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林:金融要实现创新,唯有改革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9-26 21:17

9月26日,在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围绕科技与金融融合、金融强国建设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尹艳林表示,当前,新一轮以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正在推动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深度广泛应用,正在全方位重塑金融业的底层逻辑,金融服务的边界被不断拓展,催生出众多金融新业态,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新趋势。

尹艳林表示,AI赋能正在加速,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到智能投研、风险控制、合规检查及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各个流程。智能系统替代人工完成重复工作,既快又准,智能体(Agent)助力用户完成转账、账单支付、交易及投资等业务操作。智能投顾从“小众工具”到“财富管理标配”,渗透率超60%,全球智能投顾管理规模2024年达1.8万亿美元。大数据分析评估客户信用风险更精准,信贷审批效率更高;全球数字支付用户突破45亿,移动银行月活用户达32亿。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真实可靠;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尹艳林表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建设金融强国,就要站在时代潮头、开放自信,要引领和顺应金融新业态、新趋势。金融现代化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拥抱创新、把握趋势,是推动金融现代化、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选择。为此,他提出五方面建议:

第一,鼓励创新。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科技赋能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泉,技术迭代将持续推动业态创新。要推动金融业态创新,引领金融发展新趋势,就要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也要鼓励科技公司创新,支持他们协同合作创新。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金融服务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更加有效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满足不同企业、不同群体、不同项目的融资需求。

第二,推进改革。要实现创新,唯有改革,既有金融机构改革,也有监管部门改革。面对新趋势和低利率市场环境,要完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银行的定位,将商业性、政策性、方向性要求更好融合,改革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监管部门要转变监管理念和模式,坚持按业务逻辑而非机构类型进行监管,从机构资质监管转向规范业务行业监管,实现对同类业务“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

第三,扩大开放。只有开放,才能促进改革创新。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要以开放的理念积极拥抱新业态,当前稳定币就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新机遇。面对大国金融博弈,专家普遍赞同先在香港进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点。实际上,要做大人民币稳定币,最终还是要研究探索在境内搞点试点。当然,监管要跟上,稳慎把握节奏和力度。

第四,推动融合。我国金融必须守好服务实体经济本分。同时,要看到跨界融合已成为常态。适应改革开放、创新需要,就必须推动融合,包括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间的融合,各金融业态之间的融合,金融与实体的融合等。推进金融机构科技化、科技公司金融化,将拓宽金融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创新金融工具和模式。加强金融与科技、电商、物流等领域的融合,将创造出更多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场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第五,保障安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守底线,稳中求进。金融新业态在为金融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突出,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强数据安全合规监管。同时,要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监管体系,实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科技,切实提升金融监管能力。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在促进金融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机构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