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要经得起审视 | 经观社论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9-22 10:25

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被紧急撤换,学生收到饼干和面包作为替代。供餐企业“上海绿捷”的解释是虾仁里有细沙,但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反馈这道菜有臭味。上海市教委9月18日通报称,已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赴现场调查,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已送检,一周内会出具检验结果。

在许多家长看来,这不是一起偶然事件。长期以来他们对校园餐不太满意:菜品质量差、油炸食品过多、孩子吃不饱、吃不好。尽管多次向管理部门反映,问题也没得到有效解决。罗永浩吐槽西贝“贵且难吃”,上海家长却说:让西贝来竞标校园餐吧。

虽说众口难调,但当很多家长反馈同样的问题,他们的诉求应当被重视;此次虾仁炒蛋被撤换的真正原因究竟如何,公众也期待一个基于检测结果的明确回应。

校园餐必须经得起审视,因为它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切身利益,且涉及面非常之广。中国目前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涉及学生超过2.37亿人,校园配餐不是一件小事。

上海的争议并非孤例,这些年,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7月发布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将于12月1日起执行。这是关于校园配餐服务管理的首个国家标准,从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制作运输、召回程序等多个方面树立规范,被认为是保障校园餐品质的关键一步。

然而,立规只是起点,若执行不到位,再完善的标准也容易流于形式。要让“国标”被严格遵守,我们认为有几个关键点:

其一是公开。公开的表层含义是对每日食谱及食材信息的公示、对食品加工关键环节的展示,但它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开放——包括将食堂有序向家长开放,也包括在前置环节,例如对供餐企业的遴选中,引入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决策。封闭容易滋生猫腻,透明与开放本身就是最好的防腐剂,能有效抑制校园餐管理中的潜在风险。社交平台上家长的反馈显示,凡是餐食满意度高的学校,几乎都建立了家长陪餐制度,家长可以申请进食堂亲自体验餐食;同时家委会在膳食管理和监督上也被赋予了充分的权利。

其二是公正。对公正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推行师生同餐。校长陪餐制早在2013年就在河北邢台推行,2019年4月实施的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但有的地方落实得不到位,校领导作秀式陪餐或者老师“开小灶”的情况并不鲜见。只有师生在同一个锅里吃饭,餐品好坏与老师们的切身利益挂钩,校园餐的质量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其三是选择权。学生和家长实质上是校园餐的消费者。消费者只有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才有博弈的可能。现在很多学校为了管理的方便,不允许学生中午回家吃饭,也不允许学生自带便当。没有选择权,这也是最为上海家长诟病之处。在学校吃不好,又不能不在学校吃,难怪会生出怨言。而且,进一步说,一个没有充分竞争、消费者没有话语权的市场,服务提供者何来的动力持续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校园餐的治理绝非一蹴而就。它关乎孩子的健康与未来,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良知。唯有将“国标”的刚性约束、执行的透明公正、家长的深度参与以及市场的有序竞争有机结合,才能筑起一道经得起审视的坚固防线,守护好每一位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