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遇见盛唐:2025正仓院展有哪些重磅文物?

2025-10-21 11:06

作者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 作者 玉山 坐落在日本古都奈良的正仓院,因其收藏的唐代文物多为保存完好的传世品,世所仅见,对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每年深秋十月,正仓院都会以“秋曝”清点宝物为由,举办一年一度的正仓院特展,为全世界的文物爱好者带来一场与历史的“约会”。如扬之水先生所说:“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

 

正仓院的藏品以日本圣武天皇的遗物为中心,汇聚着中国盛唐时期与日本天平时代的奇珍异宝。这批遗物由光明皇后供奉给东大寺,成为“正仓院宝物”的滥觞。并且还有记录这批宝物的名册《国家珍宝帐》,是我们了解正仓院藏品情况的重要参考。

 

现在正仓院宝物主要归入奈良国立博物馆管理、保存与研究。今年是奈良国立博物馆建馆130周年,而本届第77回正仓院展可谓“重磅”,共展出宝物 67件,包括6件为首次展出。这些跨越山海与岁月的宝物,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新知和?

 


丝路合璧

 

琉璃杯(中仓 70) 图源: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官方网站(后文所用图片未特别说明,均来自该网站)


正仓院展每年都会选出一件藏品用作展览海报、参观券以及图录封面的图案。正仓院素有“丝绸之路东方终点”的美誉,今年挑选的这件琉璃杯,可以说是丝绸之路与正仓院连结的见证。

 

这件晶莹剔透的琉璃杯口径8.6厘米,高11.2厘米,由于原料中的钴元素而显现出清冷的深蓝光辉。这种高脚杯的形制,以及表面用同样材质的22个玻璃圆环围绕杯身粘贴一周的设计,展现着鲜明的波斯风格,透露出这件琉璃杯的产地很可能是中西亚地区。而琉璃杯的镀金银制杯脚,其边缘则刻画龙形纹样,因此被认为是在东亚地区制作并添加上去的。

 

广袤的大陆上,从未相见的东、西方匠人共同打造了这件高雅精美的琉璃杯。珠联璧合,在同类器具中,它的造型与工艺都堪称巅峰之作。琉璃杯随着丝绸之路翻越高山与荒漠,又跨越大海,进入到了正仓院的收藏。

 

琉璃杯·圆环托饰
花毡(北仓 150)

 

这种表现花卉纹样的羊毛毡毯称作“花毡”,同样是沿丝绸之路而来的唐朝舶来品。这件花毡长2.72米,宽1.39米,羊毛主要被染成蓝色、绿色和红色,装饰出两个并排的大唐花纹,纹样繁复精致,表现出极高的制作工艺。所谓“大唐花纹”指的是大型唐花纹样,而“唐花”则是指将莲花、忍冬、唐草等纹样组成层层叠叠的圆形花卉纹饰,是一种想象中的花型。

 

这件花毡上原本由苏木染制的红色部分,现已渐渐褪成褐色,这正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正仓院的收藏中花毡一共有数十件之多,但论色彩表现之华丽,这件花毡与正仓院中另一件与之成对的制品可谓是个中翘楚,是花毡工艺的代表性作品。花毡的背面还有“东大寺”的墨书和“东大寺印”的朱印,这说明这件花毡曾经被施用于东大寺的法事活动。

 

花毡·细节部分
桑木阮咸(南仓 125)


阮咸,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圆形直项四弦弹拨乐器。相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正是弹奏这一乐器的高手,因而得名。然而古代的阮咸保存至今的实物只有两件,并且都收藏在正仓院,即“螺钿紫檀阮咸”(北仓 30)和本次展出的“桑木阮咸”。这件阮咸长度超过1米,主体部分是用苏木染制过的桑木制作,在细节处用木画和玳瑁等进行装饰。通过琴身背面的“东大寺”刻铭,我们可以知道这件桑木阮咸的身影曾经也出现在东大寺的法会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阮咸的捍拨部分。捍拨位于琴腹,是保护拨弦处的装置。该捍拨由皮革制成,其上绘制出八瓣红色花朵作为背景,中间描绘的是三位在林间弈棋的隐士。琴腹偏上部一左一右有两处小圆,颜色已经脱落,内容难以识别。学者通过红外线扫描,可以确认其本来绘制的是月宫树下的蟾蜍和玉兔。月光清幽,松竹掩映,伴着阮咸的绵绵清音,我们仿佛亲眼见证了千年前的名士风流。

 

桑木阮咸·捍拨部分
平螺钿背圆镜(北仓 42)


即使在件件都堪称珍品的正仓院宝物中,螺钿镜也绝对算得上是“顶流明星”,每一次展出都备受关注。此次展出的这件平螺钿背圆镜是《国家珍宝帐》中记载的,由光明皇后所贡献的与圣武天皇有关的20面镜子之一。

