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由AI、大数据和流媒体赋能的“暗战”,正在金融领域的隐秘角落激烈上演,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是价值数千亿的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某金融机构内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法代理维权类黑灰产信息同比增长约42%,其中约91.54%集中于快手、抖音、小红书和微信四大平台。这些内容以“征信修复”“债务减免”“内部渠道”等话术引流,诱导用户支付高额服务费,并通过伪造通话录音、虚构投诉理由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施压,严重干扰正常金融管理秩序。
面对黑灰产手段快速迭代、样本稀缺及AIGC深度伪造带来的识别难题,传统风控机制已显乏力。马上消费以科技赋能作为治理黑灰产的核心支撑,基于多年攻防实战经验,搭建起智能化技术治理体系,推出了自研的“黑产关键词提取&泛化模型”、“黑灰产套路识别模型”与“举证洞察模型”。应用实践表明,相关模型在非法代理维权等场景下识别准确率超90%,效率提升40%,案件处理周期大幅缩短至一周内,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的举证效率与反制能力。

从“维权代理”到敲诈勒索 黑灰产运作模式完成闭环
2025年9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宣判了曾某鹏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敲诈勒索案,成为司法层面定性非法代理维权行为的关键判例。经查,自2022年起,曾某鹏等人以两家信息咨询公司为掩护,通过非法渠道大量购买贷款逾期客户的电话号码,开展所谓“精准营销”,累计为数千名客户提供“维权代理”服务。其操作流程高度标准化:先以“减免债务”“修复征信”为诱饵吸引客户签约,收取高额服务费;随后指导客户提交虚假材料,如伪造失业证明、病历或AI合成的催收通话录音,并组织批量向金融监管平台、黑猫投诉等渠道发起恶意投诉,胁迫金融机构减免本息。
一旦平台因投诉压力妥协,团伙即按比例分成;若遭拒绝,则持续升级投诉强度,形成事实上的敲诈链条。该案涉案金额超百万元,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为全国同类案件提供了明确司法指引。
这一案例清晰揭示了当前金融黑灰产已从早期零散的“代投诉”个体,演变为具备数据获取、话术培训、材料伪造、投诉施压等全链条能力的组织化犯罪网络。其核心特征在于“合法外衣+非法实质”,表面提供法律咨询或债务协商服务,实则通过滥用投诉机制、伪造证据、侵犯公民信息等手段牟利。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团伙往往利用监管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善意,将正当维权工具异化为勒索工具,使金融机构陷入“合规困境”,既不能忽视投诉,又难以甄别真伪。随着AIGC技术普及,伪造通话录音、病历、收入证明等成本大幅降低,黑灰产的举证能力和对抗能力显著增强,传统依赖人工审核与静态规则的风险防控体系已难以应对。这种从引流、洗脑到伪造举证、恶意施压的闭环式运作,正成为金融安全的新威胁。
技术对抗升级 大模型泛化识别与小模型精准打击协同
面对日益智能化、组织化、跨平台化的金融黑灰产攻势,单一机构的“单兵防御”已难以为继。如何构建科技赋能、多方协同、法治护航的立体治理体系,成为行业共识。
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平行论坛上,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北京市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发布《关于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的联合倡议书》,倡议协同共享信息、联动健全机制、规范权益保护、压实主体责任、深化多方互动、恪守合理维权底线、普及防范教育。《倡议书》明确呼吁各方力量形成共治合力,营造清朗、安全、可信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多方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遏制金融黑灰产蔓延,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安全风险。

马上消费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以科技赋能作为治理黑灰产的核心支撑,针对黑灰产动态多变、对抗周期缩短的趋势,该公司构建了 “黑产关键词提取&泛化模型”、“黑灰产套路识别模型”与“举证洞察模型”三大技术工具,形成系统化应对能力。在治理策略上,形成“对内固本、对外协同”的综合治理框架,对内实施全流程风险管控,对外开展溯源打击与生态净化行动,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其中,“黑灰产套路识别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对海量文本、语音进行语义解析,不仅能识别“代理全额退保”“信用卡逾期减免”等直白表达,还能敏锐捕捉“有内部渠道处理债务”“提供全套维权话术”等隐晦的黑产话术,完成初步风险筛查。随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专用小模型深入“勘验”,从图像、语音中提取伪造痕迹,精准识别交互行为套路。模型还引入思维链推理,结合声纹与多模态数据,显著提升智能客服中的客诉洞察效率。
通过因果推理等三重机制的结合,该模型形成“风险初筛——特征验证——结论确认”的三级识别链路。实测表明,其在非法代理维权场景下的识别精确率超过90%,效率提升达40%。同时,配套的举证模型能自动化生成客观证据,已使金融机构的申诉成功率显著提高,相关调解周期也大幅缩短。
生态共治 从单点打击到联合防御
近年来,非法金融活动更具隐蔽性与传染性,黑灰产治理已从机构内部风控走向跨部门、跨平台协同。因此,亟需建立司法、监管、行业、平台、公众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多方协同、持续发力。
2022年3月,马上消费牵头成立“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AIF联盟成员目前已突破167家,包括邮储银行信用卡、民生银行信用卡、腾讯、字节跳动等机构,通过迭代升级AIF系统平台——爱马平台、开展学术机构共建、与多地公安机关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等方式,逐步形成立体共治网络。截至目前,爱马平台已累计共享黑产数据量突破20.34万条,AIF联盟自成立以来,推动警方打击非法代理维权类案件796起。
2025年9月,马上消费发布一站式智能决策平台——天星洞察系统,实现对“征信修复”等黑灰产信息的精准识别、预警与溯源。今年累计处置8万条黑灰产信息,筑牢事前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金融黑灰产的治理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对抗,而是涉及法律、监管、技术、公众教育的系统工程。西南政法大学金融法治研究院院长王煜宇表示,受金融业内部监管标准差异大、法律法规层面的滞后性、跨区域执法难、消费者对金融知识和非法代理维权风险的认知不足等因素制约,当前金融黑灰产治理存在诸多监管困境。举例来看,现行法规滞后于犯罪迭代,缺乏对金融黑灰产明确的法律定性,法律适用存在空白。
金融黑灰产的本质,是利用制度缝隙与技术不对称牟利。随着AIGC等技术普及,伪造成本降低,攻击面扩大,单纯依赖事后打击已难以为继。未来,治理路径需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技术迭代——制度协同”的闭环。一方面,应加快制定黑灰产行为界定与平台责任的法律细则,推动跨区域执法协作;另一方面,需构建行业级技术标准与溯源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此外,公众金融素养的提升与举报机制的完善,将是遏制黑灰产蔓延的社会基础。只有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的生态,才能从根本上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线。
胡群/文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