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孩子,就请认真读完,这1件事对你很重要

2025-09-09 09:19

杨博士说心理

在这个暑假,很多家长都感到苦恼,时不时就会和孩子爆发战争。

孩子不听话,总是和家长对着干,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做什么。

而且孩子脾气暴躁,你稍微说他一两句,他就大发雷霆。

也有的家长说,这个暑假孩子彻底变了,对家里人视而不见,也不说话。

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孩子到了青春期了。但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青春期叛逆,存在着误解。


01 你要正确认识“青春期”

在心理学上,孩子十几岁左右,就被称为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叛逆主要特征是情绪焦躁不安,和家人的冲突、疏远成人社会、做出鲁莽行为和排斥成人价值观等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是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成人期的各种迫切要求使得青少年不得不去努力适应,而这些努力就迎来了“疾风暴雨”,产生了代际冲突。

其实,再往下深挖一层,孩子在青春期暴躁,脾气大,是因为他们在当下的生活遇到了困难,而正处于这种生活中的自己,不足以对抗环境中的困难,选择借助带有破坏性本能力量,来试图帮助自己获得突破。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青春期,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了,所以想要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转变,还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如果是这样,孩子就会采取更加强有力的行动来躲避控制。他的父母越是想证明他还是个孩子,他就越想反抗,从而证明自己不是。

心理学中有一个“海格立斯效应”,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

通俗来讲就是“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

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种效应尤为明显。

父母管教得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的言语越激烈,孩子的反抗行为越极端。由此,家庭内部就打响了战争。也有很多人来咨询,说她的孩子居然对他动手。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

所以对青春期叛逆,不能等闲视之,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出现家庭冲突、抑郁和危险行为远比其他时期更常见。


02 3个方法,和孩子相处

那么,该如何应对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呢?

1.建立和睦型家庭

心理学家戈特曼做过一个实验,观察一百三十对夫妻在度假屋中共度一天。

他发现,夫妻在一起时,会向对方提出回应的“要求”。例如,其中一人正在阅读并说:“你听听这一段。”如果对方放下手边的事情专心聆听,那个人提出的回应要求就获得满足了。这种回应,是支持或感兴趣的表示。

回应一个人的要求可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不仅仅是夫妻关系,亲子更是如此。

你能积极回应他的情感需求,他就会少很多叛逆。

除了回应对方寻求关注的要求以外,还有一些事情也可以培养善意。你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寻找他们值得欣赏的特质。

在亲子关系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更乐于和父母沟通。也很容易在父母的引导下走出青春期。

2.尊重孩子

在生活中,不要做一个皇帝型的父母。有的父母控制欲极强,必须要求孩子按照他说的做,但过分严厉,可能使得青少年排斥父母,使其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同伴的支持和赞许。

所以,在不涉及到价值观的前提下,不触及到重要的规则和标准的前提下,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更不是工具,而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家长不要有太强的控制欲。

3.平和沟通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法则,叫“南风效应”。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通过温和、温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更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你越是去责备、评判、辱骂孩子,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并且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你要用温暖的态度去看见和接纳孩子,他感受到你的善意,他也才愿意和你平和相处。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心理学上有一个“三明治法则”,可以作为参考。

意思是,跟孩子沟通法是第一层,你要先赏识、鼓励他,找到他的优点,看到他的积极面。

第二层,夹着建议、批评和不同的观点。

第三层,你给出建议后,还要再给予他肯定和信任,相信他能做好。

这种批评法,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帮助他,也就更愿意接受建议,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足。

只有父母及时醒悟,及时转变,才能找到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看过一句话: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都有一场战争,父母赢了是悲剧,孩子赢了才是喜剧。”

孩子处在青春期,其实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没有天生合格的父母,如何当好父母,也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