 

“螺钿”指的是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再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这件圆镜的镜背是用产于南海的贝壳制成螺钿,绘制出花鸟纹饰。花蕊则镶嵌着红色琥珀,纹样之间铺着细碎的青金石、绿松石小片。学者对这件平螺钿背圆镜的镜胎进行分析,发现其化学成分与唐代铜镜相一致,因此可以认为这面螺钿镜是在中国制作后,传入日本的唐镜。其完好的保存状态,让我们能够细细欣赏到极尽奢华之能事的螺钿技艺,得以一睹唐代镶嵌工艺的巅峰。


平螺钿背圆镜·细节


皇室华贵

 

牙笏(北仓 10)


笏,是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手持的细长板子,本来是用于记录必要事项,以便参考。后来主要用于端正威仪,天皇与百官都会用到。这件牙笏顾名思义为象牙制品,长38.9厘米,乃是本世纪首次展出。根据《国家珍宝帐》的记载,这件牙笏与“通天牙笏”(北仓 11)、“大鱼骨笏”(北仓 12)一起被收纳于“赤漆文欟木御厨”(北仓2)中,是天武、持统、文武、元正、圣武、孝谦六代天皇代代传承之物。在正仓院所收藏的笏中,这件牙笏的来头也可算是相当尊贵了

 

牙笏·背面
木画紫檀双六局(北仓 37)


双六,或称双陆,是古代非常流行的游戏。双陆棋从古代天竺传入中国,盛行于南北朝、隋唐时期。双陆后来又传入日本,圣武天皇本人就是这个游戏的“狂热粉丝”。简单地讲,双陆棋的玩法是在专门的棋盘上,两方玩家各执15枚棋子,按照骰子投出的点数各占步数,先走到对方者为胜。

 

这件精美的“木画紫檀双六局”就是圣武天皇珍爱的双陆棋盘,见载于《国家珍宝帐》中。用来支撑棋盘的床脚(支架),是通过在木胎上贴上紫檀薄板制作而成,再在表面用“木画”方式装饰出飞鸟、唐草等纹样。“木画”是一种通过拼贴多种木材来构造花纹的技法,这件棋盘上用到的材料就有黄杨、紫檀、黑檀、象牙、鹿角、竹子等,足见皇室生活的奢华与高贵。

 

木画紫檀双六局·侧面
木画紫檀双六局·细节


并且,此次正仓院展将一同展出棋盒“双六局龛”、骰子“双六头”和棋子“双六子”。这些“桌游配件”都是见载于《国家珍宝帐》的宝物。“双六局龛”的表面由细密的藤编覆盖,边缘涂上黑漆。“双六子”的材质十分多样,有水晶棋子、琥珀棋子、各种颜色的琉璃棋子等。


双六局龛(北仓 37)
双六头(北仓 17)
双六子(北仓 18)


投壶则是另一种源自中国的古老游戏。参与者轮流站在离投壶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用手把箭矢投入壶中。投壶本来是宴席上助酒兴的游戏,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礼仪。投壶从中国传播到东亚各国,深受各地王公贵族的喜爱。

 

正仓院现今还收藏有投壶和投壶用的箭矢。这件投壶铜制镀金,口狭颈长,壶身上镌刻着山岳花草、飞禽走兽等纹样。投壶矢现存23根,有木制和竹制两种,箭簇用水牛角或木头来制作,矢尾则绘以金银泥画。

 

投壶(中仓 170)
投壶矢(中仓 171)
鸟毛篆书屏风·第1、2扇(北仓 44)


屏风是古代皇室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家具,在宫室之中起到分隔空间,美化居室等作用。根据《国家珍宝帐》的记载,正仓院曾收藏过的屏风数量有100叠,其中有40叠左右保存至今。此次展出的鸟毛篆书屏风就是其中六扇,每一扇均长约149厘米,宽约56厘米,这是它们历史上第一次全部同台展出。

 

这六扇屏风上书写着劝诫君主的格言。如第1、2扇上写着“主无独治,臣有赞明。箴规苟纳,咎悔不生。”历史上唐太宗就是把治国之道书写在屏风上,用以自励。日本天皇所用的这类屏风,很可能就是效仿唐太宗故事。这组屏风用精致的花草、飞鸟纹装饰纸面,在其上书写文句。而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屏风上的每个字都分别用篆书和楷书书写一遍。楷书部分用与底色不同的颜色进行喷涂和点描,篆书部分则用鸟羽贴饰,并撒上金箔。因而得名。


鸟毛篆书屏风·第3、4扇(北仓 44)
鸟毛篆书屏风·第5、6扇(北仓 44)


