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0-10 16:56
编者按:2025年,创新药已成为最具活力与突破性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掀起了股市投资热潮。在这股浪潮之中,一批中国药企正悄然转身——它们不再满足于快速跟进,而是勇敢挺进前沿领域,探索原创研发的深水区。我们试图探寻,这些企业如何在全球竞合、资本起伏与政策引导的复杂生态中淬炼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创新突围之路。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晓诺
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调节性T细胞,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避免攻击自身组织,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提供了新方向。
“又是免疫治疗得奖。”看到消息后,维立志博-B(09887.HK)创始人、董事长、CEO康小强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肿瘤等很多疾病,都与免疫息息相关。维立志博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创新药企,目前处在临床阶段。
肿瘤免疫疗法自1980年代兴起,其原理是利用并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摧毁癌细胞。2014年,两款有划时代意义的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获批,即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与默沙东的“K药”。
PD-1药物证明了免疫治疗是在化疗、放疗和手术之外的可行治疗思路,展现出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2024年“K药”的全球销售额约为320.56亿美元,在2023年—2024年,“K药”均蝉联全球“药王”。
PD-(L)1靶点也成为近年肿瘤治疗领域中最“卷”的赛道之一。在国内,获批的PD-(L)1单抗已经有20款。然而,在PD-(L)1获批之后,还没有下一款类似的重磅药物获批。同时,PD-(L)1抑制剂单药的治疗应答率仅约20%,即对约80%的肿瘤患者来说无效。
后PD-(L)1时代的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依然有着广阔的可能。
2025年8月,康方生物(09926.HK)、信达生物(01801.HK)等国内头部药企也都强调了自己的免疫疗法2.0战略,通过更为复杂精细的调控,发挥免疫系统作用。
维立志博是国内最早一批做肿瘤免疫疗法2.0的公司,其英文名即Leads Biolabs,意即“立志”成为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的领跑者。
不同于上述几家企业,维立志博最初便决定重点解决PD-(L)1等现有疗法不能治疗的疾病。目前维立志博共有14款候选创新药,其中4款在全球临床进度前三,有望成为全球first-in-class(同类首创)药物。
10月8日,康小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表示,“把肿瘤病人完全治愈,目前看来是太难了。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把它变成慢性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让人们生了病之后不太恐惧。免疫治疗是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式。”
治疗PD-1无效的癌症
康小强1990年在国内读完医学硕士后,赴美读博。1994年,他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进行博士后阶段研究,加入了“免疫治疗之父”Steven Rosenberg的实验室。在此期间,康小强产生了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强烈兴趣,他也在这间实验室结识了赖寿鹏,两人在2012年共同创立了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维立志博。
康小强对维立志博的理想,则来自他1998年加入的ImClone(英克隆)公司。这家纽约的创新药企专注于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尤其是2003年上市的西妥昔单抗,这是全球首个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IgG1单克隆抗体,至今仍是年售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康小强也参与了它的开发和商业化。
2008年,英克隆公司被礼来收购,康小强也加入了礼来。
2014年,康小强辞任礼来资深免疫学科学官,回到中国创业,他希望能在中国“克隆”一家做免疫治疗的英克隆公司。
2014年时国内的创新药生态还相当贫瘠。但康小强相信,回国创业就像买股票时要在估值低时入手,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的健康需求必将释放,中国创新药行业也一定会发展起来。果然,2015年药审改革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筹建公司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选择管线。当时肿瘤免疫治疗中,最热门的赛道莫过于PD-(L)1靶点。
“我们一开始也想做PD-(L)1,但2014年回国调研时,我们发现已经有二三十家公司在做这个靶点了。我觉得市场不需要我们。”康小强说,PD-(L)1的总体应答率在20%左右,还有约80%的病人不能获益,所以他们决定去做PD-(L)1不能解决的问题。
选择管线的战略,主要是科学问题。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在于利用存在于免疫系统等处的T细胞,它可以识别并清除肿瘤等异常细胞。T细胞上面有CTLA-4、PD-1、LAG-3等20多个免疫检查点,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可以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功能——这便是PD-(L)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基于此,维立志博在筹备时便选择了LAG-3靶点,开发与PD-1同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可通过联用协同起效。
为了更好调动免疫系统,维立志博还选择了4-1BB、CD3等靶点作为重要管线。PDL1/4-1BB双抗则不仅要发挥T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大幅增加其数量。CD3双抗则属于T细胞衔接器(即TCE),它可以将原本不杀伤肿瘤的T细胞拉到肿瘤旁边,使其杀伤肿瘤。
