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者的傲慢

2025-08-20 11:52

对于知识,有两种可怕的傲慢,一种是无知者的傲慢,一种是高知者的傲慢。

无知者的傲慢最典型的表现是“无知者无畏”,一些人因为不知道大千世界的各种规律、人世间的各种规矩和自身的诸多局限,因此胆大包天、横冲直撞,虽然有时候也侥幸成功,但是大多数时候注定失败。无知者的傲慢走到极端,是对知识的轻蔑、对有知者的敌意,这种事情历史上有不少记载,不必多说。幸运的是,无知者的傲慢已经广受关注,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警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求知欲高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社会风尚。国家明确倡导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很多企业也强调要打造学习型组织、知识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不少企业家在退休之后还想读个商业管理博士(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让自己的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知者、高知者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很大的话语权。这当然是社会进步。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在尊尚知识的土壤中,也可能生长出一些杂草,其中之一就是“高知者的傲慢”。这是我编的一个词汇,目的是描述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一些在某个专门领域中知识丰富、很有成就且得到较高社会认可的学者,可能“飘起来”,得意忘形,自以为无所不能,想在自己的领域之外大有作为,结果成也高知、败也高知。

高知者的傲慢之所以形成,可能与社会对于高知者的过度崇拜有关。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知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道理,应该始终保持谦卑的心态。但是,知识分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人性的弱点。当社会大众给予高知者明星般的待遇,当不健康的机制赋予高知者过多的资源和不受制约的权力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可能背离初心,误入歧途,甚至执迷不悟。

谈到高知者的傲慢,我想说说“院士创业”。

2024年8月,《现代快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65%的两院院士、40%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都在江苏创新创业,也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院士们走出书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当然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但是,院士创业的成效如何?是不是比一般的科研人员创业更容易成功?答案似乎没有那么肯定。

我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几位同事组成的课题组近几年致力于科技型企业成长之路的研究,调研了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相关机构。在访谈一家专注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科创孵化机构时,我们特别询问了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团队更容易成功,得到的答案是:团队中既有技术高手又有管理高手,两人密切配合的,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团队中的技术高手同时负责管理的,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次之;团队由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挂帅的,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比较低。

这个结论是这家成效卓著的科创孵化机构二十多年的经验总结。我们听到这个答案时特别惊讶,院士创业怎么反而成功概率低?他们的解释是:虽然有院士创业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不少院士创业的成效确实不如人意,甚至半途而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院士位高权重,特别自信,不容易听取科创孵化机构的专业管理建议,以为靠自己的技术专利就可以马到成功,忽视了管理的作用。

院士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里做科研,肯定是高手,但基于科研成果来创业创新是另外一回事。科研能力不一定能够自动转化为创新创业的能力。这个道理很简单、很朴素,为什么会被忽视?可能要归因到“陈旧的知识观”。知识观指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知识,是对知识的性质、标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的观念。

在知识上,很多人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希望站在知识的前沿,但在知识观上,不少人可能还停留在旧时代。“陈旧的知识观”有多种表现,其中之一是基于知识客观性、确定性的信念而迷信知识万能。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人们相信高知者是“知识英雄”,他们掌握真理、无所不能,在知识相关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高知者创新创业就会无往不胜。

于是,高知者被当作万能的“知本家”,凭一己之力可以主导一切。而在后现代哲学家们看来,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主观的、非确定性的、复杂的、开放的,因此,高知者并没有掌握绝对的真理,他们的知识同样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和纠错。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是更加接近真实的。

以这样的知识观为指南,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创新创业,不能单纯依靠知识高手、技术天才的个人才智,而是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和机制,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散兵游勇”式的知识创造和创新形态,打造“航空母舰”式的现代知识型组织,从而形成知识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创新。

这种知识管理的变革,正是董小英教授《从知识管理到知识优势:数智时代企业双元创新》一书的核心主题。因此,无论是无知者、有知者,还是高知者,要获得对于知识的新认知,要跟上数智时代的步伐,都应该仔细看看这本书。对于知识型企业的管理者,本书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书中对于国内外知名企业知识管理案例的深入分析值得好好借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 彭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