此次特展还一同展出了一件屏风袋。这件屏风袋曾在天平胜宝5年(753)的东大寺仁王会上使用。袋子由苎麻布制成,袋子上的飞鸟、花叶等纹饰是由木板染印上去的。这件屏风袋上次展出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1974年了。


屏风袋(北仓 45)


国宝珍奇

 

天平宝物笔(中仓 35)


如果说唐代法帖已经是稀世之珍,那唐代的毛笔更是世所罕见。我们从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古人的毛笔与今天不同,“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是要在笔毛中间裹缠麻纸,做出笔心,是为“缠纸笔”。至于唐笔的实物,就只有正仓院收藏的十七只圣武天皇遗留下来的缠纸唐笔。

 

此次展出的这件“天平宝物笔”则是日本仿照唐笔所制成的。傅芸子先生在《正仓院考古记》书中记述道:“此十七枝唐笔,来源莫明,就中当亦有日本仿造者。以外尚有‘天平宝物笔’则纯为日本制品,斑竹管,甚长,长至五十六厘六,有节无节,上有刻识‘文治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开眼法皇用之天平笔’。”

 

据此可知,这件长度半米有余的特大型号毛笔是在东大寺大佛开眼法会时使用的。在天平胜宝4年(752)和文治元年(1185)两次开眼法会上都被用于给大佛点睛,后一次甚至是由后白河法皇亲自执笔。如今,毛笔的笔毛几乎都脱落了,毫根部也还能看到墨的痕迹。不过,我们也因此能够将笔尖内部的缠纸结构看得清清楚楚。正仓院收藏的十七只唐笔或是三层构造,或是四层构造,这支天平宝物笔足足缠了四层纸,形成五层构造,在正仓院的收藏中也是独一份。

 

天平宝物笔·细节
黄熟香(中仓 135)


这块香料可谓是大名鼎鼎,有着“天下第一名香”之称,是本次正仓院展的重磅展品。此香在正仓院宝物目录中被记为黄熟香,全长156厘米,最大直径42.5厘米,重达11.6千克,是瑞香科沉香属树木的树脂、精油沉淀之后形成的一种沉香木,产地大致是在老挝中部到越南之间的山区。今年7月,正仓院事务所通过放射性碳元素测定技术,发现原木材是在公元772~885年之间采伐的。这块黄熟香传入东大寺的时间仍有争议,但直到今天,凑近此香仍能闻到淡淡的香气。

 

此外,这块黄熟香有一个更为知名的雅号,就是“兰奢待”,这三个字分别将“东大寺”藏于其中,颇具妙趣。

 


自从东大寺收藏了这块名香以后,许多权势滔天的人物闻名而来,只求能截取一小块加以供奉。据学者研究,“兰奢待”大约被割取了50次,其中三处割痕上贴有纸笺,记录着截香者的名字:他们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以及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明治天皇。这些纸笺都是明治时期的遗物。

 

“兰奢待”的内部几乎完全是空洞,以前一般以为这是木材腐朽导致的。但根据学者调查,这些空洞实际上为了防止燃烧时散发出意外的气味,因此人为将没有香气成分沉淀的部分主动切除所造成的。

 

黄熟香·“织田信长”“足利义政”纸笺
黄熟香·“明治十年”纸笺
黑柿苏芳染金银山水绘箱(中仓 156)


这件“黑柿苏芳染金银山水绘箱”是向佛祖进献贡物时所使用的献物箱,长38.8厘米,宽18厘米,高12.5厘米,箱身颇显细长。这件箱子以黑柿木为底,用苏木来染制,模仿出紫檀木的质感。箱盖上用金银泥来绘制纹样,勾勒出从四面不断往中央攀升的山峰,层层叠叠的山峦与升腾弥漫的云雾营造出仙境的氛围。

 

黑柿苏芳染金银山水绘箱·顶部


【更多展品一览】

 

敕书铜板(中仓 14)
甘竹箫(南仓 112)
绿地锦接腰残片(南仓 137;本品为首次展出)
吴乐笛吹袍(南仓 124;本品为首次展出)
金铜六曲花形杯(南仓 21)
出云国计会账(中仓 15)


参考文献:

1.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

2.韩昇:《正仓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

 

【观展攻略】

“第77回 正仓院展”由奈良国立博物馆主办,共展出67件正仓院藏品。展出藏品名录可参见“出陳宝物一覧”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25日(周六)至11月10日(周一),上午8点至下午6点(周五、周六、周日以及节假日将延长开放至晚上8点)

展览地点:奈良国立博物馆 东新馆·西新馆(日本奈良市登大路町50番地)

参观购票:“第77回 正仓院展”票务信息,请参见奈良国立博物馆官网


图片 | 玉山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