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兽镇天下:南窑庄窖藏发现的国宝|访古

2025-07-09 08:23

作者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 作者:翟德芳 看完南京博物院的通史陈列,我就准备离开了。走到一楼,偶然发现旁边还有一个展室,上面写着“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这个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金兽,值得做个特展?于是我走了进去,发现这个特展室还真是金碧辉煌,其主要的展品是一尊金兽,此外还有一批战国时楚国的货币——郢爯,以及马蹄金、金饼等。这批宝物1982年出土自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我还是孤陋寡闻啊!竟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细看这批宝物之后,我决定为其专门写一篇文章。

围绕宝物的争夺

这批宝物是被偶然挖出来的,围绕着它们,发生过激烈的争夺。

1982年2月10日,春节刚过,江苏盱眙县南窑庄的村民们开始疏通沟渠,为春耕做准备。村民万以全新婚不久,要照顾怀孕的妻子,来到工地最晚,只剩下一段最高、也是淤泥最多的地方给他疏通。万以全第一锹挖下去,就感觉碰到了金属,挖出的泥块还特别沉。他蹲下去查看,抹去淤泥,露出一件黄澄澄的金兽,金兽底部还嵌着几块金块。大哥万以才过来帮助,二人在金兽下方又挖到一只铜壶,壶内塞满闪闪发光的金币。二人见挖到宝贝,便抱起宝贝,一口气跑回家,闩上大门,清洗后装进箱子。

 南窑庄出土的马蹄金

发现宝物的消息传开,四邻八乡之人纷纷赶来看宝,万家周围聚集了几千人。当日中午,盱眙县公安局副局长钱永华接到报案,称有人挖到大量黄金,立即带人来到南窑庄。此时万家三间茅屋被围得水泄不通,树上、草垛上爬满了人,嚷嚷着要看宝贝。面对这种混乱状况,钱永华当机立断,将万家的方桌抬到门口,抱起铜壶、站在桌上说:“就一个破壶,有什么看的?”他一面向老百姓宣传文物法规,一面迅速将文物搬到车上,运到县里,藏进银行金库。

发现宝物的爆炸性新闻很快在南京的媒体上发表,南京博物院办公室主任徐湖平立即向院长姚迁汇报,南博遂派考古部的李文明和钱锋两人赶到盱眙,在银行见到了这批珍宝。经过鉴别清点,铜壶内共9块半金饼,重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楚国钱币“郢爯”,重达3260克,金兽加上金块的黄金总重量超过了20千克。

 南窑庄窖藏出土的楚国货币“郢爯”

当时,银行已将此消息上报给北京,人民银行的钱币博物馆正缺少楚国的钱币“郢爯”,立即派人来征调,且答应给盱眙30多万元人民币补偿。北京、南京两地遂展开了一场“钱币”和“文物”的争夺战。

 南窑庄窖藏出土的金饼

南京博物院占有地利之便。他们的工作人员手持江苏省政府的文件和淮阴地委盖章的公文,连夜赶往盱眙取宝。这已是他们第三次前往盱眙,在荷枪实弹的公安人员的护送下,终于将这批国宝运抵南京。如今,这尊金兽是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也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可称是稀世之宝

金兽

窖藏坑与主要文物

金兽被发现后,南京博物院在出土地点做了清理发掘。清理工作确定,出土文物系窖藏,窖穴开口处已被破坏,现存窖穴下部周壁直径约2米,残深0.6米。西汉金兽出土地点离地面1.2米,埋藏状态是先将铜壶置于生土面上,铜壶内装郢爰和马蹄金,以金兽为盖,之后另以一件铜器倒扣在铜壶上,罩住金兽,故金兽颈部留有铜锈痕迹。上盖的铜器仅存碎片,为宽沿、薄壁的铜盆。在直径约2米的范围内清出铜壶上脱落的梅花钉10多枚,并有金兽面衔环上的小龙头饰1件。

在出土地点之东有汉代遗址,发现有绳纹简瓦、板瓦的残片。房屋能使用瓦建造,反映不是普通百姓,推测其居住者就是此座窖藏的埋藏者。

出土的铜壶名陈璋圆壶,又名错金银重络壶。该器同流落在美国的陈璋方壶原是一对,其口沿内、圈足内侧、圈足外缘均有铭文。最后一条铭文记载着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派大将陈璋率兵攻伐燕国,陈璋将掠夺的燕国王室青铜器刻上铭文以记其赫赫战功。