维立志博筹备之初的战略延续至今。2025年,维立志博有了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即以4-1BB为代表的IO2.0(免疫治疗2.0)平台、以CD3双抗为代表的TCE平台及ADC(抗体偶联药物)平台,他们认为这将定义肿瘤学的未来。
然而最初有些投资人并不认可维立志博的管线,部分原因是百时美施贵宝和辉瑞的第一代4-1BB激动剂开发进展不佳。投资人更看好PD-1。有些公司在CXO(医药外包组织)买PD-1细胞株,一年多时间就可以进入临床I期试验。因此有投资人对康小强说,你们速度比较慢。
康小强则认为不能这样比较。“如果药物做不出独特性,是跑不过信达生物、恒瑞医药这样的公司的”。这也让维立志博没有陷入PD-1的内卷。康小强坦言:“如果我们当时做PD-1,现在会非常被动。我不知道公司会怎样。”
如今,PD-L1/4-1BB是维立志博进展最快的核心产品(代号LBL-024),正在国内进行III期临床试验。据康小强介绍,该药物是在所有4-1BB单抗或双抗中,首个完成关键性临床入组的药物,有着first-in-class潜质。
LBL-024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Ib/II期临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5日,在52名疗效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75%,疾病控制率为92.3%。2024年,中国药监局认定该药为后线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突破性疗法,FDA也授予其治疗神经内分泌癌的孤儿药认定。
IPO融资额趁热翻倍
康小强很重视战略。在管线选择上,他认为选择大于努力,如果方向不对,越努力越错误。
同样重要的,还有融资战略。
上市之前,维立志博总计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募资10.84亿元,一路吸引来恩然创投、正心谷资本、汉康资本等著名机构。2015年7月天使轮时,公司投后估值4000万元,2024年11月C+轮已涨到31亿元。
康小强认为,在2021年的C轮融资中,他们正确地把握到了节奏。当时生物医药一级市场仍然活跃,热钱充裕,维立志博本计划募资3亿元,但康小强注意到,港股创新药公司的股价正在下降。他觉得市场有正在破裂的大泡沫,果断决定将融资额翻倍。
于是,在2021年9月,维立志博完成了6.07亿元的C轮融资。资本寒冬随后降临,维立志博已提前备好了充足的粮草。
“要在有钱的时候融资,不要在没钱的时候融资,”康小强总结道。
类似的,2025年7月,维立志博适用《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规则在港交所上市。康小强说,IPO的原计划募资额是1亿美元,但因为2025年创新药二级市场从寒冬复苏,热情高涨,维立志博决定上调预计募资额至1.89亿美元(含绿鞋)。
在这个盛夏,二级市场的热情毫不含蓄。维立志博的基石投资者包括腾讯、易方达、正心谷资本、高毅资产等。7月25日,维立志博以35港元/股正式发行,成为2025年第8家上市的18A公司,首个交易日盘中一度上涨127%,收盘价67港元。首个交易日,散户认购倍数达3494.8倍,创造了港股18A医疗创新板块的历史最高纪录。
上市是件皆大欢喜的事,而康小强用“平静”形容他上市那天的心情:“我们比较冷静,知道生物制药的周期有高有低,高的时候也不狂喜,低的时候也有信心。”
有望迭代CAR-T的双抗
2025年9月下旬,中国的中关村FIC创新药战略发展联盟(ZFIC)正式启动,该联盟旨在推动中国具有first-in-class潜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国际化。康小强出任副理事长。
康小强喜欢做first-in-class药物,他认为这代表了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方向。
除了全球进度第一的PD-L1/4-1BB双抗以外,维立志博的两款CD3 TCE药物也均全球领先。维立志博的MUC16/CD3双抗(代号LBL-033)已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将同靶点药物推进临床阶段的公司仅有再生元。
维立志博的GPRC5D/CD3双抗(代号LBL-034)已完成II期试验首例患者用药,并已经获得FDA的孤儿药认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跑在前面的,仅有强生的已上市药物塔奎妥双抗,还有齐鲁制药同靶点药物,已在今年8月进入国内III期临床。
临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GPRC5D/CD3双抗在高剂量中表现出类似于CAR-T的疗效,且未带来额外安全性风险。CAR-T药物在血液瘤治疗中疗效优越,但更知名的是其动辄百万元一针的天价。康小强说,GPRC5D/CD3双抗的价格至少会低于CAR-T的五分之一,且灵活性更强,病人的经济负担会更轻。
此外,维立志博还在验证全新的TCE-ADC平台,该平台尝试联合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属于全球独创的新概念。
“做独一无二的东西,是最困难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康小强认为,做first-in-class也是一种战略,如果没有这类药物,许多公司的估值不会很高。同时他也认为,first-in-class也意味着高风险,不能一味去追求,需要仔细的科学转化。
维立志博距离上市最近的PD-1/4-1BB,首发适应证将是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4年中国约有17200人患该癌症,预计在2030年增至23100人。维立志博预计于2026年第三季度向中国药监局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预计于2027年第二季度获得有条件批准。
康小强解释道,选择这样一个罕见瘤种作为首发适应证,首先是因为发现疗效好,有利于尽快获批,公司计划以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为突破口,逐步扩展到其他中型、大型癌种,今年要扩展到8个适应证,明年扩展到10个。
在商业化方面,康小强认为,短期来说还是海外的BD(商务拓展)更重要。但他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市场还比较小,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也重视创新药的定价,中国市场的前景广阔。
目前,维立志博的商业化打算采取轻资产策略,与CDMO(药物生产外包公司)合作开展生产。康小强表示,这不意味着以后维立志博也不打算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而是要根据商业化进展去综合考量。
“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康小强说,“我非常喜欢《毛泽东选集》中隐藏的一种思维:积小胜为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