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八大国企,华为要做“英特尔”?

2025-10-16 15:02

汽车纵横全媒体


在可预见的未来,华为应该不会再亲自下场造车。但这并不意味华为只甘心做一个普通的“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其目标很可能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英特尔”。


在汽车行业,华为大概率可以不用像手机一样,被“逼上梁山”了。

8月底,随着中国一汽与华为正式达成深度合作,国内所有主要的国有汽车集团(包括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奇瑞、江淮)均已进入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朋友圈”,再加上赛力斯、比亚迪等民营车企,以及一汽奥迪、上汽奥迪等合资品牌,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生态版图不断扩大,甚至被媒体称为“中国智能汽车的技术底座”。从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华为的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产业,提供增量ICT部件和解决方案开始,一路走来,华为遭受过质疑和阻碍,但在技术得到市场验证以及智能网联大潮的推动下,终于迎来了“遍地开花”的今天。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当年“因3G网络设备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做终端(即智能手机)来帮助网络测试过关”的故事不会再重演,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华为应该不会再亲自下场造车。但这并不意味华为只甘心做一个普通的“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从目前的多领域全方位布局来看,其目标很可能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英特尔”。

从“灵魂论”到“一统江湖”

若论在华为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前进道路上最大的争议,莫过于上汽集团前董事长陈虹于2021年6月在股东大会上提出的“灵魂论”。

彼时,有人建议采用华为(自动)辅助驾驶方案。陈虹表示,上汽无法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因为一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会成为“灵魂”,而上汽则沦为“躯体”。他认为:“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后来,他对此进行了阐释:“早前拒绝与华为合作,是想要让上汽把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建立起来,至少保证有一套属于上汽自己的东西,再跟华为合作。那时候上汽一穷二白,电子电气架构什么都没有,还是最老的分布式架构。如果当时就采取了华为的方案,就没有今天的零束,也不会有上汽自己自主的电子电气架构。”

虽然陈虹解释称并非完全拒绝与华为合作,但“灵魂论”成为了当时几乎所有主流整车企业的担忧,导致在与华为开展合作时产生动摇。有媒体报道称,国内某家传统车企就因为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没有议价权,内部以11∶0的投票终止了与华为已有的合作。

但华为还是凭借着在智能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和沉淀,找到了突破口。

2020年10月,华为发布了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即Huawei Inside模式),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5大智能系统(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智能化部件。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之前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车企包括北汽、奇瑞、长安和长城。其中,早早就开始和华为紧密合作的北汽,旗下的产品落地较早。2020年10月,搭载华为MH5000 5G芯片的通讯模组的极狐首款纯电SUV车型极狐(ARCFOX)阿尔法T正式上市;2021年4月17日,极狐联合华为发布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由于是华为鸿蒙系统首次落地车机,因此也被业内称为“华为第一车”,被寄予厚望。然而遗憾的是,“起了个大早”的极狐未能取得预期中的销量成绩,始终不温不火。

业内人士认为,极狐未能“起飞”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双方当时的合作采用了“HI”模式,尽管与华为和车企的另一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相比,“含华量”高了不少,但仍低于“智选车”模式(即此后的“五界”)。这也是为何后来由华为深度参与产品设计、营销甚至渠道铺设的“问界”能够“火爆”的原因之一。同样的理由,也可以用来印证,与问界同期“出道”的阿维塔为何销量也不如问界。当然,应当强调的是,阿维塔走高端化路线,销量不及更“亲民”的问界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好在问界的成功,让车企看到了华为赋能的价值,甚至业界专门创造了“含华量”一词,用来衡量车企与华为合作打造的智能汽车产品中华为参与的程度。华为的汽车业务自此迎来转折,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五界”并行,各有千秋

世事往往都是如此,当你还不够强大时,需要扶持却难上加难,可一旦成长为强者之后,打着“助力”旗号的却纷至沓来。

在问界得到市场肯定迅速“走红”之后,华为在2023年-2024年迎来了一系列的新合作项目或原有项目升级,并落地了多款车型。而此时华为的内部,一场关于“智选车”模式和“HI”模式的竞争也落下了帷幕。2023年2月,时任华为车BU首席运营官兼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的王军被曝离职,有消息称王军在同年9月调整担任该部门的战略顾问,但未得到官方证实。与此同时,作为“智选车”模式的主要推手,余承东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当时的主要负责人,虽然华为没有放弃“HI”模式,这依然是华为与车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但“智选车”模式自此打开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了“五界”并行的现状。

