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驱动:激活县域产业“智慧图景”

2025-11-17 18:27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离不开种子“芯片”的研发与智能农机装备的技术突破,更需要贯通产、供、销全链条的数字化支撑。

农业银行把握这一趋势,在金融服务中,不再局限于传统信贷供给,而是以数据为纽带、以场景为载体,推动金融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嵌入”,而这种“主动嵌入”的数字生态,其根基在于金融服务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农业银行主动对接地方发展蓝图,将金融资源精准匹配到政府的重点工作中,推动“金融活水”与“政策东风”同向发力。

2025年10月,农行安徽分行密集与淮南市、宿州市、蚌埠市政府签署“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将金融支持深度嵌入地方的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规划。

2025年4月,在黑龙江,农行黑龙江分行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同举办银企沙龙并发布“龙江种业专项贷”,实现了金融产品与产业政策的同步部署。

在浙江、山东等地,农业银行亦积极深化“政银合作”,通过参与“信易贷”等政府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并在“整村授信”等具体实践中,主动将客户经理的走访信息与“政府共享的大数据”进行整合,这使其数字画像更加精准,实现了从“政府蓝图”到“农户档案”的数据贯通。

在杭州桐庐县梅蓉村,这种“政银合作”的力量正被激活。个体户孙申富的豆腐坊想扩大规模,苦于没有抵押物,当地农行客户经理通过“整村授信”模式,依据其稳定的经营记录和良好口碑,为其发放了20万元贷款。

农行浙江杭州桐庐支行工作人员在梅蓉村向村民宣传整村授信政策

“信用”正在成为农民可用的“数字资产”。浙江杭州桐庐县梅蓉村党委书记吴方云对此感受深刻:“村民贷款的使用和还款情况都在村口公示栏张贴,大伙儿互相监督,现在是‘一户失信,全村着急’。”这种机制,让村民更加珍惜个人信用,也推动了村风村貌的改善。截至2025年10月末,农行浙江分行已在4000多个建制村落地该模式,发放贷款超500亿元。

数字金融不仅重塑了“信用”,更在重构“产业”。在浙江杭州淳安县“大下姜”片区,农行浙江桐庐淳安县支行正助力当地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该行主动支持片区19个村集体“抱团发展”,牵头打造“农品出山”项目,不仅提供场地硬件,更对接销售渠道,打通农特产品的产、供、销全链路。为进一步打通数字销售渠道,农行浙江分行还联合发起“万名村播成长计划”,通过专业培训培育“乡村主播”,推动优质农产品借力直播拓宽销路。

这种“融通数据”的思路,也在守护着“齐鲁粮仓”和“淮畔粮仓”的产后环节。

今年秋收时节,粮食的烘干和收储是保障颗粒归仓的关键。

在山东淄博,面对阴雨天气,淄博“农邦邦”农业科技的烘干塔急需资金“抢烘湿粮”,农行山东淄博桓台县支行依托其仓储能力和日常运营数据,通过“粮食收购基金贷”及时投放500万元。

在安徽合肥,金谷米业同样面临添置烘干设备的资金需求。农行安徽合肥长丰县支行通过“惠农e贷”,快速为其发放200万元,实现了“钱等粮”。金融服务正通过数据,精准嵌入农业生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从一份可量化的“信用档案”,到一场田埂上的直播带货;从一笔基于仓储数据的“抢烘贷款”,到一个贯通产供销的数字平台——农业银行正以数字金融为笔,在广袤县域描绘出一幅产业更高效、农民更主动、乡村更智慧的新图景。

这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发展逻辑的升级,让数据成为新农资,让算法成为新农具,让数字生态真正扎根乡土、服务人民。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