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报告:破局高价瓶颈,六项建议推动SAF规模化发展

2025-11-13 22:03

11月12日,北大国发院发布《点燃SAF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政策路径》报告。报告指出,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发展SAF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减排需求来看,如果SAF掺混比例达到5%,年减排量可达670万吨二氧化碳,这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以废弃油脂等可再生原料制成的、可直接应用于现有航空发动机的清洁燃料。因其不仅能减少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在全生命周期,即原料生产过程中也有出色的减碳表现,被航空业视为实现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到2050年航空业65%的碳减排将通过使用SAF来实现。在无需对现有飞行器及航空基础设施进行大幅改造的基础上,使用SAF将比使用传统航空燃料减碳80%。

报告预测,从经济潜力来看,到2050年全球SAF需求将超过3.6亿吨,而中国在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餐厨废油和农林废弃物的数量相对充足, 新能源装机容量也很高,这些均为HEFA、AtJ、PtL等技术提供了原料保障,有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此外,SAF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耦合发展潜力巨大,有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SAF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发展水平与全球领先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24年开启试点,期间SAF的价格曾一度超过2万元/吨,是传统航油价格的数倍,甚至显著高于欧美的SAF价格水平。中国国内SAF的产能已达到100万吨,但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面临瓶颈。当前SAF产业缺乏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实现供需的有效平衡。这使得供应链各方及需求方均面临盈利难或成本过高的压力。

报告认为,中国在SAF产业中具备的天然优势,政策的重心宜放在降低SAF与传统航油之间的溢价,为市场化创造条件。当前核心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不足,限制了生产商的连续生产,导致单位成本过高、技术进步较慢,如果能实现规模化生产,SAF的成本在中长期会显著下降。

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智渊表示,中国正在开展多路径工艺技术研究,部分工艺已取得重要突破,从原料供应、生产工艺到终端应用,中国SAF产业大有可为,但面临价格高昂的核心问题,仍需政策统筹、技术突破、标准和认证协同,并构建原料-技术-生产-应用场景,建立SAF产业链生态圈。

国泰航空中国内地公共事务及品牌营销总经理孙悦怡表示,目前,国泰已在香港、洛杉矶、伦敦、新加坡等全球多个航点推行SAF加注,同时积极携手中石化、中航油、空客等上下游合作伙伴和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科研伙伴,从产学研用的全方位推进国产SAF创新提速与应用落地。

基于对全球主要经济体政策实践的调研与中国产业现状的分析,报告认为应该优先从需求端入手,确保SAF的市场需求,以此推动SAF产业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推动SAF上下游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政策建议包括: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掺混目标,稳定SAF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分担SAF“溢价”;三是将SAF纳入政府绿色采购强制目录;四是构建SAF长期采购协议与市场化定价机制;五是优化供应链成本与效率;六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SAF标准认证体系。

报告进一步指出,短期来看,市场化的溢价分担机制将降低航空公司成本压力,推动SAF从试点走向常态化应用。中期来看,长期采购协议与定价机制将稳定生产商预期,促进产能扩张与技术进步,SAF成本将逐步下降,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长期来看,随着PtL(Power-to-Liquid)等前沿技术的成熟与规模化应用,SAF将实现与传统航油平价竞争,成为航空燃料的主流选择,为航空业减排提供坚实支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表示,在“十五五”规划中,绿色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在航空业绿色转型中,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关键的环节,SAF产业规模化发展研究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但同时,SAF产业的发展在技术、成本、规模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SAF产业需要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构建SAF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制度保障,推动中国航空业向净零排放目标稳步迈进,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