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辅治疗,银发慢性病患者的主动健康新选择

2025-11-13 15:34

2025年经观大学生训练营

体重管理辅治疗,银发慢性病患者的主动健康新选择

(作者:张琪 指导老师:杜紫薇)

 9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提到体重管理问题。他指出,从更长周期来看,做好体重管理对于保持健康状态、减少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肿瘤等的发生都非常有帮助,这样的行动应该长期坚持开展下去。

 肥胖引路,“三高”上门

十年前,78岁的王志军被确诊为高血压,自此开启了他持续数年的健康探索之路。“先是高血糖,接着是高血压、高血脂,人也胖了。一开始不重视,没控制好,后来中风躺在床上动不了,什么都想通了。”一旁的老伴听见这段往事,低下头,拿毛巾抹了把脸。王志军摇摇头说:“千好万好,不如健康好。”

王志军的老伴唐淑芬同样是“三高”患者。她勤俭一辈子,因为怕浪费,家里的剩菜剩饭大都被她吃进了肚子,体重也因此居高不下,体检结果也总不尽如人意。

家里两位老人的健康成了一家人的牵挂。“出门在外总惦记着他们,就怕出什么事。”身为子女,远在外地工作的王桃,每天都会与二老通话,细心记录老人血糖、血压的变化,数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着家人健康。早些年,她也给老人们买过不少相关的保健品。

心宽体“胖”的错误观念、舍不得浪费粮食的过量饮食、报复性摄入不健康食品……这些恶习危害着老年群体的健康,成为老年群体发胖的“元凶”。王志军一家的烦恼,折射出的是一个全国性的健康挑战。

当前,中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日益严峻。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有研究预测,若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高达70.5%。

在这场全民性的健康危机中,银发群体的体重问题尤为令人担忧。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已分别达到41.7%和16.7%,与2014年相比,老年人肥胖率增长了2.8个百分点。此外,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少肌型肥胖”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许多体重正常的老年人,实际正面临肌肉流失与体脂超标的双重健康风险。

2000年-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连年上升

图为张琪制作 数据源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不断攀升的肥胖率,已然成为孕育“三高”等慢性病的温床。随着肥胖率的增加,近年来患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体重管理不再是纸面医嘱,更是一项关乎生活质量的主动选择。

 社区辅助,共退肥胖

2024年对于王志军和唐淑芬的体重管理来说是特别的一年。此前,王志军通过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了解到体重管理对健康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他与老伴相互监督,依靠从书籍、电视中积累的健康知识,一步步摸索出夫妻二人的体重管理模式。

“他管着我,不让多吃。”唐淑芬笑呵呵地摆手说,“(每顿饭菜)做少点,吃多少做多少。每天出门运动,打太极。”王志军自己则坚持每天早上出门散步与“饭后百步走”,多的时候,一天能走上一万步。

出门运动多了,唐淑芬加入了附近的广场舞舞蹈队,运动成了她的日常。

唐淑芬所在的广场舞队正在练舞   图源张琪摄

坚持运动让她的体重慢慢有所减轻。令她惊喜的是,常年困扰她的血压指标也稳定了不少。这样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唐淑芬身上,王志军的血糖指标同样有所改善。两位老人病情稳定乐观,远在千里之外的王桃也放心了不少。

2024年暑期,王桃带他们前往了新开设的体重管理门诊。长期以自我探索为主的体重管理,如今有了专业医师的指导。

说起问诊当日,两位老人表现得十分高兴。“医生夸我们做得好。”唐淑芬说。身边的王志军摆摆手说:“还是有不足,主要还是得听医生指导。”

唐淑芬在卫生所与医生交谈  图源张琪摄

社区同样深度参与了两位老人的体重管理。当地卫生所定期为“三高”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提供长处方服务。王志军和唐淑芬所在的社区就已经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为了方便沟通联系,医生将片区老人拉进了一个微信群,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通过线上沟通问诊,及时联系医生。

年近80岁的王志军行动不便,唐淑芬在社区医生的帮助下,定期在家自主为王志军测量相关指标,通过微信线上沟通他的身体状况。

“没什么大事通过微信都解决了,省得老人家再跑一趟。”当地卫生所的丁医生一边展示着微信上一排排备注清晰的联系人,一边说。就在刚才,她通过电话沟通,为年过80岁的老年患者完成了一次线上的健康咨询。

如今,王志军和唐淑芬的病情十分稳定。8月份,医生将王志军每日降压药从2片减少到了1片。两位老人一致认为,在病情管理方面,除去每日坚持按时服药外,体重管理功不可没。

 “千好万好,健康最好”

像王志军和唐淑芬这样,由体重改善影响病情稳定甚至好转的慢性病患者不在少数。

早在2014年,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减重与代谢病外科主任朱江帆医生的一项小规模的临床发现:在8例完成减重手术的高血压患者中,7例术后血压全部恢复正常,1例血压明显下降,降压药用量减少。通过减重手术成功实现慢性病的改善并非只在高血压患者实践中有效,早年已出现过高血糖患者在减重手术后血糖恢复正常的临床案例。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雷海潮面对北京青年报记者的提问时表示,体重和多种慢性病都是有关联的,如果体重能够管理好,可以避免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当前,体重管理门诊开设逐渐普及全国各地,不少深受肥胖问题与慢性病困扰的老人们纷纷开始体重管理。社区医疗服务的便利化也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合,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落实基层医疗服务便民惠民措施。

雷主任回答北京青年报提问

图源央视网

与此同时,随着持续的反诈宣传,很多老人已对保健品心生抵触,不少人开始认为保健品都是“骗人东西”。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学习到的健康知识,正所谓“久病成医”,通过合理运动、膳食规划等体重管理措施,保持慢性病病情稳定甚至改善。

“每天多走两步,多运动运动,身体好了,病也少了,比什么都强。”唐淑芬说。

(应受访者要求,报道出现人名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