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融资产再度出手!苏宁易购再获4亿融资

2025-09-26 17:05

作者 胡群

一边深陷ST困局的前零售巨头,一边持续提供资金支持的大型金融机构,一场尚未结束的企业救援行动。苏宁易购将再度拿到4亿元融资,背后站着的依然是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

在2023年获得中信金融资产(彼时为中国华融资产)50亿元纾困资金支持后,苏宁易购再次迎来关键性融资进展。2025年9月26日,ST易购(002024.SZ)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南京融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中原信托设立的信托计划获得不超过4亿元融资,由公司作为共同债务人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此次融资的优先级资金来自中信金融资产江苏省分公司,是中信金融资产在苏宁易购债务重组与资产盘活过程中的又一次实质性介入。在市场对ST易购流动性持续关注的背景下,此次融资能否成为其经营修复的又一转折点,值得深入观察。

4亿资金如何落地?

根据ST易购发布的《关于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的公告》(编号2025-050),该笔融资采取结构化信托计划方式开展。中原信托作为受托人,中信金资江苏分公司出资不超过4亿元认购优先级份额,苏宁方面则以现金、子公司股权及应收债权认购劣后级。这意味着,中信方面承担优先级风险,苏宁则通过劣后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用。

该笔融资的借款主体南京融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5年9月9日、实缴资本仅100万元的新设子公司,经营范围覆盖供应链管理、家电销售、互联网服务、医疗器械等。

苏宁易购在本笔融资中扮演“共同债务人”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保证担保,而是直接作为债务偿付主体,对信托计划承担连带偿还责任。此外,子公司南京鼎邦、唐山易达、郑州易达以名下不动产提供抵押担保,进一步强化信用结构,担保范围覆盖主债权本金、利息、罚息、复利及实现债权的费用。

这些抵押物多为物流仓储类资产,是苏宁易购近年来重点盘活的优质资产。通过将存量资产转化为融资筹码,苏宁易购在不动用现金的情况下增强了信用能力,也反映出其“以资产换流动性”的策略正在系统化推进。

从纾困到再度输血的逻辑

这并不是中信金融资产首次对苏宁出手。2023年8月26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江苏省分公司开展合作,其中首批中国华融江苏省分公司将通过中信信托设立的信托计划,提供在建物流项目纾困资金不超过人民币15.49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公司在建类仓储物流项目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本次融资将有助于盘活公司存量在建类仓储物流资产。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3年10月12日,中信信托官方微信账号发文称,中信信托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金融资产的前身)协同实施的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纾困项目正式落地,项目预计期限为十年,规模上限为5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底,首批资金15.49亿元迅速到位。

2024年5月30日,ST易购发布《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子公司开展融资业务的公告》,中信金融资产江苏分公司通过中信信托设立专项信托计划,为南京苏宁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加电商”)提供总额不超过人民币4.8亿元的运营资金支持。该笔融资将重点用于支持苏宁加电商主体业务及旗下零售云业务的发展。

为确保本次融资顺利实施,苏宁易购旗下三家子公司,湖州苕溪苏宁、山东苏宁易达及南京鼎邦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并提供相应不动产抵押担保。

值得关注的是,公告中明确表述,中信金融资产江苏分公司对苏宁零售云业务在下沉市场的发展潜力表示充分认可,未来拟根据苏宁加电商经营发展状况,在符合估值约定的前提下,探索将其部分债权通过转股方式转化为股权。这一安排不仅有助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也为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尽管融资渠道有所疏通,苏宁易购的担保负担仍不容忽视。9月26日的公告显示,截至目前,公司对子公司担保余额为18.80亿元,占2024年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15.13%;公司对上海星图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提供的担保余额为港币9.08亿元,占公司 2024年度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比例为6.68%。此外,公司子公司对子公司的实际已使用的担保余额为人民币18.82亿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比例为15.14%。

值得肯定的是,中信金融资产此次纾困并未采取“兜底式”救助,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强调资产盘活与业务协同。这种模式既避免了道德风险,也为其他困境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纾困路径,通过专业金融机构的介入,将沉没资产转化为运营资本,实现企业自救与金融安全的平衡。

然而,苏宁能否真正走出困境,取决于能否将外部支持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让资本更有效地服务产业、如何让纾困机制更具可持续性,仍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与企业面前的共同课题。

纾困不是终点,而是重构的起点。苏宁的故事尚未结束,而它的下一步,或将为更多处于转型阵痛中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