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场舆论风波,成为维他奶在内地市场的发展转折点。
11月25日晚间,维他奶国际(00345.HK)披露截至9月底的中期业绩。
维他奶国际主要产品为豆奶和柠檬茶,公司近九成收入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两大市场。报告期内,集团营收32.27亿港元,同比减少6%;经营溢利2.47亿港元,同比下滑4%;股东应占溢利微增1%至1.72亿港元,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降本”,期内公司总经营费用同比减少7%。
营收下滑则主要受内地市场影响。
报告期内,维他奶国际在中国内地营收为17.78亿港元,同比下滑9%,且由于产品售价下降、推广开支增加,公司毛利率轻微下滑至51.1%。
维他奶在内地市场的疲软并非“一日之寒”。
2021年7月,维他奶出现巨大舆情危机,品牌立场遭质疑、被官媒点名批评,随后产品遭下架、被消费者抵制,公司经营受到重创。2022财年其在中国内地市场营收39.13亿港元,同比暴跌22.77%,且由盈转亏,经营端亏损达3.4亿港元。
那场风波如同一记重创,此后两年维他奶国际在内地市场营收持续下滑,直至2025财年才实现0.8%的微弱增长。不过从最新财报表现来看,回暖趋势暂停,公司业绩再度下行。
抛开品牌形象层面的影响,维他奶的产品和渠道布局在竞争激烈的内地市场也逐渐失去竞争力。
“传统零售渠道正在放缓,我们正在努力拓展电商平台及连锁零食店渠道的增长,但未能完全抵消上述影响,整体收入减少9%。”管理层在财报中直指公司正面临渠道问题。目前,消费者正由传统零售渠道转向线上平台、会员制商店与连锁零食店。
记者近日走访便利店注意到,不少店里的货架已难以找到维他奶,而维他柠檬茶则被放在边角、最后一排等不起眼的位置。
与此同时,饮品的市场竞争正日趋白热化。
植物奶方面,整体行业规模仍在增长,但市场增速已明显放缓,新老品牌混战加剧。OATLY长期占据高端市场份额,伊利、蒙牛等国内巨头相继推出燕麦奶产品,凭借渠道优势走进大小商超。
茶饮料板块的竞争更为激烈。无糖茶消费需求集中爆发后,新品牌扎堆出头,占据便利店核心位置;蜜雪冰城等连锁现制茶饮店遍地开花,柠檬茶更是经典单品,对维他柠檬茶的销售和市场份额形成冲击。
自2021年7月舆论风波发生以来,维他奶国际在中国内地业务“一把手”已历经2次变动,创始家族的二代掌舵人罗友礼已经84岁,尚未退休。
财报发布后的业绩发布会上,维他奶国际执行主席罗友礼强调,尽管内地市场短期面临挑战,但对持续扩大规模的长期潜力充满信心,后续会优化渠道并推进产品创新,低糖、无糖将是新品布局的重点。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