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突破4000美元,是周期顶点还是新起点?

2025-10-07 15:02

作者 胡群

10月7日,COMEX黄金期货价格盘中一度触及4000.1美元/盎司,突破4000美元关键心理关口,创下历史新高。截至当日发稿,金价报3986.4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达50%。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标志着黄金在多重宏观变量交织下的资产地位进一步强化。从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到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再到主要经济体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正从传统避险工具演变为全球储备结构再平衡的重要载体。

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387亿美元,较8月末上升165亿美元,连续两个月站稳3.3万亿美元之上,为2015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同期,央行黄金储备升至7406万盎司,较前月增加4万盎司,实现连续第十一个月增持。尽管增幅持续处于低位,但这一趋势背后,折射出中国在国际储备管理上的深层战略考量。

国际金价的加速上行,始于2025年3月突破3000美元/盎司,并在9月底跨越3800美元关口,10月7日盘中触及4000.1美元。这一系列突破,不仅是价格层面的跃升,更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对实际利率、货币政策和地缘风险的重新定价。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于9月25日发布观点显示,在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实施宽松政策、而通胀仍处于相对高位的背景下,美国实际利率有望继续下行,这对黄金构成结构性支撑。

“我们认为金价或有进一步的上涨空间,因为在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宽松政策和通胀仍然高企的情况下,美国实际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从而利好黄金。”该机构分析称,“随着金价持续上涨,我们预计中国黄金ETF持仓量或将恢复。此外,中国香港最新的施政报告中计划拓展在港黄金储备,并建立黄金中央清算系统,亦有望为金价提供支持性背景。”

从中国官方储备数据看,黄金储备的持续增持已成为明确趋势。2025年9月末,央行黄金储备达7406万盎司,较8月末增加4万盎司,虽为2024年11月以来最小单月增幅,但已是连续第十一个月增持。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9月美联储恢复降息,美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干预增加,叠加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导致金价波动加剧。在此背景下,央行增持节奏放缓,更多是出于成本控制的审慎考量。

王青进一步分析认为,从长期战略角度看,增持黄金的需求正在上升。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官方国际储备中黄金占比为7.7%,显著低于15%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他认为,这意味着我国在优化储备结构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持续小幅增持黄金,既是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必要举措,也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的重要支撑。“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等角度出发,未来央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

黄金作为最终支付手段和信用锚定资产,其战略意义正被重新评估。历史上,黄金储备与主权货币信用密切相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虽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但其作为“无国籍货币”的属性,使其在危机时期始终具备不可替代的流动性与信任基础。

当前,全球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主要经济体债务水平高企、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面临质疑。在此背景下,多国央行纷纷增加黄金持有量。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球央行黄金净购买量已连续多个季度保持高位,中国、波兰、新加坡、印度等国均为主要买家。

中国央行的增持行为,既是对这一趋势的顺应,也蕴含更深层的政策意图。一方面,通过增持黄金、适度减持美债,可降低对单一货币资产的依赖,提升储备安全性;另一方面,黄金储备的增加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内在价值支撑,为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国际结算中的使用提供信用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黄金储备的积累并非短期投机行为,而是一项长期战略。即便在金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央行仍坚持“小步慢跑”式的增持,反映出其不追求短期成本最优,而着眼于长期结构优化的决策逻辑。这种“逆周期”操作,恰恰体现了主权储备管理的审慎性与前瞻性。

黄金突破4000美元,是否意味着泡沫正在形成?或许问题本身已不再重要。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货币体系面临重构、地缘格局深刻演变的今天,各国为何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黄金这一贵金属?

当美元的信用边界开始松动,当金融市场对“安全资产”的定义发生迁移,黄金的回归,或许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新秩序的序章。在全球治理碎片化、传统安全资产属性发生动摇的今天,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储存形式?美元体系提供的流动性固然不可或缺,但黄金所代表的超越主权的终极清偿能力,其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