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1日,“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暨第二十届华中图书交易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动。同期举办的阅见长江·读书沙龙也在书展上举办,在第一场读书沙龙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晋、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和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玉堂四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与时代精神”展开深入探讨。
嘉宾们从文献典籍中的长江记忆谈到创新传播中的文化活化,从历史底蕴的发掘到当代价值的转化,全面展现了长江文化如江水般绵长深厚的生命力。
刘玉堂:陈晋先生,我们现在研究长江文化还是存在一些困惑,你能不能跟我们谈一下如何理解或认识长江文化,把长江文化放在什么背景中来进行考察?
陈晋:长江文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在讲这个概念之前,我想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承?对一个地域文化的敬畏,背后传达的是我们文化的激励,文化激励是一种需求,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期许,更多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许,所以长江文化实际上赋能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凡是对现实和未来有强烈期许,对发展有急切渴望的大思想家、政治家,都会重视长江文化,比如毛主席。
我想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看待长江文化。新时代国家确立了建设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和长征五大主题,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五大版图标识。它们彼此间不是孤立的,比如隋唐时期以后,大运河文化开始了,它实际上发源于长城脚下,它把长城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打通了。更重要的是长征这个人类奇迹,在1930年代,通过人类的脚,通过红军的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带,从长江文化的地域出发,先向西,然后往北跨越了黄河和长江,这个打通的过程,就是各个文化传统相互融合和交流的过程。
长征文化之所以从长江文化发源,背后实际上是对精神的寻找,对真理的寻找,寻找一种革命道路,为了民族复兴而去心灵感应的力量。毛泽东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长征到了陕北黄河岸边,他又写《沁园春·雪》,那时就有答案了,答案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又把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打通了,不仅打通了,而且赋予了历史文明的力度。
我想的第三个问题是长江文化的特点。有个前辈说过,如果长城是中国人在中华大地上写出的阳刚雄健的一撇,那么运河就是雍容的一捺,一撇一捺,组成了一个人,靠着人,我们构建了多元一体的重要思路。如果说长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骨肉,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汗,那么长征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历史弘扬之后出现的一个精神高峰;如果说黄河文化是一张文明积累的弓,长江文化就是蓄势待发的箭,它文化的含量和能量是巨大的。而且长江文化有一个特点,特别爱跨越时空去实现人与自然、历史、宇宙、社会、未来、想象的时代逼问,在逼问中接近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一种哲学的本质。这就是我对长江文化特点的粗浅理解,谢谢大家。
刘玉堂:谢谢陈先生,接下来想先请莫老师谈谈。长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长江文学无疑是长江文化中厚重的篇章。湖北武汉地区在唐宋时期的长江文学中是怎样的地位?特点有哪些?我们希望听您分享。
莫砺锋:各位朋友,各位爱书者、读者朋友大家好!在武汉谈阅见长江主题,从我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唐诗宋词的人来看,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我推荐大家读两本书,都是中南民族大学的王兆鹏教授编的,第一本叫《唐诗排行榜》,第二本叫《宋词排行榜》,这个排行榜不是他自己心中的排行榜,是把古今以来关于唐诗历代的选本作了一个统计——后世编者选、评的次数以及现在互联网上出现过多少次链接,汇总之后的数据统计。有两个结果很有意思:唐诗的第一名,是崔灏的《黄鹤楼》,是在武汉的长江边写的;宋词第一名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黄冈的长江边上写的。我觉得长江文化从唐诗宋词的角度来看,是特别值得谈的一个话题,万里长江是一条闪耀着诗性光辉的江河。
比如杜甫的一生,就跟长江就有不解之缘,他年轻时游历过“东吴”那片区域,可惜那时候写的诗没有流传下来;到了晚年,他有好几年住在长江的一叶扁舟上面,顺江漂流。在徐霞客以前,我们不知道长江的江源是金沙江,那个时候认为长江的源头就是岷江。苏东坡家在岷江边上,后来因为科举搬到了长江下游。苏东坡最好的作品也是在湖北写的,他在长江边上度过了非常压抑的5年,这5年中他以长江为伴,深刻地体味了长江。
我们稍微来考察一下苏东坡作品中出现的长江,他最好的作品可能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这首词的理解,后来的读者也不是完全一样,有的人觉得他抒发的情感有一点点沉。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认为,苏东坡这样的作品,体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境界,怀念的是古代的英雄豪杰。江面上,曾经有英雄豪杰演绎过他们人生的威武雄壮,那么苏东坡当然也联想到自己人到中年、功业无成,于是用对古代英雄豪杰的怀念,去提升他生命的感悟。写到对古代人物的追思,苏东坡很有意思,他没有站在当时赤壁大战双方的任何一边,不是站在南方贬低北方,也不是站在北方贬低南方,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威武雄壮的英雄、周瑜也是英雄,这两个人都是既有武功又文采风流的人,所以苏东坡对他们产生了仰慕。
这是苏东坡在长江边上的5年中,对长江的深刻体会和感悟。他把万里长江和千年伟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态。这种精神表面上并不太张扬,但是坚贞不屈、永不停歇,不停地向前奔流。这样的一种人生精神,可能不光是我们个体应该学习,实际上也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
刘玉堂:谢谢莫先生。我想请问一下聂先生,我们的活动叫做阅见长江,是想通过读书来发现长江、认识长江。我想请问您如何才能读懂长江?如何才能编好、写好、出好长江的书?
