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罐子里藏风险 老人健康“药”上心

2025-11-13 15:34

2025年经观大学生训练营

药罐子里藏风险 老人健康“药”上心

(作者:孙嘉慧、魏香芝、李美林 指导老师:陈广宁)

急诊抢救室的不锈钢托盘里,静静躺着两个降压药瓶。这是从78岁李奶奶口袋里找到的两瓶降压药。药瓶瓶身印着红色十字,和李奶奶家客厅茶几上那个用了五年的旧药箱模样完全一样。同一天,乡镇卫生院的诊桌前,77岁的刘奶奶正用颤抖的手,把过量的药片倒回标签模糊的瓶中;湖南某医院的病房里,另一位刘奶奶的床头柜上,十几瓶混放的感冒药和止痛药,无声诉说着她的用药隐患。这三个家庭的药箱,不约而同暴露出老人用药安全问题。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的老式居民楼里,78岁独居老人李天凤称她有两个“百宝箱”,实则是塞满药瓶、药盒的大药箱,一个在客厅茶几下面,一个在卧室床头柜里。这些药里,有她自己从社区药店买的,用于控制血压、预防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厄贝沙坦片,还有一部分是外地子女通过网购寄来的药,涵盖了她日常需要的各类治疗药物,有感冒药、头孢、止咳糖浆、止痛片等等。“药盒上的字比蚂蚁还小,我这老花眼根本看不清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李奶奶指着一瓶药说,不舒服时凭印象找药吃,往往忽视是否已过期。药箱角落,几盒铝箔包装鼓起来的药片,显然放了不少年头。

比起担忧药品过期,让她至今心有余悸还是重复用药。“有天早上我起来吃了降压药,中午看电视高兴就忘了,又吃了一遍。”下午出门买菜,走在楼道里突然天旋地转、眼前一黑,倒在了家门口。“多亏邻居发现早,给我儿子打了电话,不然老命可能就没了。”她患高血压三十几年,清楚降压药服用过量会导致血压骤降甚至昏迷,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李奶奶所在的北海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王大夫提起老人用药问题时,语气里满是无奈。他特意提到,为了方便社区老人,医院每月都会固定安排免费定期体检——从量血压、测血糖到查肝肾功能,项目做得细致,之后还会根据每个人的体检报告逐页分析病情,比如哪项指标偏高、需要调整用药剂量,再精准开具对应药品,发药时医护人员还会拿着药盒反复叮嘱“这个早饭后吃1片”“那个睡前记得吃”。

可即便服务做到这份上,在老人后续来社区医院看病拿药、或是复诊咨询身体不适时,他们还是能揪出不少用药问题。就像常来的李天凤奶奶,前阵子因为头晕来就诊,王大夫追问用药情况才发现,她家里的药箱里不仅藏着去年冬天剩下的、已经过期三个多月的止咳糖浆和感冒药,还不小心把之前开的两种作用机制相似的降压药混着吃,有时记不清吃没吃就多补一片,完全没意识到这样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还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每次发现这类问题,医护人员都会拉着老人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耐心叮嘱她把过期药扔到有害垃圾桶,把常用药按“早中晚”分好,用粗笔在药盒上写好,把用药时间、剂量甚至“忌浓茶”的注意事项都写得明明白白。可老人年纪大了记忆力实在有限,往往过不了两三周,等她再拎着药袋来社区医院补药时,又会皱着眉说“记不清上次咋吃的了”,问她药箱里存放药品的情况,结果又是之前分好的药混在了一起,提醒用药写的字也被蹭得模糊不清,又变回了之前杂乱的样子。

社区附近的德鑫堂药店,药师张颖每天接待老人购药时,都要格外费一番心思,也常因沟通不畅和信息不全面临不少难题。她无奈地提到,很多来买药的老人记性差、表述不清,要么说不出具体药名,只能含糊描述“治头疼的”“管胃不舒服的”这类大致病症,要么攥着标签已磨损得看不清字迹的空药瓶或药盒,连上次吃的药是胶囊还是药片都记不准,只能让张颖对着模糊的瓶身纹路一点点辨认。

有一次,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进店,说想买“治腿疼的药”,只说是膝盖疼得走不动路,却讲不清是关节疼还是肌肉疼、有没有红肿。张颖根据经验推荐了两种安全性高、适合老人的常用止痛药,详细说明一种是缓解轻度疼痛的中成药,一种是针对关节炎症的西药,还特意对比了两者的价格和适用情况。可老人没听完就皱起眉,觉得张颖是“故意推销贵药”,转头自己在货架上挑了一款包装简陋、价格便宜的药品,但对胃肠道刺激大,副作用也相对明显,张颖反复提醒“这个药您吃了可能胃不舒服”,老人却摆着手说“以前吃过类似的,管用”,执意买走。

