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自建工厂摆脱“大客户依赖” 四维智联冲刺港股IPO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7-03 23:05

日前,四维图新旗下智能网联汽车平台公司南京四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四维智联”)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背靠滴滴、腾讯、联发科的智能座舱企业,正试图在汽车智能网联行业洗牌中完成"背水一战"。

目前,四维智联在国内一级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十,但市占率仅有0.1%。与此同时,四维智联对既是大客户也是股东的供应链企业的依赖度高,使其盈利能力和市场拓展空间受限。

招股书显示,四维智联2022年—2024年累计亏损8.47亿元,平均年度亏损2.8亿元,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仅8988万元。作为四维智联的母公司,四维图虽然近两年归母净利润减亏明显,仍处于亏损状态,将四维智联分拆上市成为四维图新寻求突破的路径之一。

对大客户兼股东依赖度高

四维智联成立于2018年,由四维图新原智能网联业务分拆独立运营,专注于智能座舱软硬件全栈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包括AI助手、Welink3智能交互系统、地图导航等软件方案,软硬一体解决方案提供汽车影音系统等标准域控制器,以及座舱、舱行一体、舱泊一体和驾舱一体的高级域控制器。

四维图新持有四维智联27.1%的股权,并通过四维智联香港、四维智联宁波、宁波智合拥有四维智联45.32%表决权。滴滴、联发科和腾讯,分别持有四维智联16.46%、15.83%和4.14%的股份。此外,蔚来资本基金、博世创投也持有四维智联少量股权。

截至2025年6月,四维智联累计交付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超1590万套、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超155万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四维智联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达到行业领先地位,被中国约250家整车厂中的约20%采用,并进入15大最畅销乘用车品牌的12款车型的供应链(按2024年整车厂销量计)。例如,小鹏MONA 03采用就是四维智联软件解决方案。

当前,四维智联的客户集中度较高。2022年至2024年,四维智联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从85.9%升至92.2%,其中四维图新(控股股东)和滴滴(最大外部股东)合计占比超60%。2024年,滴滴为四维智联贡献了约17.26亿元收入,占全年总营收的37.2%。

此次四维智联港股IPO,是四维图新对子公司的分拆上市,但因未披露具体融资额,其估值并不明朗。根据过往融资信息,四维智联在2024年8月完成B轮融资后估值达40.7亿元,但对比同行业的博泰车联网,后者在2025年3月递交招股书时估值120亿元。

2022年至2024年,四维智联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39亿元、4.77亿元和4.79亿元。同期,四维智联年度亏损从2.03亿扩大至3.78亿元,亏损占收入比率由37.9%攀升至78.9%。

此外,四维智联的负债率高、现金流紧张。2024年四维智联的现金及等价物仅8988万元,但金融负债高达2.44亿元,年利息支出超2400万元;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达-1.9亿元。

高负债下拟募资建厂

四维智联当前的亏损和高负债率,是由高研发投入与低收入两方面共同导致的。2022年至2024年,四维智联研发开支分别为1.131亿元、1.034亿元和2.09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率从2022年的21%攀升至2024年的43.8%。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以算力芯片为基础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上。

随着智能座舱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行业内卷加剧,四维智联必须长期保持高投入,其在招股书中关于募集资金的用途说明中,研发和制造被列为重要方向。

四维智联虽然在技术层面构建了从芯片调度到场景化服务的全栈能力,但对供应链高度依赖,缺乏自主化生产能力,其硬件产品依赖外包生产,包括域控模组、通信模组、WIFI模组等。

2022年至2024年,四维智联的采购成本分别为2.579亿元、2.563亿元和1.823亿元。四维智联在招股书中表示,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购的成本波动已影响并将持续影响盈利能力。

思瀚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芯片成本占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总成本的20%至35%。四维智联对芯片的采购比较稳定,其标准域控制器所需的芯片主要采用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的AC、QC系列芯片,舱泊一体、驾舱一体解决方案是基于高通和联发科的8155P、MT8676等系列芯片。

同样作为智能座舱供应商,四维智联的竞争对手之一亿咖通,其安托拉1000SPB舱行泊一体的解决方案采用旗下芯擎科技与安谋科技联合打造的芯片,性能比肩高通骁龙8155,开始对外供货并已供货给红旗车型。

“座舱企业大都‘两头受气’,上游芯片垄断、下游车企压价,中游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在四维智联的商业模式里,对它和对它的客户而言,自建组装工厂是重要且有必要的。如果别人给你代工,有些要素就不是你能够掌控的,比如质量、售前售后服务。” 芯流智库创始人杨建楷表示。

四维智联在招股书中表示,凭借独立的硬件生产能力,预期将提升对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供应链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对新能源、储能及动力电池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行业分析。联系邮箱:zhouxin@eeo.com.cn 微信号:zx1355243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