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咨询室里接到的青少年厌学相关的咨询越来越多,而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我的咨询室里最小的来访者才上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出现明显的拒学行为。
当孩子有一天突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拒绝背上书包;当曾经阳光的少年变得沉默寡言,用沉默对抗父母的催促——家长们往往第一反应是愤怒与不理解:"这孩子怎么越来越懒?""就是被惯坏了!"
不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厌学并不是简单的"懒惰"或是"叛逆"。它更像是一面反光镜,映射出孩子内心的挣扎、家庭系统的失衡,甚至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心理需求。要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厌学困境,首先,我们需要掀开表象,看见那些藏在"不想上学"背后的真相。
一、厌学的五大核心原因
01压力过载
今天的青少年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课堂知识难度的攀升、同学间的隐性竞争、父母表达的或明或暗的期待,甚至社交媒体上传达出来的社会比较的压力,共同压在了孩子小小的心上。当压力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阈值,大脑就会启动"生存模式"——逃避。
“问题就是解决方式”,家长眼中的厌学问题,逃避上学的行为,往往就是压力下孩子想出来的最直接的问题解决方式。
一个初三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一想到明天要交的三张试卷和晚上的补习班,我就喘不过气来。比起面对这些,我宁愿被爸妈骂一顿。"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本质是心理能量被透支后的被动防御。
02 归属感缺失
人天生都有归属的需求,学校本应应该是孩子们获得同伴认同、建立社交联结的重要场所。但是,当他们遭遇校园欺凌、被小团体孤立,或被老师误解,曲解时,学校就会从"成长基地"变成"压力之源"。
有个转学生曾告诉我说:"在原来的学校,我知道每天进教室会有人和我打招呼;现在转学来到这里,我像个透明人。坐在座位上的每一分钟,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这种强烈的疏离感,让孩子用"不想上学"来逃离痛苦的社交处境。
03自我效能感崩塌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的判断。当孩子长期经历学业失败,比如频繁考试失利、被老师当众批评,就会逐渐形成"我学不好"的固化认知。这种信念一旦形成,会进入恶性循环:认为自己不行→逃避学习→成绩更差→进一步确认"我不行"。
一个总在数学考试中受挫的孩子说:"反正我怎么努力都考不好,还不如不学,至少不会费力不讨好,明明下了好大功夫,还要被指责说'明明能做好却不努力'。"放弃,成了他保护自己的最后防线。
04意义感丧失
当学习的目标完全来自外部,比如"为了达到爸妈制定的目标""为了考上好大学",而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内在动力时,很容易陷入"意义感危机"。他们会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些?这和我未来想做的事有什么关系?"当学习不能和自身兴趣、目标挂钩的时候,厌学就成了对这种"无意义感"的反抗。
05心理创伤或障碍的隐性表达
有些厌学行为是孩子应对心理创伤的方式。比如经历过校园暴力、家庭变故的孩子,可能用拒绝上学来逃避触发创伤回忆的场景;而抑郁、焦虑、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心理障碍,也会以"厌学"为主要表现。他们不是不想学,是被低落的情绪、无法集中的注意力、莫名的恐惧困住了。
二、从大脑发育视角看,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扛不住"
理解厌学,不能忽视一个生理基础—-青少年的大脑还在发育中,尤其是负责情绪调节、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成熟。这意味着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被情绪裹挟,做出冲动性的逃避行为。
前额叶皮质就像大脑的"刹车系统",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理性,权衡利弊。但青少年的"刹车系统"尚未完善,而负责情绪产生的杏仁核却异常活跃。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社交冲突时,情绪反应会更强烈,并且难以快速平复。我们可以理解为青少年阶段,情绪的油门可以一下轰到很大,但是情绪的刹车系统还不能同步匹配。
比如同样是考试失利,成年人可能会想"这次没考好,下次调整方法";而青少年可能瞬间被挫败感淹没,产生"我彻底完了",这样的灾难化想法,进而用"不上学"来逃避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施压,孩子越抗拒。当家长用指责、催促、惩罚等方式给孩子施压的时候,这反而激活了他们的应激反应——他们要么激烈反抗,与家长争吵、摔东西,要么彻底逃避,关门、陷入沉默。因为他们的大脑这时无法处理"压力"和"解决问题"的双重任务,只能优先应对情绪冲击。
每个厌学的孩子,内心都藏着很多小小的心思,可能是需要被理解的压力,需要被修复的自信,需要被回应的痛苦,或者是需要被接纳的"不完美"……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想"放弃自己",他们只是暂时被困住了。而家长、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就是帮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力量。
(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