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卧底两家论文中介机构,发现其年运作论文量超18万篇、年收入8000万元;央视财经则曝光“AI枪手”批量生产假论文、社交平台公开招揽生意的乱象。
从代写到代发,从伪造参会证明到操纵期刊录用,论文工厂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暴利驱动的黑色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侵蚀学术诚信,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什么让“论文工厂”得以存在?
论文黑色产业链的三个重要环节
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基本梳理出论文黑色产业链的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枪手”流水线。“论文工厂”已经从从传统人工撰稿转向了“AI+枪手”的工业化生产。央视财经曝光,阳江市某电子产品商行以“学术文案撰写专员”之名,招募写手用AI软件批量生成论文,输入相关信息,软件几分钟出初稿,再经润色成“成品”。武汉某网店以“论文查重服务”为幌子代写,年销量超 40000单,上游企业接单后转包给线下写手团队“走量”生产。红星新闻卧底的中介机构采用“分级代理”模式,普通写手生产本科、专科毕业论文,报酬几百元;“高级枪手”承接硕士、博士论文或核心期刊稿件,靠拼凑文献、伪造数据完成。一名销售透露,销冠月入 2 万元,普通销售也能获利。
第二个环节是代发的“独家资源”。代发关键在于伪造“发表渠道”。红星新闻调查的机构宣称与20余个维普电子期刊、9个知网会议电子刊“独家合作”,甚至能操作核心期刊“关系稿”,负责人直言“非渠道稿会被拒收”。为掩盖真相,他们开具虚假会议邀请函、参会证明,伪造论文录用通知。这些机构制定详细“报价表”,基础代发费 800—3000元/篇,销售可随意加价,还有负责人以高价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溢价近3万元后个人提成2万元,论文被明码标价。
第三个环节是寻找买家。除信息泄露外,医护群体成为精准营销的“重点目标”。红星新闻记者卧底的机构要求员工“扫楼”医院,逐科室加医护人员微信,利用其职称评审、课题申报需求推销。机构掌握数万名医护的个人信息,通过伪造宣传册诱导添加。一名销售传授话术,让医护人员收下册子加微信,大概率能成为客户。
为何论文代写代发屡禁不止?
论文代写代发猖獗的背后,是功利化评价催生的“刚需。不必讳言,科研与职业评价体系的“唯论文”导向,让论文成为衡量个人学术能力、职业晋升的核心标尺。
对医生而言,晋升职称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尤其是核心期刊。《2025年医疗行业人才需求报告》显示,三甲医院招聘普遍要求博士学历,硕士仅能竞争县级医院岗位。教育部统计数据也发现,医学类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持续扩张,年均增长率约15%,但医疗体系高端岗位增量有限,这就导致了“学历通胀”。
现实中的另一个境遇则是,来自小红书的跟帖留言就提到了临床医生要每天辗转于诊室和病房,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实验,也没有时间去写论文。这样的声音折射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临床医护人员承担着繁重的诊疗任务,日均门诊量动辄数十上百人次,夜间急诊随时待命,客观上确实难以抽出系统性的科研时间与精力。但必须明确的是,这并不能成为寻求代写代发的借口。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当前“唯论文”导向的评价体系在设计时,未能充分考量一线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境遇。
破除论文工厂、论文黑色产业链,需改革“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标准。对科研人员,应建立“代表作+实际贡献”的多元评价体系,重点考察成果的创新性、应用价值,如临床医生的诊疗方案优化、工程师的技术专利转化等,而非单纯追求论文数量与期刊级别。
从监管角度来看,取证困难与惩戒乏力也导致了论文代写代发黑色产业链的肆意滋生。论文代写代发的隐蔽性导致监管难度大,交易多通过微信、支付宝私下转账,伪造的邀请函、录用通知难以溯源。
2019年,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就包括买卖、代写论文或项目申请书,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目前,对论文代写代发的惩戒多为通报批评、取消资格,同时对产业链上下游处罚多停留在罚款与关停,容易导致违法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平台方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加强关键词审核,屏蔽“代写论文”“论文包过”等违规内容。
整治论文乱象,需要从评价体系到监管体系的系统性改革,也需要监管与技术同时发力,对论文代写代发全链条进行打击,构建起一道学术健康生态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