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北京退休女“青年”勇闯香港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9-17 18:1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当同龄人纷纷退休、开始享受陪伴孙辈的生活时,王琳却一心想着去香港闯一闯。

日前,经济观察报记者在第三季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现场认识了王琳。在后续采访过程中,王琳向记者讲述了她从北京到香港的故事。

王琳今年61岁,是德国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方面的博士,20多年前回国后成了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教师,后来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并于2024年退休。

在校任职期间,王琳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出版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放课题等项目,并在Springer、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完成学术专著4部,获专利“关于新型纳米金抗体微阵列技术”。此外,她还担任27本国际期刊的主编或编委(如 Cell Proliferation、Computational Biology),并曾任第十一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五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副主席。

因为喜欢香港,2024年7月,王琳一个人来到香港,3个月后便在香港买了房子。她向记者表示,60多岁的年纪在香港属于青年,在国外属于中年,她心态很年轻,相当于30多岁,“正是闯荡的好年纪”。

她打算在香港设立自己的公司,将过往积累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但因为目前还没有拿到香港身份证,没有办法工作,也无法设立公司,正在通过“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下称“香港优才计划”)进行申请。

近年来,越来越多内地人士通过在香港读书、香港优才计划和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下称“香港高才通计划”)申请到香港工作和生活。此前,经济观察报记者在第三季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现场观察到,香港本地求职者和外国求职者并不多,大部分求职者都来自内地,但像王琳这样年纪的内地求职者亦属凤毛麟角。

王琳说,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同学,都特别佩服她能在这个年纪,依然选择离开舒适区去闯荡香港,更欣赏她始终保持着奋斗的状态,坚持终身学习,从不安于现状。 

在香港

每周有那么几天,王琳都会去参加一些聚会。在参加聚会的人中,有不少都是从内地嫁到香港的,很多人已经在香港生活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王琳喜欢在聚会上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在生物医学方面的认知和思考,因为这门学科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为人们如何更加健康地生活提供一些方向和建议。

王琳来到香港之后,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在社区聚会之外,也会参加各种展览会、研讨会和校友会等活动。她说她要把这些经历写进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材料中,因为在申请材料中,需要详细列出自己与香港之间的“连接”,例如赴香港的计划、在香港的生活以及平时来往的人员等。

2024年初,王琳在一次北京展览会上才知道了香港优才计划,当时展会上的一家中介机构称可以免费帮她申请。但中介不了解她的专业和科研成果,第一次的申请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些内容,连相关的证书、证明、推荐信等一系列资料都没有提交,而据中介机构当时的说法,这些资料可以后续再补交。

当时王琳也并不了解申请的具体步骤和所需要的材料,只是根据手头的现有资料拍成照片发给中介机构,而后中介机构再把资料提交至香港入境事务处。2024年7月前后,王琳得知,对于长期不在港的人士,香港优才计划并不容易申请。为此,她决定前往香港居住。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相关规定,2024年5月6日起,在北京、上海工作的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卫健人才、法律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六类人才,可以凭有关人才证明,单独或者同时申请办理有效期1至5年不等的无限次赴香港和赴澳门人才签注,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门停留不超过30天。王琳就是凭借此类签证前往香港,并在香港停留。

就这样,来香港3个月后,王琳在香港长沙湾买了一个楼龄已有60多年、面积约为5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有三个独立房间,她自己住一间,另外两间出租,所以在香港的生活基本不成问题。

但在香港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11月,王琳在香港遇到了诈骗。当时的情形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她认识了一个懂比特币投资的人,她正好也想学习投资比特币,于是就加入了一个比特币投资的微信群。那个人教她如何使用平台,如何入金和取现,但后来她发现把钱投进去之后却无法取现了。后来,王琳得知,在这一场骗局中,受害者都是40岁以下的人,基本没有像她这种年纪被骗的。