 陈璋圆壶


陈璋圆壶是一件铸有镂空三层网络套,内错银、外错金,附加玉石镶嵌的稀世珍品,综合使用了浑铸、分铸、铸接、金银错、玉石镶嵌之工艺,集先秦青铜加工技术之大成,代表着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以文物的史料价值而言,这件“陈璋圆壶”其实比金兽更高。我在展览中未见到实物,堪称最大遗憾。

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其形态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似虎,更类豹。其头顶有一环钮,空腹、厚壁,浇铸成形。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这尊金兽是青铜铸造工艺与金器捶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其全身斑纹大小一致,呈不规则的圆形,应是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击上去的。

 南窑庄窖藏出土的金兽(细节图)

与金兽、铜壶同出的,还有30多块各式各样的战国和汉代金币。这些金币出土时都装在铜壶里,共计有“郢爯”金版11块,圆形、马蹄形金饼25块。“郢爯”金版是战国时期楚国官方铸造的金币,一般称为“楚金版”,是中国最早的制式黄金货币。南窑庄出土的11枚楚国金币中,最珍贵的自然是一张完整无切割的“郢爯”金版。另外两种古代金币一种为圆形,一种为马蹄形,都是秦汉时期最常见的金币品种,其重量大多在秦汉量制一斤至两斤之间,方便携带,支付时切割称量。出土的圆形金饼中就有一枚被切掉一半,可见这批金币中有部分经过流通使用。

 南窑庄窖藏出土的完整的“郢爯”金版

金兽何来?

作为特展主体的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呢?过去的研究,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有人认为是豹子。从其造型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更加接近豹子。金兽全身满布斑纹,特征同豹子最接近。它的形态很像一只憨憨的“大猫”,颈部戴着三轮项圈,说明它应是被驯化过的。古人认为豹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将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窖藏中以金豹为盖,应该就是希望它能守护住壶中的金币吧?

 金兽细部

关于这批窖藏的时代还有争论。因为出土了马蹄金,根据《汉书·武帝纪》, “马蹄金”、“麟趾金”是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才开始制作的,所以在发掘简报中,南窑庄窖藏的年代最初被定在汉武帝太始二年以后,认为这批金币是西汉国库贮藏的财物。

 “郢爯”细部

但后来有研究者提出,自西汉中期(武帝时期)到王莽篡汉以前,盱眙地区并未发生过大的动乱。如果这批总重八十余斤(秦汉量制)的黄金确为汉朝国库所贮,没有理由一直埋在地下。以埋藏形态而论,将金币贮藏在壶内、用铜盆覆盖后匆匆掩埋,倒更像是乱世中的无奈之举。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汉武帝时期制作的马蹄金、麟趾金实物。相较于南窑庄窖藏出土者,其铸造工艺要更精良,所以有论者认为武帝时期的马蹄金是在原有的马蹄形金饼基础上重新设计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武帝之前,已经有马蹄金了。

海昏侯刘贺墓内棺饼形金,现藏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海昏侯出土的“上”字大褭蹏金,现藏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江苏盱胎南窑庄窖藏出土的褭蹏金,现藏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如此而言,结合出土的其他战国时期遗物,南窑庄窖藏的埋藏年代或许可以上溯到秦末至西汉初年。秦汉之际,江淮地区风云际会,不仅有楚怀王(义帝)被项梁等楚国贵族拥立为王、建都盱眙,还有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向东进攻荆王刘贾,刘贾败走富陵(今盱眙东北洪泽湖中)。南窑庄地近楚怀王称王的盱眙古城、刘贾封王的东阳(今盱眙东阳古城)和其败亡的富陵,很有可能与其中的某个历史事件有关联。

 

南窑庄窖藏的地理位置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西汉建立后,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盱眙正在其封国内。汉景帝时,刘濞发动 “七国之乱”,兵败南逃,被东越所杀,南窑庄埋藏的巨量黄金亦有可能是刘濞或其他吴国贵族的珍藏。

无论如何,这些文物绝对是稀世文物,其中陈璋圆壶、金兽和金版“郢爯”三件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这次能在偶然情况下,看到这批国宝,真是我的幸运!

图片 |翟德芳

排版 |黄思琦

设计 |尹莉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