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零跑汽车(9863.HK)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报。
数据显示,零跑汽车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盈利的企业。
这一节点,对于过去多年在高投入、低盈利困境中徘徊的新造车公司而言,意味着行业分化正在进入实质性阶段。
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2.17万辆,同比增长155.7%,不仅在增速上领跑,还在销量绝对值上登上新势力榜首。同一时期,零跑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毛利率达到14.1%,创下成立以来的新高。长期依赖规模换市场的零跑,正在步入规模与盈利同步释放的阶段。
在过去几年中,价格战和补贴退坡曾一度让新能源车企盈利前景蒙上阴影,而零跑的转折,为资本市场和产业链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盈利之外,更具含金量的指标是现金流。
财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零跑在手资金达到295.8亿元,并保持正向的经营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在资金消耗普遍高企的新势力阵营中,这一数字格外醒目。
背后不仅有公司自身运营效率改善的因素,也有与Stellantis达成战略合作后获得的融资和资源支持。充裕的现金储备意味着零跑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价格竞争中保持韧性,同时保障研发、产能扩张的持续性。
品牌地位的变化正在同步发生。今年7月,零跑首次入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单月销量突破5万辆,且已连续五个月稳居新势力月销量榜首。对一家成立仅十年的企业而言,这不仅是市场成绩的体现,也是进入公众认知和产业主流的标志。
若说理想汽车代表了一种通过高端定位和增程战略率先跑通盈利的路径,那么零跑则展示了“性价比+规模化”的另一种答案。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坐标中,零跑选择了大众化区间,在成本控制与智能化配置平衡中找到规模化复制的可能。
然而,这一成绩也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高枕无忧。对于零跑而言,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否保持产品力与成本优势的相对平衡,并将国内市场积累的规模优势延伸至海外市场。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新能源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地区,零跑能否完成模式复制,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
从行业角度看,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迎来“三极分化”:高端品牌通过溢价与用户生态实现盈利,规模型企业通过成本控制和大众市场突围维持现金流,尚未跑通商业模式的企业则可能陷入资金紧张与边缘化风险。
零跑的半年盈利,无疑为这一格局的演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注脚。在经历多年“烧钱换增长”后,新造车公司能否走出盈利困境,已成为市场最关注的问题。零跑的转折为行业提供了信心,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