张颖坦言,遇到这种情况,他们总想把用药禁忌、剂量调整、可能的副作用详细讲给老人听,可老人们要么嫌麻烦没耐心听,没等说完就打断“你直接告诉我咋吃就行”;要么当时点头应着,转头就忘了“饭后吃”“不能和降压药一起吃”的叮嘱。更让她担心的是,药店不像医院能跟进用药情况,老人买完药回去怎么吃、有没有出现不适,他们完全不知情,只能每次看到老人再来购药时追问吃药情况,可大多时候得到的回答都是“忘了”“没咋注意”,始终悬着心怕老人吃错药、吃坏身体。

在农村,老年人用药风险问题尤为严峻。山东日照77岁的刘奶奶,每天清晨都要完成一项“艰巨任务”——根据药盒说明,记录每日药品用量。她从床头柜取出那张已经磨损起毛的纸条,小心翼翼地戴上老花镜,借着窗户透进的晨光,仔细比对每一行字迹后才敢服药。"人老了,记性就跟不上趟了。"刘奶奶叹了口气,"孩子们总在电话里千叮万嘱,饭前饭后的药不能搞混,可我总是把该饭后吃的药饭前就吞下去了。"

刘奶奶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和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慢性疾病,每天至少要服用五种药物,包括盐酸二甲双胍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这些药名对她来说就像天书一般难懂。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只能返乡两三次,电话里的叮嘱终究抵不过日常生活中的遗忘。"上次女儿回来,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条上做标记,反复教了我好几遍,可一转身,我又分不清了。"她指着纸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无奈地解释,眼神中透露着无助。

病情反复发作时,刘奶奶也曾病急乱投医,尝试过民间偏方。有一次她持续流鼻血多日,服药效果不明显,在邻居的建议下买了“土三七”泡水喝,结果出现上吐下泻、心慌头晕的症状。村医检查后心有余悸地说:"幸亏发现得早,再晚点可能就要出大事了。"这件事让刘奶奶后怕不已,但面对复杂的用药说明,她依然束手无策。由于识字有限,药品说明书对她来说如同天书,每次吃药都得靠老伴帮忙辨认。即便有手写纸条作为辅助,错服、漏服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最近女儿回家大扫除时,在柜子底层发现了一批过期药品,其中甚至有一瓶2010年的药酒,瓶身上已经落满了灰尘。"都是花钱买的,舍不得扔,可也不敢吃了。"看着女儿逐一清理过期药,刘奶奶站在一旁喃喃自语,眼神里交织着心疼与无奈。这些被时光遗忘的药品,仿佛映射出农村老人用药安全的隐忧。

湖南省衡阳市的老人刘仕清,药箱里装着特殊的纠结。她常年在城镇往返居住,一边要辛勤打理村里的葡萄园,一边要往返市里照顾年幼的孙子,与慢性风湿和腰肌劳损斗争已经是她生活里稀松平常的事了。南方潮湿天气里,膏药成了“贴身之物”。疼痛难忍时,她吃药就没了分寸。“疼得钻心时,就盼着多吃两片布洛芬胶囊,好快点去园子里瞅瞅,葡萄耽误不得。”她坦言,记不清孩子们电话里叮嘱的用药顺序,有时觉得两种药都能止疼,就一起吃了。医生说一次一片,可她疼得厉害时就吃两片,总想着好得快些。

她床头柜下方的药箱一片杂乱,麝香壮骨膏、红花油等外敷膏药和塞来昔布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止痛药品挤在一起,层层叠叠的。许多药瓶标签被摸得模糊不清,开封多久也记不清,去年冬天开瓶后受潮的活血止痛膏,她照样往腰上贴。“孩子们总念叨不该自己加量,可疼起来哪顾得上规矩?”有时候一种药刚吃半小时没见效,就赶紧换另一种,觉得多试试能把疼痛压下去。她指着药箱角落几近空盒的药盒说:“这些都是我觉得管用的,吃完就自己去镇上买,人家问就说‘跟上次一样’,具体治啥、有啥讲究,其实我也说不清。”

如今老人看病购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线上能通过问诊平台联系医生开方,线下社区医院、药店就在家门口,药品还能直接配送到家。然而,当药瓶、药盒被塞进小小的药箱时,配套的清晰指引、持续管理和人性化监护,却常被落在后面。对于视力、记忆力和判断力随年龄衰退,身边又缺乏及时支持的老人来说,塞满瓶瓶罐罐的药箱,本是健康“守护者”,却因使用不当反而变成了健康的风险要素。里面装着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分不清的多重药品和模糊难辨的疼痛感,迫使他们只能靠过去的经验、当下的感觉,甚至一丝侥幸做选择。

我们高效递出了药,却似乎遗忘了递出帮助他们安全服下的手。如何让每一粒药真正成为健康的守卫,而非潜藏的风险?这不仅关乎每一位老人的生命尊严,体现着社会对老年人关怀的温度,更需要社区医院、药店、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补上老人用药安全的短板。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