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控股股东再增持 信心传递还是市场博弈?

2025-09-12 12:09

作者 胡群

光大银行(601818.SH)再次迎来股东增持,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对银行业的信心正在回暖?然而,短期内市场并未看好这一行为,截至9月12日中午收盘,光大银行报收3.69元,下跌0.27%。

9月11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光大集团”)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增持本行A股股份13,970,000股,占总股本的0.02%,增持金额达51,660,999元。此次增持是光大集团自2025年4月8日起实施的为期12个月的增持计划的一部分,计划累计增持金额不少于人民币0.5亿元,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

光大集团在2024年至2025年间多次对光大银行实施增持,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持股比例由47.19%提升至47.42%,显示出较强的资本实力和对银行长期价值的坚定看好。此外,主要股东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也在增持光大银行A股和H股。这些增持行为不仅体现了股东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也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

光大银行并非孤例,今年以来,股东及高管增持已成为银行业常态,邮储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成都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已披露相关计划或进展。在此背景下,光大银行的股东增持不仅是对公司基本面的信心体现,也是对整个银行业前景的一种乐观预期。

控股股东持续增持

光大银行近年已多次发布增持相关公告,控股股东和重要股东均在积极增持。光大集团在2024年3月启动的增持计划于2025年3月实施完毕,累计增持金额达4.03亿元,持股比例提升0.21个百分点。2025年4月,光大集团再次启动新一轮增持计划,拟在12个月内增持0.5亿至1亿元。中信金融资产也在2025年1月20日至7月22日期间,增持光大银行A股和H股合计占比0.92%,持股比例由7.08%增至8.00%。

根据2025年9月11日发布的公告,光大集团自2025年4月8日起启动新一轮增持计划,拟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等方式增持本行A股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低于0.5亿元,不超过1亿元。截至公告披露日,光大集团已累计增持13,970,000股,增持金额达51,660,999元,占总股本的0.02%。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作为控股股东,光大集团对光大银行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从市场表现来看,光大银行的股价在2025年以来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趋势与市场环境保持一致。截至2025年9月11日公告发布前,光大银行A股股价处于相对低位。目前,光大银行市盈率约为5.2倍,市净率约为0.45倍。这一估值水平在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偏低位置,反映了市场对于银行股整体估值的审慎态度,以及对宏观经济和资产质量的持续关注。低估值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也可能是控股股东选择此时进行增持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光大银行2025上半年营收659亿元(同比降低5.57%),归母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增加0.55%),盈利趋稳。二季度单季净利息收入229亿元(同比减少4.29%),降幅环比收窄;上半年净息差1.40%(同比下降14个基点),受益于负债成本优化部分对冲资产收益下行。期内贷款收益率3.69%、存款成本率1.92%,同比分降67个基点、34个基点。机构维持其2025—2027年归母净利预测为417亿元、418亿元和42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05%、0.20%和1.51%,对应市净率分别为0.44、0.43和0.41倍,基于资产质量稳健,维持“增持”评级。

增持背后的战略意图与市场信号

股东增持不仅是财务投资行为,更带有战略意图。光大集团的持续增持反映了其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布局。光大银行作为其核心子公司之一,承担着重要的金融服务职能。通过增持股份,光大集团不仅能巩固自身控股地位,还能进一步加强对光大银行的战略引导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无疑为光大银行的稳定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低估值环境下的增持,既是价值投资的体现,也是控股股东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押注。

另一方面,中信金融资产作为重要股东,其增持行为也可能出于资产配置、战略协同等多重考虑。尤其是在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回归主业的背景下,增持银行股权有助于其优化资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作为一家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中信金融资产投资决策通常基于严谨的财务分析和市场研判。选择在此时增持光大银行股份,说明其认为该行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和成长潜力。尽管光大银行的市净率仅为0.45倍,低于其每股净资产,但这一“破净”状态并未阻止专业机构的进入,反而可能被视为价值洼地。中信金融资产的增持,可以看作是对光大银行内在价值的再发现和认可。

上市银行增持潮

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上市银行宣布增持计划,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多个类型,形成了一股显著的“增持潮”。这表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股东和管理层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来表达信心已成为一种常规且有效的沟通方式。

除财政部注资国有大行外,在国有大型银行中,邮储银行获得了其控股股东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的增持,彰显了国家队对旗下金融机构的支持。在股份制银行层面,华夏银行的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自愿增持本行股份的计划已实施完毕,展现了管理层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5月28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5月14日、27日,福建省财政厅分别将其持有的5275万、3368.676万张“兴业转债”转为兴业银行普通股,转股股数分别约为2.37亿、1.51亿股。上述转股涉及资金约86.44亿元。浙商银行的高管也加入了增持行列。

地方性银行同样积极响应,苏州银行发布了关于部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自愿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公告;成都银行披露了其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增持计划的进展;青岛银行公布了大股东的增持股份计划;江苏银行则宣布了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自愿增持本公司股份计划的实施完毕。此外,南京银行、厦门银行、兰州银行等也均有类似动作。

从市场信号角度看,股东增持通常被视作积极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增强投资者信心。尤其是在市场波动加大、银行股表现低迷的时期,产业资本的入场往往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更关键的是,银行的高股息特性正成为吸引长期资金的核心优势。在流动性充裕、“高收益资产荒”持续的背景下,险资、理财公司及公募基金对高分红、低估值资产的配置需求上升。东莞证券指出,已有17家上市银行公布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其中7家为首次实施中期分红,这一行为强化了银行作为“现金牛”的投资属性。

股东增持银行股,既是个体行为,也是行业现象,更折射出中国银行业在当前经济周期中的特殊地位。一方面,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其稳健经营关乎系统稳定;另一方面,银行业也正面临盈利模式转型、资本约束加强、科技赋能加速等多重挑战。股东增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银行未来转型能力的投票。

然而,增持并不意味着银行股就能立即迎来价值重估。银行业的估值修复仍需依赖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利率环境的稳步优化、以及自身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更重要的是,银行需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推进数字化转型之间找到平衡点。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