2025年初,王琳收到香港入境事务处通知称,因为相关资料不齐全,她的香港优才计划申请不予通过。 

赴港原因

王琳向记者表示,她是终身学习者,从不沉湎于过去的成果,始终希望将知识应用于社会,而香港的环境比较容易让这样的想法得以落地。转眼间,王琳来香港已一年多,感觉这座城市既能为她的学术研究提供纯粹且前沿的土壤,又能让她在生活中实现个人理念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因此成为她退休后的最优选择地。

王琳深耕生物医学与计算机交叉的生物医学人工智能领域,这正是当下国际学术界的前沿方向之一。去年下半年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均与此有关,以计算机技术解决生物医学问题也已成为明确的行业风向标,而她的专业背景恰好适配这一趋势。

王琳认为,自己本科、硕士攻读细胞生物学,积累了大量生物实验经验,深知生物实验的终极突破需依赖计算机模拟,而香港对这类前沿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反观北京,虽然博士人才扎堆,但即便她拥有德国博士学历,在这样的年纪选择返聘,也难有突出优势。此外,她也不考虑移居德国或者其他国家,她觉得德国缺乏生活气息,而其他国家未必是适合移民的国家。

在生活与人际交流层面,香港的氛围更符合王琳的需求。这里虽然人口密集,但交流场景丰富多元,能让她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在她看来,相比之下,北京虽城市庞大,但却难以形成广泛的交流圈子。另外,香港部分人群,包括一些内地来港定居者和本地居民,存在学历偏低(未上大学甚至只有高中学历)、英语薄弱等问题,这个人群十分关注子女教育但却缺乏与科研相关的认知,这也让王琳有机会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对社会的实际帮助,无论是解答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还是分享科研对子女教育的启发,都能让她的知识与他人产生“连接”。

此外,香港的国际化特质与简单的人际相处模式,也让王琳倍感适配,能让她一门心思投入学术研究与学习。

近年来,越来越多内地人士通过在香港读书、香港优才计划和香港高才通计划等渠道申请到香港工作和生活。对于王琳这种情况,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相比内地,香港对年龄的相关要求会更宽容,但大部分申请者集中于50岁以下,因为50岁以下可以加分,而以王琳的年龄申请香港优才计划未必具有优势。

没有香港身份证

王琳的儿子在北京工作,偶尔会到香港探望母亲。半年前,她儿子也启动了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她本可同步办理,却因两方面原因暂时搁置:一是不想与儿子“挤在一起”申请,希望避开同期申请的竞争或流程重叠;二是申请需准备大量材料,而当时她在香港的条件难以高效完成材料整理,因此未能及时提交。不过,她借儿子通过中介申请的机会,清楚了解到优才申请的流程与要求,直至今年8月,才补充完善材料并重新提交申请,目前仍在等待审批结果。

61岁的王琳若选择重新在香港企业任职,年龄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她计划在香港设立公司,将过往积累的科研成果通过自己的公司进行转化,而且经营自己的公司到100岁也不受限制。但是,因未获得香港身份证,这给王琳的事业规划也带来了一些阻碍。

根据香港相关规定,无身份证便无法在当地工作,更无法完成公司注册,导致科研成果落地香港的计划被迫搁置。而同时,王琳培养的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因内地职场存在“35岁危机”,有不少人也希望跟随她赴港发展,可由于她尚未拿到身份证,无法明确自身在港的发展安排,也就不能给学生们任何承诺,团队赴港的相关计划只能暂时延后。

不过,她也做好了备选打算——如果自己优才计划的申请再度被拒,可由丈夫继续申请;若孩子成功获得香港身份,未来就能通过亲属政策留港。无论如何,在记者看来,这都足以证明王琳在香港扎根的决心非常强烈。

在生活保障方面,没有香港身份证对王琳的基本生活影响较小,她在香港的衣食住行与本地居民无异,购房的申请和步骤也与其他内地居民相同。但在医疗保障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香港本地居民可享受相关医疗福利,而没有身份证的她若在香港就医需全额自费,费用高昂,好在她所属单位的公费医疗可在深圳通用,且深港之间的往返十分便利,如有需要,她在深圳医院开药后,可通过所在大学完成报销,日常医疗需求就此可妥善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广州采访部主任 关注华南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及区域内重大新闻事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