其中,最早诞生的“问界”,作为鸿蒙智行体系的起点,也是目前“五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子品牌,更成为了鸿蒙智行体系的销量担当。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8月问界共交付40012辆。截至目前,问界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75万辆。得益于问界的“大卖”,赛力斯在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也达到了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智界”的经历略有些坎坷。继2023年8月,奇瑞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后,当年12月9日,智界旗下首款车型智界S7就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然而由于产能等问题未能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今年1月,双方合作迎来转变,奇瑞成立了安徽智界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8月7日,智界宣布品牌进入“2.0阶段”,华为将全流程把控产品定义、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奇瑞则退居幕后,转为制造支持方和产能保障方。对此,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在今年5月的一次公开会议上透露:“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我们也与华为battle(争论)过,但最后发现,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遇到挫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产销快讯显示,今年前8个月,智界R7的销量已经达到43826辆,相信后期还有希望取得更好的市场成绩。

最早与华为开展合作的北汽,也“升级”成为了“智选车”模式。“将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开展智选合作,首款车型定位为高端智能纯电动轿车。”2023年10月,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为满足新车型设计及投产需求,公司将现有BE22平台全方位升级,打造北汽新能源新一代高端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平台。”2024年8月,北汽与华为携手打造的享界S9上市。根据官方数据,享界S9上市后24小时内收获了2500份大订单。根据中汽协发布的产销数据,今年1-8月,享界的销量已经超过15000辆。

尊界虽然“诞生”较晚,但起点却比其他“兄弟”都要高。2023年12月,江淮汽车发布公告,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2025年2月,鸿蒙智行举行尊界技术发布会;5月,华为和江淮合作打造的尊界首款产品——尊界800正式发布,这款被余承东誉为“中国智造走向高端化开端”的作品,一经上市就取得了“开门红”。余承东透露,尊界800上市100天大定订单量突破14000辆。

华为和上汽最新达成的合作成果——“尚界”,旗下首款车型尚界H5于9月23日上市,销量还有待后续数据发布。但根据官方消息,该车自8月25日开启预售以来,订单量已突破10万,未来不容小觑。

越来越多车企选择华为

“五界”获得快速进展的同时,华为的“HI”模式也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拓展,“乾崑智驾”成为了越来越多车企的选择。前不久华为宣布,乾崑智驾系统搭载量正式突破100万辆,截至2025年8月7日,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车型数量超过22款,截至2025年7月底,华为乾崑智驾活跃用户数成功突破70万人,累计辅助驾驶里程超40亿公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华为目前的智能驾驶技术确实在国内属于第一梯队,与理想和小鹏并列。这主要得益于华为多年来的研发投入,并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闭环。根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的说法,华为智能解决方案BU 2024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拥有研发人员8000人。另一方面,在认真审视以及深刻理解自身的优势之后,华为在智能驾驶技术上采用的是“全栈自研”策略,从传感器、硬件平台、操作系统、软件算法到云技术,通过将华为既有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延伸至汽车产业,建立起了其他企业很难拥有同样高度的“护城河”。

但仅凭此,恐怕还不足以让八大国企“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华为牵手,甚至双方出资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牢牢“绑定”在一起。促使传统车企与华为合作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恐怕还是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此前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裹挟着几乎整个汽车行业,导致车企在被迫降价、利润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也影响着车企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更雪上加霜的是,在国家出手遏制智能驾驶过度宣传前的“大跃进”时期,智能驾驶几成标配,导致车企迫于形势必须跟进,否则就会被拉开差距、丢失市场份额。但鉴于自身在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实力相对有限,与华为合作就成为了审时度势后最务实的选择。

“华为前期与一些主机厂的合作,让车企看到华为并不是想象中颠覆行业的‘洪水猛兽’,反而有效建立了与车企共赢的生态圈。”一位智能座舱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最重要的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落地应用层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技术方案的先进性与性价比成为行业共识。面对关乎生存的智能化竞争,传统车企作出了更理性的选择——为产品搭载业界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

身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华为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解决方案,目前拥有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两大核心解决方案品牌,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载光、智能车控、智能车云等汽车智能化领域。更重要的是,华为为整车企业贴心地提供了三种合作模式——智选模式、“HI模式’和零部件供应模式。

过硬的技术、多种合作模式的选择再加上行业内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口碑,让华为智驾甚至成为了汽车产品营销的“加分项”,华为的汽车“朋友圈”得以变得越来越大。最新消息显示,一汽红旗将于明年推出采用华为全栈解决方案的车型,功能包括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控、乾崑车云服务等。

