。根据过去几年的多项报告,绿茶餐厅曾因卫生管理不善、食品安全检测不达标而受到处罚。这不仅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也在资本市场上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未来,绿茶餐厅需在三对矛盾中寻找平衡:扩张速度与单店盈利的平衡、产品创新与标准化的平衡、下沉市场性价比与品牌调性的平衡。餐饮业的终局竞争,从来不是规模的狂欢,而是回归产品力与用户体验的长期主义。这场资本“破冰”后的征程,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