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结直肠癌这一曾长期位列中位的癌种,如今已跃升为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
其快速攀升的趋势,清晰反映出我国疾病谱的深刻变迁。防控的复杂性与紧迫性,远超公众的一般认知。
如何在庞大的人口基数、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与公众健康意识尚需提升的现实之间,找到一条高效、普惠且可持续的防控之路?
在此背景下,一些城市开始积极寻求突破,探索更具示范意义的创新做法。
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去年启动的为期3年覆盖240万人的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免费检测项目,便试图为这一难题带来新的解法。
该项目通过与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专业技术机构合作,引入新型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结合政府主导的系统性组织和政策配套,正努力构建一套覆盖数百万人群的结直肠癌等重大疾病早期风险综合防控体系。
这为理解如何构建高效、普惠的重大疾病早期干预体系,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口,其探索的路径、积累的经验以及逐渐完善之处,都值得深入剖析。
肠癌早期预防之困
结直肠癌因其早期症状极端隐匿,常被称为‘沉默杀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镜诊疗中心负责人王哲表示,“结直肠癌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没有特殊的表现症状,一旦它进展到恶性肿瘤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一些机体消耗的症状,治疗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生存率也随之显著下降。”
但结直肠癌也被称为“懒癌”,从息肉到腺瘤再到癌的演进过程通常长达10至15年,这段漫长的“窗口期”中进行有效“拦截”,其治愈率极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甚至可达90%以上。
然而,现实远比理论骨感。
王哲指出,公众对结直肠癌早期症状认知模糊,常将其与痔疮等小恙混淆,是延误诊治的首要原因。“很多人便血也不在意,觉得是痔疮,自己用药,往往发现时肿瘤已在布满肠道,甚至转移,治疗非常棘手。”
传统的结直肠癌早期检测手段——肠镜,尽管精准,却面临推广瓶颈。首先是患者依从性。怕疼、怕麻烦是普遍心理。检查前的肠道准备也确实辛苦。其次是医疗资源。中国有数以亿计的目标筛查人群,相比之下,合格的内镜医师和设备十分紧缺,尤其在基层,此类情况更为严峻。此外,单次检查费用对无症状人群也是一个经济门槛。
王哲分享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病例:
“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他的父亲、哥哥有肠癌史,到了45岁之后为自己安排了一次肠镜检查。在肠镜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颗腺瘤样的息肉,并且这个息肉看起来有潜在的癌变迹象了。将息肉完整的取下来送病理分析,发现他确实就是一名早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非常幸运,通过一次检查、一次诊疗就完成了他的整个治疗。”
“还有一个案例,患者他来门诊就诊的时候,已经有几个月的血便,并且腹部不适。经过检查发现他是一个低位的直肠癌。这种情况对他进行了直肠癌的根治术,也就是改造手术。腹部挂一个粪袋,这对他后续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能早发现,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这两个案例,直指早期检测困局的核心症结。
当大量潜在的早期病变因种种原因未能被及时“打捞”,任其在“沉默”中演进,最终必然导致中晚期病例的集中出现,这不仅是对个体家庭的打击,更是对整个社会医疗资源和经济可持续性的沉重透支。
因此,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与模式上的创新,以一种更具穿透力、更能克服现有梗阻的方式,将早期预防的网织得更密、防线筑得更牢,已成为癌症防控领域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无创检测:早期预防新方向
技术革新,是撬动存量困局的有力杠杆。
面对结直肠癌早期检测的瓶颈,以粪便DNA甲基化检测为代表的新型无创分子检测技术,正以其在灵敏度、便捷性和人群接受度上的优势,为早期预防体系的“重构”带来了新的变量。
其核心逻辑,在于对粪便中微量异常甲基化DNA——这一“癌症信息密码”的精准解码,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DNA甲基化异常是肿瘤发生早期即出现的、相对稳定且特异的分子事件。
携带这些异常“指纹”的肠道黏膜细胞脱落后会混入粪便,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便利用高灵敏平台捕获并分析这些信号,评估受检者的患病风险。
该技术的核心优势首先在于“无创和便捷”,受检者无需特殊准备,可居家采样,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提升了依从性。
“对于大规模人群检测,理想技术首先要解决依从性问题。粪便DNA检测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王哲认为。
其次,是对早期病变,特别是进展期腺瘤的更优检出效能更高,高质量的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对进展期腺瘤的检出能力优于传统大便隐血,能更早识别高风险个体,实现“治未病”。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相关研究数据亦显示,粪便DNA检测能更有效地“浓缩”高风险人群,提高后续肠镜检查的阳性发现率。
基于此,“无创初筛(高危预警)+肠镜精筛(精准诊疗)”的分层策略,正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模式,它将有限的肠镜资源更精准地导向高风险人群,提升了筛查的整体效率与覆盖面,兼顾了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尤其契合中国国情。
