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孩子是一场修行。
很多时候,看到孩子乖巧懂事,我们心生欣慰。
但孩子不听话、犯错、哭闹时,我们又忍不住对他们发火、吼叫。
吼孩子可能痛快一秒,但之后就是铺天盖地的后悔。
其实,我们都知道,吼孩子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亲子关系疏离,孩子更加叛逆。
所以,当你忍不住想对孩子发火时,请默念这6句话,能帮你跳出这个吼叫-后悔的恶性循环,帮你回归理智。
01
孩子不是故意惹我生气,他只是需要我的帮助
朋友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三岁的女儿总在吃饭时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对女儿发火,女儿却哭着说:“妈妈,我的手好小,勺子好大...”
她才明白孩子不是故意捣乱,而是在努力练习一件对她来说还有些困难的事。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
孩子的行为能力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直接相关。很多我们眼中的“不听话”,其实是孩子能力不足、做不到。
孩子写作业慢,可能是注意力没发育好;
穿衣服磨蹭,可能是精细动作还不熟练;
忘带东西,可能是记忆力还在发展。
他不是故意惹你生气,是需要你告诉他 “该怎么做”,而不是吼他 “为什么不做”。
下次想发火前,先问自己:“他是不是做不到?我能帮他什么?”
告诉自己:“他还是个学习者,而我是他的教练。”
放下指责,伸出援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事。
02
孩子的情绪是真实的,我需要先理解他
“不过是个玩具坏了,哭什么哭?至于吗!”
当孩子为小事崩溃时,我们总觉得 “小题大做”。
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玩具、零食、一句批评,都是天大的事。
邻居家的小男孩,有次因为妈妈不小心弄坏了他拼了半天的乐高,哭了1个多小时。
他妈妈不耐烦地吼:“别哭了!再给你买一个不就行了?”
可孩子哭得更凶了:“这是我拼了好久的,不是新的能代替的!”
心理学中的 “情绪共情” 指出:
孩子的情绪没有 “对错”,只有 “真实”。
如果我们先否定他的情绪,只会让他觉得 “我的感受不重要”“我不被理解”,反而加剧反抗;
如果先接纳他的情绪,再讲道理,他才会愿意听。
下次当孩子哭闹时,别先吼 “不许哭”,试着说 “我知道你很难过”。接纳他的情绪,才是沟通的开始。
03
孩子的大脑还没长好,他需要时间学习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
我们总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却忘了孩子的大脑还在 “建设中”。因为负责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逻辑思维的前额叶皮质,要到 25 岁才完全发育成熟。
这意味着,孩子是“硬件配置不足”,不是“软件故意出错”。
有位妈妈说自己一年级的儿子写作业, “10 以内加减法总算错,我几次忍不住吼了他。”
后来她看了儿童大脑发育的书才知道,6岁孩子的逻辑思维还在萌芽,算错不是 “笨”,是大脑还没发育到能熟练运算的阶段。
后来她调整心态,每天陪孩子玩口算游戏,慢慢的,孩子算得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脑科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大脑发育是循序渐进的,3 岁前以感性思维为主,6 岁后逻辑思维开始发展,12 岁后才能逐完善情绪管理和自控力。
我们觉得简单的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是 “超纲挑战”。
下次觉得孩子学不会时,别骂他 “笨”,告诉自己:“他只是需要更多时间。”
耐心一点,你会看到他的进步。
04
吼叫只会让孩子害怕,而不是学会道理
“我吼他是为了让他记住教训!”
很多家长觉得 “吼 = 教育”,但孩子记住的不是道理,是恐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白熊效应”:
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会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同样,越是伴随着吼叫的教训,越会让孩子记住恐惧,而非道理。
老家的侄子,小时候总被爸妈吼 “不许挑食”,可他反而更抗拒吃青菜。
后来有天他跟我说:
“姑姑,每次他们吼我,我脑子里只想着好害怕,根本听不进去为什么要吃青菜,只觉得青菜是让我挨骂的东西。”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
吼叫是压制,却不是引导。
长期被吼叫的孩子,要么变得胆小敏感,要么学会用叛逆对抗,反而离懂事越来越远。
所以,下次想吼孩子时,先想想:“我要他记住的是道理,还是恐惧?”
放下音量,蹲下来,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讲道理,他才会真正记住。
05
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我要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光
“每天辅导作业都气到血压升高,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育儿路上的疲惫,让我们总盼着孩子快点长大,但其实孩子的童年、美好的亲子时光转瞬即逝。
前几天我翻看手机照片,看到顺顺小时候蹒跚学步的样子,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他现在已经上一年级,放学就和小朋友疯跑,再也不会缠着我要抱抱了。
以前总嫌他 “粘人”,可现在才发现,那些被缠着粘着的日子,是再也回不去的珍贵时光。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孩子长大后,你最怀念他小时候的什么?”
高赞回答戳中无数家长:
“怀念他学说话时吐字不清的样子,怀念他睡前缠着我讲故事的样子,怀念他犯错后委屈巴巴求抱抱的样子,那些当时觉得难熬的日子,现在想起来全是温柔。”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婴儿期的粘人、学龄期的磨蹭、青春期的叛逆,每个阶段都只会来一次。
当你忍不住想发火时,告诉自己:
“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我要好好陪他。”
珍惜当下的相处,别让怒火消耗了本该温暖的时光。
06
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改正
“说了不许碰杯子,你偏碰!现在摔碎了,满意了吧!”
我们总对孩子的错误零容忍,但谁不是在 “犯错 - 改正” 中长大的呢?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 “成长型思维” 理论指出:
把错误看作 “学习的机会”,而不是 “失败的标志”,孩子会更有勇气面对挑战。
如果我们对他的错误过度指责,他会害怕犯错,变得畏缩不前;
如果我们陪他一起改正错误,他会明白 “犯错不可怕,改了就好”,反而更有韧性。
有句话说得好:
“孩子的错误,是成长的阶梯。”
下次孩子犯错时,别先吼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试着说 “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补救”。
接纳他的错误,陪他改正,才是最好的教育。
07
写在最后
育儿路上,我们都曾是 “失控的父母”,一边爱着孩子,一边忍不住吼他。
但请记住,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的耐心和温柔,才是他最好的成长养分。
当你忍不住想发火时,不妨停下来,默念这 7 句话 。
别让一时的怒火,变成对孩子的伤害;别让疲惫的焦虑,消耗了亲子间的温暖。
毕竟,我们养孩子,不是为了 “吼他懂事”,是为了用爱陪伴他长大。
希望我们每个父母都能少一点怒火,多一点耐心,在温柔中见证孩子的成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和顺妈 有游有谋育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