聂震宁:我想到一个问题,阅见长江要从读开始,我发现真正要读好一本书,就要重读,千万不要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么一首诗,小学生都学过了,我们就已经非常理解,其实每一次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是在不断地阅读中有不断地发现,不是说已经有了多少长江的诗词文化和历史研究就已经很满足了,要不断重读。
最近,我跟一些经济学家聊天,有两三位都强调要重读。这些经济学家说,重复读了以后,才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见解、甚至是细节,这些细节才是最新的,是真知灼见之所在。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谈人生值得重复阅读的书,长江文化就值得重复阅读。
我想起雅斯贝尔斯曾经有一句名言,大致是说,历史知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发现,不断地得到新的发现的一个过程。写《人类简史》的赫拉利说过,“阅读历史不是为了未来,而是为了当下”。我们要扩展我们的视野,要发现更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然后就会发现我们的历史还有很多的可能性,通过重读可以发现长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昨天我们参加长江好书评选,读到了大量有关长江的新书,这些都是在过去非常好的关于长江的典籍、文献、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长江,学习长江文化,传播长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前段时间许倬云先生去世了,他的书突然又卖火了,其中《长江小史》就卖得非常好。全民阅读就是要多读经典,我们为了经典的解读而做的各种各样的新书,也是为了读经典,也是对经典的重读。所以,我们出版业都是围绕着很多经典在做事。
昨天我还看到了一本书,讲长江流域的“七彩珍珠”,也就是七种文化,从滇黔文化到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赣皖文化还有海上文化,被喻为七颗珍珠,我觉得概括得很好。要深挚地理解长江,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长江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内涵,更多值得我们传承的东西。
刘玉堂:谢谢聂先生,聂先生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反复读书。如果一次就领会了,可能就太天真了,我自己有时候也很天真,以为读了就行了,但是听到聂先生语重心长的分享,我想大家应该是深有感触。几位嘉宾分享完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我想按照程序简单地归纳阐述。
第一就是阅见长江,首先就要涉及颁布长江好书,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围绕长江文化研究、传承、弘扬、保护而开展的。为什么这么重视长江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从主流文化来说是南边的长江文化和北方的黄河文化,从总体来说是多元化的,还有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文化等等。黄河和长江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从历史发源上讲,南炎北黄,南方炎帝、北方黄帝;从图腾角度讲,往往是南凤北龙,南方崇拜凤凰的多,北方崇拜龙的多,所以江苏的出版社叫凤凰传媒;从主食来讲,南稻北粟,南方主要是吃大米,北方主要是小米;从学术思想的主流来讲,南道北儒,南方主要是道家,北方是儒家的发源地。
所以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偏废。我们希望出现的理想状态是江河径流,儒道互补,龙凤呈祥,这样中华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如果不研究长江文化,我们不可能认识一个准确、全面、完整的中华文化,这就是我们的这一系列活动和长江文化艺术界的初心所在。
阅读为什么重要?我曾经参与央视的一部纪录片,我是顾问之一。我记得片头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把人类200万年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书籍的出现只有3分钟,但是人类所有的重大发明创造都在这3分钟之内发生。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所有人类的重大发现都在于要读书,在于读书的力量,没有书不可能有重大发现,没有书世界不可能前进。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这场学术沙龙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