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挂在嘴边,逢人就讲孩子的情况。要么随时随地夸奖自己的孩子,炫耀自己的孩子听话、聪明、学习好等等。
要么当着孩子的面,拿孩子开玩笑。
更有甚者,公开贬低孩子,说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应逢人讲孩子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
一、逢人就讲孩子的情况带来的危害
在电影《喜福会》中,有一个经典的画面。
妈妈拿着孩子下棋获奖的奖状到处炫耀,导致孩子从此失去了自信。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些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父母把孩子当作战利品或者自己人生的替代品,本质上是在贬低孩子的人格和物化孩子,会给孩子注入一种无价值感,慢慢地就失去了自信。
另一方面,逢人就提孩子,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过一个“镜中我”效应,该效应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自我感觉,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
什么意思呢?就是别人的评价,对我们自我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孩子,主体性比较弱,他人的眼光在自我意识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如果你总是向别人炫耀孩子,你对孩子的过高评价,孩子不完美但真实的人之本性得不到承认,从而发展出一种浮夸感,使孩子在无价值感和极度的自我膨胀之间来回摇摆。
它还可能导致孩子无法完整地接纳自己,而是高度倚重自己的某个单一优势(比如外貌、智力或其他天赋),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获取自尊。
另一方面,如果你拿孩子开玩笑,或者总是贬低孩子。也会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撼动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这时候,他会给自己贴上标签。贴上标签,是非常可怕的。
科技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发表了一篇深度好文《保持渺小的身份》。格雷厄姆在文章中警告道:“给自己贴的标签越多,就会变得越笨。”
就像父母当众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一点事情都做不好。”
他就可能给自己贴上标签,觉得没有能力做好任何事。贴标签很容易,去标签化则很困难。
所以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要总是把孩子挂在嘴边,不要逢人就讲孩子的情况。
二、3个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个,尊重边界,不客体化。
作为父母,首先就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附属品,有自尊,有感受。
因此,就要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要去尊重他。
根据客体化理论,当一个人被主要视为他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非拥有自己权利和感受的个体时,就会发生客体化。
如果父母频繁地将孩子作为谈话的“客体”,可能会无意中削弱孩子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感。
而且,你聊孩子越多,你关注自己就越少。
所以要明确,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不要用孩子来体现自我的价值。
你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尊重孩子。尊重就像空气,有的时候没感觉,没有就会窒息。
2、不要贴标签,而是要去标签化。
有研究表明,父母有时会不自觉地贬低孩子,贬低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隐性习惯。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隐性习惯保持警觉,避免批评、嘲讽或贬低孩子,别拿孩子开玩笑,更不要公开地说孩子不好。
当他们学习新事物时,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哪怕他们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也不要贬损,不要指责,而是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去标签化,更容易让孩子变得自信。
3、比关注孩子,更应该做的是关注自己。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达:即孩子会“欲望着父母的欲望”,却以为这是自己的欲望。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孩子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替父母而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可能从小就被灌输“我们家需要一位医生”的观念。他努力学习医学,并真心认为自己热爱医学,渴望救死扶伤。
但可能在某个中年阶段,他会感到一种深刻的空虚和困惑,发现自己从未问过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他的欲望是“父母的欲望”。
如果父母还有意识地给孩子强加自己的意志,等某一天会给孩子、给你自己带来特别大的困扰和烦恼。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抓得越紧,反而会失去更多。
所以,父母更应该活出自己,这样孩子也能活出自己。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角色”中解脱出来,多关注自己的人生,不要拿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孩子也能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最后总结一下,不要逢人就讲孩子的情况,真的很傻。那么该怎么做?第一个,尊重边界,不客体化;第二个,不要贴标签,而是要去标签化;第三个,多关注自己。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