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8-02 08:42
一项被称为育儿“国补”的政策落地。根据7月28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的婴幼儿,在年满3周岁之前,也可按月折算领取补贴。
从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率先出台生育补贴政策算起,迄今至少有23个城市陆续“发钱”鼓励生娃。但这一次,是国家第一次在制度层面明确育儿补贴的发放。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将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
我们乐见这样真金白银补贴于人的政策。每月300元当然不能覆盖育儿的全部成本,但考虑到这项支出的长期性及其覆盖广度,财政整体支出不小,传递出国家与民众共担生育成本的强烈信号。今年中央财政对此项转移支付的初步安排预算是900亿元左右。中国地域之间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不尽相同,在农村,以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605元看,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能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即便在城市家庭,有人已经算过账,这笔钱差不多够解决半年的奶粉了。
《育儿补贴实施方案》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国家标准和财政兜底,同时又留有弹性空间。政策明确,在发放国家基础标准的补贴之外,各地可以根据自身财政状况“提标”。这让地方政府可以在统筹考虑当地人口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灵活调节的余地。目前,各地正紧锣密鼓地制定省级方案。我们认为,地方“提标”补贴的部分,或可跳出以户籍为依据的捆绑,以常住人口为标准来发放——我们乐见这样的尝试。一方面公共福利去户籍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在城市长期工作生活的人,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对他们补贴理所应当。这对城市也有益处。人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可以想见,育儿补贴越人性化的城市,对人的吸引力越大。
生育支持政策是一套组合拳,给3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发补贴只是其中一环。我们还需要围绕全生育链条、全生命周期,从生育、养育、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方面,构建系统性的支持体系。例如,在就业领域,保障女性职业权益,通过政策引导男女共担育儿成本,降低母职惩罚的可能;在教育领域,发展让人放心的普惠托育服务。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我们期待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教育之“卷”也是压制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反内卷正在经济领域深入展开,我们以为,教育反内卷也需要有新思维。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在系统搭建生育支持政策的路途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它表明了国家对生育坚定的支持态度,有助于推动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氛围这种文化层面的软性支持,对提振生育意愿十分重要,但坦率地说,我们离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差距。这些年,社会上“厌童”情绪似乎有所滋长,在公共场所因孩子而起的矛盾时有发生——去年8月,吉祥航空航班上,1岁幼童哭闹被陌生旅客带进机舱厕所 “立规矩”;今年6月,一位找不到母婴室的父亲在展览馆给10月龄孩子喂奶,被工作人员以禁止饮食为由制止并驱赶。对婴童不宽容的氛围与低生育意愿之间彼此关联,互为因果。重塑社会观念需要时间,也需要政策持续且长期地渗透和发力。
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建立常态化效果评估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我们认为,客观评估政策效果不等于将政策功利化,要避免过度的结果导向。纵然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但对生育的选择仍是个体的自由,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这种影响力的展现,是久久为功之后的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