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视力“赢”在起跑线上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9-25 14:26

言咏/文 9月是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好消息是,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诞生了两所“零近视”小学——腊福小学、戈的小学,两校323名学生视力都在5.0及以上。2022年,云南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零近视”,一度也是新闻。 

硬币的另一面是:小学“零近视”本不该是奇迹。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零近视”的学校凤毛麟角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小学生近视率太高了。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这也符合人们的观感:鼻梁上架着小眼镜的孩子太多了。一个五年级孩子去眼科看诊,医生说:近一年眼轴涨得有点快,但十岁还没有近视,已经跑赢近一半同学了。妈妈笑称:这也算赢在起跑线上了吧。 

儿童青少年近视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近视防控也上升为“国家任务”。其实,近视防控的原理没那么复杂,让孩子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根基就打好了一大半。然后无非就是注意用眼卫生,控制屏幕时间等。儿童青少年高近视率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进步时代背后灰暗的一面。当下为人父母者,小学时就戴眼镜的是少数,为什么?因为那时的孩子有充足的时间自由玩耍,而现在的孩子连课间都难以走出教室。当然,电子产品的渗入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不管是线上课还是电子化娱乐,都在消耗孩子的视力。 

更少的户外时间,更多的屏幕时间,孩子的视力当然容易失守。现在的家长比以前的更关注视力:预测变化趋势的远视储备、眼轴增长速度;减缓近视的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营造更好光源环境的大路灯、价值不菲的护眼学习屏……这一代家长对这些概念都十分熟悉。但是,如果所有眼科医生谈近视防控时放在第一位的“大户外”不能保障,其他这些努力便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其实,近视防控没有那么“高大上”,免费的日光就足够。 

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把户外时间还给孩子,让天地间的自由玩耍不再是奢侈品。说实话,要做到并不容易。 

现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好,但松弛感却少了很多,他们的学业任务更重。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生,大多是脖子上挂片钥匙,放学排路队回家,半小时完成作业,有大把的时间和小伙伴疯玩。后来,小学生上下学需要家长接送,“三点半放学”这一本意为减负的政策,却成为困扰家长的难题:自己没下班,孩子放学了,怎么办?于是近几年,在“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的纠偏下,各校都普及了三点半以后的课后服务。然而,或许是为了呈现出课后服务的丰富多彩,学校在这段时间安排了各种拓展课程,内容固然丰富,但却挤占了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不少孩子晚饭后才开始写作业,效率稍微低一点的,8小时睡眠都保障不了。每天2小时户外的最低要求,只能靠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了。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还是他们的学业负担过重,其次才是电子产品的渗透。后者从某些角度看与前者也有关联,线上课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没有清晰的共识和坚定的决心,减负就容易沦为空谈。只有家校都把充足的户外时间作为刚性要求,才有可能落实到位。学校的课后服务阶段,不妨多一些户外活动,少一些室内拓展课。或者干脆把时间交给孩子自习,让他们在校内就完成作业,回家后趁天色早还可以多玩一会儿。家长也不要“既要”“又要”,价值不菲的大路灯和护眼学习屏正是这种心态催生的产物,最终牺牲的还是孩子的视力。 

时代的确在变化,往日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与当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守护不能变,不能物质生活好了,身心健康却不如从前。知易行难,难在共识和决心。家长奋力托举,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何不换种思路:​​让他们的视力,先“赢”在起跑线上?​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