以“乾崑智驾”为中心打造闭环

但这只是华为构建智能汽车闭环的第一步。

分析认为,通过采用多模式并行的策略,华为既能以零部件供应商身份提供芯片、智驾系统等核心技术,也能以全栈方案伙伴深度参与研发,还能通过鸿蒙智行主导产品定义与渠道销售,华为正全方位渗透产业链,逐步掌握智能汽车时代的行业话语权。在业内人士看来,华为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为基础,从核心技术输出、零部件供应到整车技术集成,华为汽车业务已经打通了汽车的核心产业链,配合华为对于汽车制造的数字化改造,华为汽车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汽车时代的技术基础。

众所周知,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一大优势是就早早开始收集驾驶信息与数据,而华为已经显露出赶超的苗头。华为乾崑智驾2025年7月出行报告显示,截至7月底,其辅助驾驶总里程达40.5亿公里,辅助泊车累计使用2.6亿次,其人均辅助驾驶里程达到699公里,是业内平均水平的2-4倍。这意味着,用户不仅购买了这些车型,还在日常出行中高度依赖智驾功能——从城市通勤到长途旅行。数据是AI迭代的飞轮,这些数据将为华为乾崑智驾的持续领先提供坚实的基础。接下来,随着技术的进阶和合作生态的扩展,华为乾崑还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其渗透率也有望持续提升。

基于此,上述投资人士断言,华为已经不太可能亲自下场造车。因为就目前形势而言,汽车制造利润并不高,而华为目前正在延伸和拓展的业务链,都已经是汽车产业链具有较高利润与附加值的板块。对于华为而言,成为自己客户的竞争者显然得不偿失。

事实上,华为已经尝到了盈利的“甜头”。2024年1月,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的引望公司成立,主要承接除“智选车”以外的华为汽车业务。根据公开信息,引望已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与此同时,华为车BU也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0亿,同比增加110%,经营利润达到13亿元,首次实现盈利。要知道,国内外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网联技术方案供应商都还在处于亏损中,甚至地平线都还未达到盈亏平衡点。

距离成为“英特尔”还有一步之遥

当“与其投入巨资自研、苦苦追赶智能网联技术迭代,不如与华为合作”成为汽车行业共识时,华为就离成为汽车行业的“博世”或“英特尔”不远了。

这一苗头有所显现。根据汽车公社统计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搭载城区领航辅助新车累计终端销量为90.3万辆。其中,“自己给自己做供应商”的整车品牌,包括以小米、理想、小鹏、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和吉利千里浩瀚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内部供应商,占据54.9%的份额;与之相较,以华为、Momenta(含与比亚迪合资的迪派)为代表的供应商则占据了另外45.1%的市场份额,而华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8.3%,搭载的产品销量共计25.5万辆,这一数字超过了小米和蔚来汽车同期数据的总和。

汽车公社进一步指出,如果将主力车款指导价35万元及以上的车型定义为“豪华车”,上半年共有24.5万辆豪华车搭载了城区领航辅助驾驶技术。按供应商划分的话,华为乾崑智驾在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3.2%,超过半壁江山,蔚来以17.3%排在第二,理想的16.6%排第三名,Momenta依靠腾势N9等车型,在豪华品牌里仅占据5.4%的份额。

企业人士担忧道,如果一个行业的关键技术环节被少数几家零部件巨头所垄断,无论对车企还是整个产业生态都未必是健康的发展方向,更理想的局面是多家整车企业与多家核心供应商彼此制衡、共同演进。即便现在与华为合作是更为明智和理性的选择,从长远发展来看,传统车企仍应加速培育自身的软件研发、数据运营与生态构建能力,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长期依赖,真正将智能化的核心竞争优势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汽车企业也不用太过恐慌。上述行业投资人士直言,华为当前发展势头良好,但挑战仍存。例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目前仍未实现3nm芯片的大规模量产。作为目前全球先进的车规级芯片制程技术,3纳米工艺带来的算力跃升是显著性的,其运算能力较主流芯片实现数倍提升,可更高效率支撑同时支撑多模态交互、全域场景感知、实时数据处理等复杂任务,赋予智能座舱更接近“超级终端”的交互体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大模型等进一步推广应用,智能汽车未来的芯片需求一定会提高到3nm,届时还未拥有相关技术的企业就会受到制约。”该人士坦言,如果在未来的3~5年内,华为还无法实现3nm芯片的规模量产,其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就会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华为距离成为汽车界的‘英特尔’,还有一步之遥。跨过去,就能迎来成功。”该人士如是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