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之后,卡夫亨氏能否成为“两个更好的自己”?

2025-09-04 10:50

9月3日,在纽约举行的巴克莱全球消费者品大会上,卡夫亨氏宣布了一项足以重塑自身命运的决定——这家食品业巨头将被拆分为两家独立公司。消息一经披露,资本市场瞬间掀起波澜。有人看到了焕新契机,有人则认为这是拖延已久的“自我手术”,更有人把它视作对十年前那场巨型并购的反思与否定。

这一幕,仿佛让人重温 2015 年春天。那一年,沃伦·巴菲特与 3G Capital 主导了卡夫与亨氏的世纪合并,曾被誉为“食品帝国的黄金搭档”。但十年过去,这场被寄予厚望的结合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增长神话,反而在效率与规模的外壳下,逐渐显露出创新停滞、消费者流失的隐痛。股票价格一路下探,市值缩水过半,昔日的光环几乎消磨殆尽。

在这样的背景下,拆分不再只是资本操作的选项,而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战略选择。卡夫亨氏决定回到更本质的问题:哪些业务真正具备增长潜力?哪些品牌能够维系长期现金流?与其继续捆绑在一张庞大的财报上相互牵制,不如让它们各自独立,重新找到方向。

两个新世界的雏形

按照新公布的计划,未来的卡夫亨氏将一分为二。其一是 Global Taste Elevation Co.,这家公司承载了“全球化与增长”的使命,旗下聚拢了 Heinz 番茄酱、Philadelphia 奶油干酪、Kraft Mac & Cheese 等调味与酱料明星品牌。这些产品早已超越了美国市场的边界,在欧洲、亚洲甚至拉美的餐桌上频频出现。公司希望通过这一业务板块,把握全球消费者对风味和品质的需求增长,把“亨氏”打造成国际化饮食符号。

Kraft Heinz to split a decade after megafood merger

另一边是 North American Grocery Co.,顾名思义,这是一家更偏向守成的企业,专注于北美市场的传统食品业务。从 Oscar Mayer 熟食到 Kraft Singles 奶酪,再到 Lunchables 这样的即食组合,都是美国超市货架上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它们或许缺乏爆发式增长,但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对股东而言,这部分业务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未来分红与投资回报的基础。

这种拆分思路并非空穴来风。在过去几年中,消费品行业掀起了一股“去集团化”的浪潮。家乐氏将零食业务与谷物业务分拆,联合利华也在剥离部分低增长资产。对于卡夫亨氏而言,分拆意味着轻装上阵:让高增长品牌摆脱成熟业务的羁绊,让稳定业务不再背负国际扩张的压力。

代价与考验

当然,没有一次大型分拆是没有代价的。公司估算,此举将在短期内带来约 3 亿美元的额外成本,包括供应链重组、信息系统搭建、管理层重整等。但管理层坚称,这些都是为了更灵活、更高效的未来布局。换句话说,这是一次昂贵但必要的“手术费”。

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复杂。消息公布当天,股价不升反降,部分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了对短期阵痛的担忧。尤其是沃伦·巴菲特,他在公开场合罕见地流露出失望。作为卡夫亨氏的长期大股东,巴菲特直言,这场拆分让他看不到足够的长期价值,反而增加了不确定性。毕竟,拆分并不能自动解决品牌老化、消费者偏好转移的问题。对投资者而言,这更像是一场“形式大于实质”的动作。

这种怀疑并非没有道理。食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健康饮食、简洁配方、低热量需求成为新常态,甚至体重管理药物的普及也正在改变消费曲线。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亨氏番茄酱依旧亲切,但他们更愿意为“无添加”“植物基”埋单。卡夫亨氏要想真正赢回市场,仅凭拆分显然不够,还需要在产品创新与品牌重塑上交出更多答卷。

谁来执掌未来

管理层的安排,也显示出公司对未来方向的不同预判。现任 CEO Carlos Abrams-Rivera 将留守 North American Grocery,继续掌管这部分稳健业务。而负责 Global Taste 的新 CEO,则将通过全球人才市场物色。这既是一种谨慎的平衡,也是对“全球化增长”这一使命的高度重视。

董事会主席 Miguel Patricio 则将出任执行主席,并设立专门的拆分委员会,确保整个过程在 2026 年下半年顺利完成。显然,公司高层希望通过清晰的治理架构,把复杂的拆分执行力问题降到最低。

卡夫亨氏的分拆,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困境与转型。在消费不断碎片化的今天,食品巨头们发现“一个公司打天下”的时代正在过去。消费者的口味、健康观念、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只有更聚焦的品牌组合、更灵活的市场反应,才能在竞争中保持活力。

在这种趋势下,“巨头分身术”成了一种自救的普遍手段。通过分拆,企业既能释放资本市场的估值潜力,又能让不同业务板块在各自的轨道上追求最合适的战略节奏。只是,这一切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分拆之后是否真正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

前景与悬念

如果一切顺利,2026 年两家公司将在资本市场独立挂牌。投资者会更直观地看到 Global Taste 的增长曲线与 North American Grocery 的现金流表现,也能更精准地做出投资判断。乐观者认为,这将带来“1+1>2”的估值重估效应;悲观者则提醒,若缺乏真正的产品创新,两家公司可能只是变成两艘规模更小、动力不足的船。

卡夫亨氏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关于大并购、大整合与大分拆的循环史。从 2015 年的“抱团取暖”,到 2025 年的“各自为战”,它映照出消费品行业在全球化、健康化与碎片化浪潮中的挣扎与求生。十年前,人们追求的是效率与成本控制;十年后,企业必须重新学会如何与消费者对话,如何在日益挑剔的市场里重建品牌的温度与信任。

在巴克莱大会上,卡夫亨氏用“分拆”回答了外界对它的质疑,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未来的餐桌上,在消费者的选择中。是重获新生,还是继续沉沦?答案不会来自资本操作,而只能来自那些真正能触动味蕾、贴近心意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