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0-11 16:12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创出了新高:总计8.88亿人次出游,总花费超过8000亿元。为了迎接海量游客,各地政府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江苏、湖北、辽宁等多省一把手走上街头,来到古城墙、小吃街、文创店,为当地旅游业站台。
地方政府的热情可以理解。与动辄上百亿元投资的传统大型基建项目和工业项目相比,文旅在规模上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文旅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的普惠性。文旅支出大部分不会流向机器、钢筋和水泥,而是会源源不断地流向拥有各类技能和才能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街头小店的经营者、夜市烤串的师傅,也可能是在古建筑群中穿着汉服表演的演员。
对当下背负着债务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地方政府而言,文旅所代表的经济发展动能尤为宝贵。
过去二十多年,“投资于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为引擎,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在产业和基建方面的巨大规模优势。但是以“投资于物”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固然能够带来更多高价值的就业岗位,但随着自动化的推进,其带来的普通就业岗位数量要远小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在一件售价100元的工业品中,人工成本占比可能不到10%。由于资本投入的回报更为突出,劳动力在产出的财富分配中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少。这会导致居民收入增长面临压力,进而限制总需求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宏观经济数据与个人感受之间的“温差”。
基于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在财富增长中的重要性,要让人在财富的创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要让财富的增值服务于占据大多数的普通人。这将带来更具包容性的长期增长。
要让人在财富的创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更有效地“投资于人”,以一种更长远而非短期功利的心态“投资于人”。
拿教育来说,从巩固普惠性学前教育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到高等教育改革和终身教育机制建设,我们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这种“高”不仅仅是指学历上的高,也不是单指持有多高级别的资质证书,而是技能的多元和精深。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禀赋,这些禀赋在锻炼和培训后,能够胜任不同岗位、满足不同市场需求。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劳动技能培训,让更多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也需要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市场。从个体角度来说,这种丰富和多元来自人们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这些不同的兴趣爱好既创造了不同的市场需求,也为具有不同性格和才能的人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他们可能正是需求的提供者。
因此,投资于人必先尊重人。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界限内,尊重这些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就是呵护一个个活力迸发的新市场。比如近年各地快速发展的漫展、脱口秀表演等新商业场景,为大量有才能的年轻人带来了新的舞台,也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投资于人更是为了每个人。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配,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大力投资于人,正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的机会,并从经济增长中更多更公平地获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进一步释放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动能。
这对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包括持续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让劳动者获得与增长相匹配的回报。再分配环节也要充分地发挥调节功能,通过个税抵扣制度的调整、社会保障的加强、转移支付等手段增加家庭收入和民生投入。
说到底,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是财富增长的目的。当人的潜能被充分激活,众人汇聚的创造力与消费力,将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充沛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