冰城样本
在哈尔滨,一项自2024年起铺开,计划三年覆盖240万人的“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免费检测”民生工程,正实践着上述分层检测策略。
2024年,这项被列为该市“十大民生项目”之一的计划,由政府主导,旨在将疾病防控战线大幅前移,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医防融合”之路。
为确保专业落地,哈尔滨市卫健委联合了在生命科学与健康服务领域具备深厚积累的专业机构华大基因共同参与,提供成熟解决方案。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协同、市场机制补充”的多方合作模式,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项目针对45至64周岁常住居民,通过线上平台预约,在遍布城乡的3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铺开,专业检测机构提供的标准化粪便DNA甲基化检测采样包,市民可居家采样后,由社区卫生单位统一送检。
“这个项目推行以来,社区居民反馈非常好,参与积极性也很高。”哈尔滨市香坊区的安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付媞医生介绍,“特别是肠癌这个粪便DNA检测,不用跑医院,在家就能采样,老百姓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哈尔滨模式的重点,不止于便捷检测。
对于粪便检测阳性的居民,一套周密且具“政策温度”的后续管理流程确保了“闭环效应”。
社区医院的做好后续的随访工作,当发现检测结果是阳性时,主动联系相关居民,帮助其做好后续肠镜预约等工作。
同时项目含有额外补贴——持粪便DNA甲基化检测阳性报告,自报告发布日起一年内,在定点医院进行的肠镜或病理检查,补贴1200元,超出部分自理,这一下子就把很多因怕花钱而犹豫的居民,给‘推’进了肠镜室。
60岁的郑阿姨便是这一民生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因有家族史,她在社区宣传下报名参加了检测。2024年底,粪便DNA检测结果为“阳性”。“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快过年了,家里事多,就想放一放。”郑阿姨回忆。
是社区家庭医生的坚持,改变了事情的走向。“李医生真是个好孩子!”郑阿姨充满感激,“她隔三差五就提醒我,说‘阿姨,这个事儿可不能拖,政府给咱肠镜补贴!’要不是她锲而不舍地‘盯着’,我可能真就耽误了。”
2025年4月下旬,在社区医生的帮助下,郑阿姨接受了肠镜检查。结果令人心惊:她肠道内发现了12个息肉,都很大。幸运的是,所有可疑病灶在检查过程中被完整切除。
“我这是万幸,原位癌切了就相当于根治,再晚点后果不堪设想。”郑阿姨说。如今她不仅遵医嘱调整身体做好复查,还成了社区的义务健康宣传员,她感慨道,“我现在就希望,能有更多人像我一样,在毛病还不大时就能把它揪出来,解决掉。这比啥都强!”
哈尔滨市项目中,初步检测出大量各类疾病的高风险个体,通过后续规范的健康管理和临床干预,使众多像郑阿姨一样的潜在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治。
这不仅是目前全球已知最大规模的、将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应用于区域性结直肠癌组织化检测的成功实践,其“肿瘤+慢病”一体化防控的顶层设计,也为中国城市应对日益严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挑战,提供了一个富有开创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这些技术优势,正在自然转化为可量化的公共卫生效益和经济学价值。
发表于《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的一项针对武汉市采用新型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进行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成本效益分析显示,其费效比达到了1:8.55。
这个数字意味着,在项目上每投入1元人民币,从远期避免的癌症治疗费用、挽回的劳动力损失以及提升的生命质量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可以产生高达8.55元的社会综合效益。
上述研究指出,能取得如此显著的经济效益,主要得益于检测技术的提升与自主可控、大规模人群筛查模式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闭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共同促进了检测成本的降低和筛查流程效率的提升。
这背后是清晰的经济学逻辑,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涉及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一系列复杂且昂贵的医疗手段,平均治疗费用可达数十万元甚至更高,且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不理想。
而通过早期检测,在息肉或原位癌阶段即发现并处理病灶,其治疗成本可能仅为晚期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且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根治,回归正常生活。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使得前端检测的投入显示出极高的“杠杆效应”。
而哈尔滨更大的规模,无异会进一步放大了检测工作的经济学效益,健康管理路径也将得到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广覆盖的检测与干预新模式。
此外,哈尔滨的探索,其核心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验证了一项检测技术的区域性成功,更在于它揭示了在国家层面推动重大疾病防控战略转型的一种可能路径——即在强有力的政府顶层设计与财政支持下,如何系统性地整合前沿科技成果、成熟的基层执行网络与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实质性跨越。(文/郑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