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立:数智共赢,中非数字贸易合作的五大机遇

2025-09-29 10:06

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非洲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数贸非洲日”活动以及“数智中非”产业对接会的“共议中非数字发展新路径”圆桌论坛,为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和参与的机会,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中非在数字贸易与产业合作中迸发的热情与潜力。这不仅是一场展会的展示,更是一扇洞察未来的窗口。无论是非洲年轻化的人口结构,还是数字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迫切需求,抑或是绿色能源、制造业、普惠金融的合作空间,都清晰地展示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引擎。基于这次交流与思考,我归纳出五个关键机遇,它们不仅揭示了非洲市场的独特性,更为中国与非洲在数字贸易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向。

契机一:非洲年轻人口与市场红利

非洲被广泛誉为“年轻的大陆”,这一人口结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多项人口研究显示,非洲大陆的中位年龄仅为 19 岁,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约有 70% 的人口年龄低于 30 岁。这种年轻化结构不仅意味着未来数十年非洲将持续释放人口红利,更意味着其市场需求与创新活力正在形成强劲的增长曲线。与老龄化严重的地区相比,非洲年轻人庞大的基数与旺盛的生活需求,注定会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变量。然而,如果缺乏产业承载与就业机会,这种红利也可能演变为社会压力;反之,一旦与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创新创业结合,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推动非洲社会与经济转型的主力军。

这正是中非数字贸易合作的关键命题。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把年轻群体视为未来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电商、社交电商、移动支付、智慧零售等中国积累丰富的数字化场景,正与非洲年轻人对互联网的天然兴趣高度契合。同时,数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释放红利的必经之路。通过建设教育和孵化平台,中非合作不仅能帮助非洲年轻人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还能为产业合作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谁能率先在这片年轻土地上建立信任与价值创造,谁就将在未来的中非数字经济格局中掌握主动。

契机二:数字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迫切需求

非洲年轻人对互联网的热情有目共睹,但他们的认知往往局限于“互联网是挣钱的工具”。短视频、电商代购甚至博彩类应用,成为不少人眼中通往财富的途径。这种现实虽充满活力,却也揭示出数字社会认知的局限:互联网不仅是收入渠道,更是知识传播、技能提升、社会治理和产业升级的综合生态。如果认知长期停留在“快钱模式”,数字经济就难以实现深层次发展。

这为中非合作提供了直接机遇。非洲亟需大规模的数字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从编程、数据分析,到数字营销、金融科技,再到智慧农业和绿色能源中的跨界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显示,非洲数字教育供给与需求存在巨大落差,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匹配上更为突出。中国在职业教育、在线教育和产学结合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果这些经验能够在非洲落地,将不仅改善就业与民生,还能为中非企业合作培养长期的人才储备。教育与认知的提升,将决定非洲年轻人口红利能否真正转化为产业红利,而中非合作完全可以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推动者与受益者的双重角色。

契机三:绿色能源赋能可持续数字化

非洲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潜力举世瞩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研究指出,非洲大陆的太阳能潜力占全球可开发总量的 40% 以上,风能、水能与地热同样资源丰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非洲未来数十年的能源需求将大幅上升。如果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不仅难以满足需求,还会引发环境与气候风险。绿色能源的开发,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选择,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数字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能源的基础之上。从数据中心到电商物流,从产业园到移动支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稳定且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绿色能源的开发因此与数字经济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紧密相连的双轮。中国在光伏、风电、水电和储能方面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工程经验,结合绿色金融工具,可以在非洲形成“清洁能源+数字产业”的整体方案。通过绿色能源驱动的产业园区与智慧城市建设,中非合作不仅能满足民生需求,还能为数字贸易提供长期的能源保障,奠定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底座。

契机四:制造业为数字经济筑牢根基

任何数字经济的繁荣都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对于非洲而言,数字化要想避免成为“空中楼阁”,必须依托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是工业化的核心环节,也是就业创造、社会稳定和产业链协同的基石。非洲如果没有制造业的承载,就很难让数字化应用真正形成产业闭环和市场规模。

中非合作在这一领域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 666 个工业小类的国家,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能储备,而非洲各国正渴望通过引进制造业产能带动就业和产业升级。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不仅是产能输出的机遇,更是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与非洲产业结合的机会。产业园区正是这种合作的最佳载体,它们既能聚合资本、技术和人才,又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通过建设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数字化产业园,中非能够在提升非洲产业基础的同时,快速嵌入数字化服务,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的双重价值。

契机五:金融与支付生态的协同驱动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而支付是数字经济的神经中枢。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非洲超过 60% 的成年人没有正式银行账户,金融服务的缺口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肯尼亚 M-Pesa 的成功证明了创新支付模式的巨大力量。移动支付不仅提升了金融可得性,还让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市场活动。支付效率和安全性,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能否进入区域与全球市场,也决定了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能否实现规模化。

在“一带一路”和非洲自贸区的推动下,第三方支付与金融科技结合,正在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引擎。从区块链到数字身份系统,从跨境支付清算到普惠金融平台,再到 RWA(现实世界资产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型融资渠道,都为中非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通过将农业、碳资产、基础设施收益等现实资产数字化,非洲可以获得更多融资渠道和透明的资本流动机制,而中国的企业和机构则能凭借在支付科技和数字金融上的积累,为这些体系注入经验与动力。支付生态一旦与产业园区、供应链体系相结合,就能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使金融真正成为推动中非数字经济落地的引擎。


结语

五大机遇构成了中非数字贸易合作的整体图景:人口是起点,教育是桥梁,能源是底座,制造业是骨架,金融是血脉。这些环节一旦连成体系,非洲的数字经济就能真正生长起来,而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深度共赢。

世界正处在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的关键十年,中非能否把握住这些机遇,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格局。非洲的年轻人渴望更好的生活与就业,中国的企业渴望更广阔的市场与伙伴,这种需求的交汇正是历史赋予的契机。通过数字贸易作为牵引,把教育、能源、制造和金融等环节紧密结合,中非合作不仅能推动经济增长,更能构建一个新型产业文明。

机遇稍纵即逝,合作正当其时。今天的中非合作,需要的不仅是市场进入,更是战略布局;需要的不仅是短期成果,更是长期机制。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应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共同推动“数智中非”的新篇章。未来的中非数字贸易,不仅是一种经济合作模式,更是全球南方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象征。谁能率先行动,谁就将在新一轮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中占据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